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幼兒園門口發生的一幕:孩子到了學校門口,才發現自己忘記帶某樣東西了,便開始埋怨媽媽:“都怪你,沒有給我裝好,這下要被老師罵了。”而此時,媽媽開始給孩子道歉:“對不起,都是媽媽的錯,一著急就忘記了,下次一定不會了。”媽媽這樣做,是想要孩子不哭鬧,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便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

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這種“愧疚型”的媽媽,當孩子摔了,怪自己沒看好,孩子病了,怪自己沒照顧好,沒時間陪孩子,又會愧疚。總之,只要是有關孩子的問題,通通會往自己身上攬。而這種太過極端的愛,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家長也會覺得身心俱疲。

家長以為這種大包大攬的愛,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這樣的付出,並不能得到回報,孩子遇到挫折了,就會慣性地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找客觀的理由,不去正視自己的問題,更沒有勇氣去解決困難,這樣的愛無法讓孩子進步,更無法讓孩子得到好的成長。

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電視劇《小歡喜》裡,陶虹飾演的是一位控制慾極強的母親,讓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安排生活,孩子稍微有所隱瞞,她就會歇斯底里,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該有的回報,說是女兒叛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希望,自己沒有達到的目標,就希望孩子去實現。孩子做任何決定,家長都要參與,讓孩子按照自己所設定的方式而活。家長這種自私的行為,要麼會讓孩子變得叛逆,要麼讓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思想的人。

控制慾極強的家長,不會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一味地給孩子傳達自己的想法,導致了孩子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很迷茫。被壓制的孩子,很難活出自我,只會一直去依賴父母,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

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除了這兩種類型的家長,還有擁有這些特徵的家長,都很難養出一個好孩子。

失去自我,成為孩奴型的家長

很多媽媽在有了孩子後,就沒有了自我,整天圍著孩子轉,關心的也都是關於孩子的事情,從而與朋友聯繫少了,不再去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了,甚至與眼裡只有孩子,沒有了丈夫。當別人在工作時,她在想著孩子是否餓了,冷了;當別人在學習時,她在孩子旁邊不停地嘮叨:小心點別摔了,多吃點別餓著了,等等。

雖說媽媽擔心孩子,在乎孩子是本能,可若是永遠繃著一根弦,只會讓自己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給心理增加了負擔,導致身心俱疲,成為一個十足的孩奴型媽媽。這樣的行為也會同時影響到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壓抑,踹不過氣來,甚至變得敏感,想要逃離。

孩子需要的是家長傳達一些積極的,健康的態度,才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做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媽媽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了孩子,也不應該讓夫妻感情受到影響,變得疏遠,畢竟陪伴你一生的那個人,是你的丈夫,並不是你的孩子。

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操勞型的家長

一些家長,覺得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生活上的一些瑣事,就不用孩子去操心了。家長會給孩子準備好一日三餐,接送孩子上學,給孩子洗衣服,收拾房間,總之,家長的目的就是把孩子伺候地妥妥的。

經常在學校門口,會看到家長接完孩子後,順勢就拿走了孩子的書包,儘管看起來並不重。很多家長自己省吃儉用,不買衣服,不買任何好吃的,就為了給孩子吃上一頓大餐,買名牌衣服。

在這種服務下的孩子,大多已經習慣了家長的付出,也覺得理所當然,沒有得到滿足時,還會對家長各種威脅,從未想過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雖說賢妻良母是傳統美德,可往往這種太過操勞的家長,換不來一個好的結局。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卻讓孩子變得自私,父母對孩子的犧牲和付出,讓孩子覺得那是應該的,有的孩子還會變本加厲,不折手段,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太過操勞的家長,並不會為孩子掃清障礙,讓孩子一路高飛,健康成長。孩子的急躁和自私自利,反而是家長太過操勞而造成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父母陪伴孩子的也許只有十幾年,可往往這十幾年,就預示著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

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的,不是去享受安逸,去逃避困難,而是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想要養出“好孩子”,就別做這樣的家長

任何一個人,一開始享受了安逸,以後的道路必定會很難走,沒有吃苦耐勞的能力,就難以承受社會上的各種競爭。

一開始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學習一些本事,擁有一些能力,儲備好了能量,就能夠直面困難,勇於接受挑戰。人生的旅途也會走得更加平坦和順暢,讓自己發光發亮,充分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