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背景

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採納趙普的建議執行“先南後北”戰略,基本平定了南方,而後宋太宗趙光義一舉消滅北漢,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

這個過程基本還算順利,但是在此期間北宋境內先後發生了多次起義事件,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幾次,均發生在蜀地。

立於蜀地的後蜀政權建立在公元934年,立國三十餘年,最後一位皇帝是孟昶,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派王全斌為主帥攻打劍閣以北,另外派劉光義和曹彬沿長江西上,出兵兩路合擊後蜀,僅用兩個月便直逼成都迫使孟昶投降,後蜀遂滅。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後蜀

後蜀投降之後,宋軍主帥王全斌對蜀地進行了蠻橫的剝奪,他的所作所為正是五代以來軍閥的一貫作風,加上大軍出征前趙匡胤曾表示“攻克城池之後,所得財物全部分給將士,我只要土地”,更是側面助長了王全斌等人的囂張氣焰,王全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並且屠殺了一大批後蜀降兵,這引起了蜀地軍民的強烈不滿。

全師雄兵變

乾德三年(965年),蜀地士兵推舉原後蜀刺史全師雄為帥,發動兵變。王全斌聞訊之後派朱光緒前去招撫,朱光緒卻以私念為重,不僅霸佔了全師雄家產,更是滅了全師雄全族還霸其愛女為妾,全師雄大怒,徹底與北宋斷絕關係,自稱“興蜀大王”,當地居民對宋軍怨念深重,紛紛響應,全師雄轉戰彭州,叛軍很快發展到十萬餘人。

全師雄設伏兵迎擊前來討伐的高彥暉軍隊,高彥暉等人在收復後蜀的過程中一路高歌,認為後蜀軍隊戰鬥力不值一提,於是輕敵冒進,被全師雄擊敗,高彥暉所率部隊全軍覆沒,連自己也兵敗身死。全師雄趁機佔領綿州等地,還切斷了劍閣,起義軍聲勢浩大,將王全斌等部圍困於成都。

這個時候,王全斌害怕成都城內的後蜀降兵與全師雄裡應外合,下令將兩萬多降兵全部誘殺,都監曹彬極力反對,卻無法與主帥抗爭,幾萬降兵慘遭屠殺,此舉激怒了起義軍。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曹彬

在這關鍵時刻起義軍主將全師雄卻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沒有集中兵力攻打宋軍在蜀地的大本營成都,而是分兵攻打四處州縣,宋軍將領劉光義、曹彬等先後擊敗起義軍分部,王全斌也隨即擊敗全師雄主力,全師雄大軍受損,只能率軍後退。

王全斌為了防止起義軍聲勢繼續擴大,採取了補救措施,想將後蜀降兵與自己的軍隊同等看待,但由於他之前所為太過殘忍,後蜀將士並不買賬,四川境內各地州縣先後起兵反宋,但這時候起義軍失去了最好時機,讓王全斌將成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起義軍已經是強弩之末。

乾德四年(966年),王全斌集中兵力大破立足未穩的全師雄主力,此戰全師雄受傷隨後病死,起義軍另立謝行本等人為帥,然而起義軍大勢已去,王全斌率兵將起義軍殘部逐一平定,全師雄兵變最終以失敗告終。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攻城

此次兵變持續了將近三年時間,幾乎波及四川全境,為了平息蜀地人民的憤怒,趙匡胤下令將主帥王全斌等人收復後蜀的大功全部抹消,奪去兵權降職處理,而曹彬因為曾極力制止王全斌的暴行則加官進爵。趙匡胤吸取了這次教訓,在之後收復南唐的行動之前,專門賜劍給曹彬,表示“破城之日,嚴禁殺戮,不聽命者皆斬。”曹彬在破城之前也特地託病不出,讓手下將士發誓不妄殺一人以後才攻破南唐。

然而趙匡胤此時的撤職處分只是應付蜀地叛亂的權宜之計,並沒有徹底解決蜀地的危機,反而在起義軍被鎮壓之後變本加厲,對蜀地大肆剝削,從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

淳化四年(993年),蜀地發生大旱,農民賴以為生的土地大都已經被官僚地主霸佔,官府卻在此時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出,四川境內天災人禍使得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北宋前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王小波起義

王小波本來是販茶的小販,當時北宋在蜀地執行“榷茶”政策,簡單說就是北宋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強行向茶農收購茶葉,低價買入,很多茶農因此傾家蕩產。王小波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起義軍開始僅有百餘人,王小波提出了“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這個口號深得人心,起義軍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壯大,當地居民群起響應,很快發展到萬人,王小波率領眾人一舉攻下青城。

起義軍軍紀嚴明,得到了各地的廣泛支持,十幾天之內就有幾萬人加入,王小波率軍所到之地幾乎兵不血刃,攻佔了以搜刮百姓臭名遠揚的彭山等地。緊接著率軍北上開始猛攻成都西南方向的重鎮江原。

江原是北宋在蜀地的重要所在,自有大軍駐紮,駐守此地的巡檢使張屺率兵出擊,與王小波的起義軍大戰,王小波英勇作戰,張屺軍隊抵擋不住,起義軍一鼓作氣將宋軍擊敗,張屺也被亂軍所殺,起義軍攻佔江原取得了重大勝利。然而王小波本人卻被暗箭所傷,不治身亡,起義軍遭受了重大損失。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農民起義

王小波犧牲之後,起義軍推舉他的妻弟李順為首領,李順下令將各地富民的財物沒收分給貧困居民,因此受到了廣泛擁戴,同時繼續率領義軍南征北戰,終於攻克了成都,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自稱為“大蜀王”,鑄造銅錢鐵幣並且制定了一些具體措施,大蜀政權已經初具規模。

此時的起義軍發展到數十萬人,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區,還和雲南的大理國取得聯繫,以鞏固後方,這都是之前起義軍從未取得的成果。

但是農民起義軍還是缺少大局觀,李順佔領成都之後沒有抓準時機佔領劍閣這條關鍵通道,使得蜀地的咽喉部位對北宋大開,這個失誤最終讓建立不久大蜀政權毀於一旦。

蜀地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傳入北宋朝中,宋太宗趙光義大驚失色,急忙派親信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對起義軍進行鎮壓,同時另派一路大軍入川,兩路大軍幾乎按照收復後蜀之戰的相同路線進軍,起義軍倉促應戰沒有做好準備,被宋軍由劍閣直逼成都。

十幾萬起義軍死守成都,戰鬥異常激烈,但他們並不是北宋正規軍的對手,加上王繼恩殘忍狡詐,肆意屠殺起義軍民,交戰中李順下落不明,起義軍群龍無首,不久成都被攻破,蜀地軍民戰死者多達十萬餘人,十多名起義軍領袖被押回北宋處死。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王繼恩攻陷成都後重蹈王全斌的覆轍,在成都大肆搶掠,起義軍餘部繼續頑強抗爭,分散到山區對宋軍進行騷擾,餘波直到數年以後才被平息。

王小波、李順起義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第一次提出了“均貧富”的切實口號,而且打擊了當地的地主豪強,擺脫了剝削和壓榨。同時起義也震驚了北宋朝廷,為了平息眾怒,宋太宗不得已竟然下了“罪己詔”,改為至道元年。並且任命名臣張詠治理蜀地,張詠恩威並施,深受當地居民愛戴,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蜀地的嚴峻形勢。

王均兵變

王小波、李順起義還對後來的王均兵變產生了影響,王均兵變發生在宋太宗趙光義去世不久,當時管轄蜀地的是宋真宗的舅舅符昭壽,符昭壽擁兵胡作非為,放任親信侮辱手下將士,軍士趙延順不堪被辱,密謀殺死符昭壽,然後擁立都虞侯王均為首領,公元1000年,王均佔領成都自立為帝,國號仍為大蜀。

淺談北宋前期的幾次重要起義

兵變

蜀州知州楊懷忠迅速攻打成都,但是被王均擊敗,楊懷忠調集附近軍士再次攻打成都,與王均發生激戰,同時宋將雷有終奉命前來鎮壓。王均率軍拼死抵抗,後來被圍困,王均用計將城門大開,派兵伏於城內,同時用床榻等物品堵住路口,北宋軍隊輕率入城,結果被伏兵打敗,雷有終狼狽逃走。

和以往起義不同的是,此次王均兵變以原宋軍將士為主,並沒有受到當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因此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同年九月,宋軍重整旗鼓,挖通暗門攻入成都城內,王均抵抗不住,率殘軍突圍逃走,楊懷忠繼續追殺,王均見大勢已去,自縊而死。

結語

北宋初期的幾次重大起義都發生在蜀地境內,這一現象絕對不是偶然,和北宋的政策息息相關。平定後蜀之後軍隊主帥對蜀地肆意燒殺搶掠導致當地軍民怨恨是直接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北宋政府一直把蜀地看作被征服地區,為了自身利益對於蜀地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王小波、李順起義便是在無奈之下發生的。

當然,最重要的矛盾還是當時的階級矛盾,北宋政府屢次鎮壓以後的補救措施都只是權宜之計,遠遠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導致這個地區叛亂一再發生。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三次起義的原因和性質有根本上的區別,其中王小波、李順起義是規模和影響最大也是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提出的口號和措施都直接代表了當時農民的切實利益。全師雄兵變則是由原後蜀軍官領導的對北宋初期政權的反抗,由於當時的北宋軍隊對蜀地的搶掠引起了強烈不滿,所以得到了民眾的大力支持。至於王均兵變則可以看作是完完全全的兵變事件,因此也並沒有得到廣泛的群眾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