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痣”色變?看看專家怎麼說(三)

談“痣”色變?看看專家怎麼說(三)

痣出現異常就是變成黑色素瘤嗎?

答:皮膚鱗狀細胞癌是起源於角質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常由AK進展而來,主要發生於老年人,好發於頭皮、面部、手背等光暴露部位,具有病因複雜、臨床誤診率和惡性度高等特點。早期常表現為紅色硬結,以後發展成疣狀損害、浸潤,常有潰瘍、膿性分泌物、臭味。

鱗癌的診斷依賴組織病理學檢查,皮膚科醫生根據視診和病史做出的初步判斷誤診率高,中國2002-2012年間報道的鱗癌確診病例誤診率達29.81%。


黑素瘤能治好嗎?

答:在亞洲人和有色人種中,約60%的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痣惡變而來,因此正確鑑別良性黑色素痣與惡性黑色素瘤至關重要,然而在我國,人民對黑色素瘤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往往在就診時就已進入晚期,出現肺、肝、腦等多處轉移,屬高危、極高危患者,治療效果不佳,預後差,5年生存率可低至僅10%。

相反,如果能夠在疾病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患者則很有可能長期存活,5年生存率可達95%左右。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患者沒有能夠自查色素痣惡變的能力,而在中國醫療資源極為匱乏的現狀下、相對於幾乎人人都有的黑色素痣,現有的皮膚科醫生數量也遠遠不能滿足黑色素痣惡變的早期有效篩查需求。


哪些痣需要切除?

答:色素痣的治療首選手術切除、病理檢查。體積較大的(比如直徑>2mm)、在容易摩擦部位的(比如手掌、足蹠、粘膜、外陰、腹股溝等)、藍痣、有惡變傾向的痣需要採用手術徹底切除,即預防性切除。

主要因為發生在足底、足趾以及手指、指甲下(如甲母痣)等部位的色素痣有一定幾率發展為肢端黑色素瘤,該類型佔中國黑色素瘤人群近半。

而發生在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以及食管、小腸、直腸、肛管等消化道的黏膜黑色素瘤也是特有的一種黑色素瘤亞型,佔中國黑色素瘤人群的近20%(歐美人群約佔1%)。

先天性的胎痣要處理嗎,巨痣會有生命危險嗎?

答:先天性色素痣(CMN)很常見,新生兒發病率約1%,是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呈黑色或褐色,可伴或不伴毛髮生長,是一種以良性為主的胎記。

但超過5%體表面積的先天性巨痣,國際報道巨痣惡變率約十萬分之一,因此國際上推薦巨痣(有的學者稱其為瘤前病變)應早期進行預防性切除並終身隨訪。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對中等大小或較小的CMN並不提倡常規進行預防性切除術,即便切除也不能100%去除惡變風險,因此,應正確認識CMN並保持樂觀心態,遵醫囑謹慎進行長期隨訪。

總之,CMN的治療應當綜合病損面積、部位、惡變風險、患者及家庭的心理等因素制定個性化方案。

切痣會留疤嗎,都要植皮嗎?

答:較小的痣切除後進行美容縫合,一般疤痕不大明顯,術後再配合抗疤痕處理則效果更佳。

中等大小的痣常常使用局部皮瓣轉移進行修復,達到良好的形態和傷口修復。

面積較大則可分次切除,先切除部分病損,待周圍正常皮膚適當延展再進行下次手術,一般可以間隔3-6月,期間還可以配合皮膚牽張器、外擴張器等促進皮膚的延展。

面積再大的痣若分次切除也難以切乾淨,或者實在無法關閉創面,則要進行植皮修復,或使用周圍皮下埋置擴張器,通過 3-6月的緩慢注射擴張皮膚,再將擴出的皮膚用以覆蓋痣切除後產生的創面,從而使修復後的皮膚質地、顏色與鄰近皮膚基本一致。

分次切除會不會復發、病變?

答:一次性完整切除或分次切除術是國際上廣泛用於治療CMN的方法,需將皮損切除乾淨並達足夠深度(甚至深達筋膜),CMN切除術後復發報道極少。

根據文獻綜述,對於中等大小以上面積的CMN,採用分次切除術或一次性切除後植皮、轉移皮瓣等修復術均可降低黑素瘤的發生率,兩種術式對CMN複發率沒有影響。

分次切除術(每隔3-6個月進行一次手術)可減少器官變形移位的風險,有利於患者外形和功能修復,最適合直徑5-8cm(或相似比例的兒童CMN)的CMN治療。


切痣後病理顯示不典型增生,是不是就是惡變了,怎麼辦?

答:重度不典型增生色素痣(DN)的惡變率為萬分之一,伴切緣陽性應行再次切除術以防復發和惡變。

但良性和中度DN即便是採取刮除活檢後出現刮除不盡或切緣陽性,其複發率也極低,均約為3%,對良性的和輕中度DN切緣陽性的色素痣進行再次切除(擴大至切緣2-5mm)的必要性並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