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港珠澳大橋都有哪些變化?三位“大橋人”講述親歷故事

一橋架三地,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屹立於伶仃洋,不僅聯通了珠江口的兩岸,也向世人證明了“大橋人”非凡的才智,攻克一項項技術難關,解決一個個棘手問題,如今大橋通車已一週年,這些曾經的建設者,已轉型為運營人,如何“用好、管好”大橋,既是一項囑託和使命,也是一次挑戰自我的過程,他們正鉚足了勁,鑄就“大橋時代”。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一年時間裡,這片碧波上,“大橋人”是如何轉型的?這裡發生著哪些故事?港珠澳大橋又有著哪些新變化?近日,南都記者採訪了拱北海關下屬港珠澳大橋海關副關長王景偉、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運營公司總經理張筱雯、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民警付曉亮,聽他們講述大橋通車一年以來發生事兒。

大橋海關籌建時,他常常加班到深夜

從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至今,已經過去了一年。通車前同事們忙碌的身影,港珠澳大橋海關副關長王景偉記憶猶新,“那時候大家工作得非常晚,晚上加班到10、11點是常態,但誰都沒有怨言,團隊也非常團結,感覺就是,即將見證一個歷史時刻。”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通車前的忙碌,港珠澳大橋海關副關長王景偉記憶猶新。

王景偉1998年畢業後,就進入海關係統工作,當時被安排到拱北海關所屬高欄海關工作,當時高欄港正在進行大規模建設,那也是珠海經濟騰飛的一個節點。時隔近二十年後,王景偉被安排到港珠澳大橋海關工作,剛來的時候口岸正處於建設的關鍵時期。

談到這兩段經歷時,王景偉告訴記者:“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高欄港的輻射範圍是珠海和周邊,大橋的輻射範圍卻是粵港澳大灣區,甚至更大、更遠。”

王景偉憶起了剛來港珠澳大橋時的情景,“當時,距離大橋開通的時間很近,我們的大型查驗設備一直沒有安裝,經過一番協調,包括建設方、設備方等人員,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把集裝箱查驗設備H986裝起來。”

王景偉指著H986,向記者介紹它的功能難掩喜悅,“我們也是珠澳口岸人工島上,第一家把大型查驗設備裝起來的單位。”

大橋開通一年來,社會對通關、查驗效率等十分關注,王景偉介紹到,“在通關措施方面也做了很多提升,比如貨車在辦理海關手續以及貨物查驗環節”,“我們做了一個統計,需要貨物查驗的車輛,平均通關時間約40分鐘,包括辦完全部海關手續,未被選查的貨車從入場到離場時間不超過3分鐘。”

王景偉說:“大橋開通以後,對於三地的物流和人員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許多過關的旅客、司機在與海關部門的同事交流時表示,大橋建成以後,他們來珠江西岸方便多了,為工作、生活帶來了切實的便利。”

當談到如何進一步發揮港珠澳大橋的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王景偉表示,對於珠海而言,這座橋意義非凡,這裡也是大灣區中的一個交通樞紐。“未來隨著與香港機場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以及供應鏈的建設、指定監管場地的建設,這些項目的深入推進,那麼大橋的物流運輸將會更加便捷。”

口岸智能化,她從建設者變成運營人

早在大橋建設期間,張筱雯就來到了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參與了口岸建設和運營的前期籌備工作。從口岸竣工驗收到口岸正式通關,再從建設者轉身運營人,談到這段變化,張筱雯形象地比喻道:“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一個個大的工程節點,變成了日復一日的常規工作。就像結婚過日子,決定小兩口恩不恩愛的,往往不是什麼大事,而是一些日常瑣碎。運營工作也是一樣,難的是日復一日不斷優化、改進,每一個旅客的每一個需求,我們都要去做好。”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張筱雯接受南都記者採訪。

談到過去這一年的變化,張筱雯說:“進入運營階段以後,我們開始深耕精細化管理。做了很多打卡點和美化的休息座椅,希望能給來的旅客留下更美的照片和回憶。而且口岸的洗手間也變美了,我們對洗手間進行了星級改造,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多個角度入手增加了柔和的音樂、香薰、通風、綠植、母嬰室還增加了柔軟的坐墊,客服臺還提供薄荷糖,希望旅客來感受到的除了乾淨整潔,還有人文的溫暖。”

“口岸的變化還體現在更科技和高效了,我們採購了一批各類工程機械和機器人設備,除了常規的掃洗一體車、全自動洗地車,還有扶梯清洗機、全自動纖塵機、無人駕駛掃地車、自動巡邏機器人等設備,通過智能設備的運用,提高了口岸的運行維護效率。”

過去一年,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共驗放出入境旅客超過1400萬人次,如何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提升旅客的滿意度呢?張筱雯表示,“大橋現在的重點是如何讓更多的旅客和貨主通行大橋,所以我們也在向有關部門建議,將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納入廣東省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範圍;增加香港機場途徑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過境免籤,開通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到香港機場的值機、行李託運等政策,能方便更多旅客通行大橋。”

守護邊檢安全,她除了自豪還有使命感

付曉亮是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的民警,她加入邊檢隊伍已經18個年頭。“得知大橋口岸也需要邊檢人員時,我就主動報名了,沒想到真的被選中了。”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前一個月,付曉亮接到調令,前往大橋邊檢站從事前臺查驗工作。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付曉亮見證了“灣區時代”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當談到這段經歷時,付曉亮告訴南都記者,“過去這一年,自己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最初來這裡,更多是一種自豪感,現在更多是一種使命感,這種轉變讓我意識到,大橋邊檢工作的重要性。”

說起來港珠澳大橋工作,付曉亮用了一個詞“忐忑”。“我以前主要是從事珠澳查驗工作,但是港珠澳大橋不僅有珠澳,還有珠港查驗工作,在業務領域也有很多新內容,許多新知識要學習。”

“有一次詢問一位香港籍的過境旅客,他是在珠海、香港生活,在澳門工作,大橋口岸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個樞紐,讓他在三地間來回‘轉換’,我們經常提‘一橋連三地’,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座橋正發揮著作用,為許多人提供了一種‘雙城生活’甚至‘三城生活’的新的生活方式。”

在付曉亮看來,大橋縮短了三地間的時空距離,其便捷不止於此,影響則更為深遠,他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大橋有許多‘跨境學童’,我經常在查驗臺碰到一些孩子,都是在珠海生活,然後去香港上學,以前他們是一個星期往返一次,現在是每天都往返,一個孩子的媽媽帶著幾個孩子一起過關。”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在全國首創了“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新模式,極大地方便了旅客往來於珠海和澳門,付曉亮給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前段時間,我們在執勤時,一位旅客通過自助閘機從澳門來到珠海,他一過來就問我們,‘我到珠海了麼?’他不相信自己只是刷了一次證件,就已經完成了兩地的查驗,最後我們給他解釋,他一直感嘆‘太方便、太方便了’。”

來到港珠澳大橋口岸,付曉亮見證了“灣區時代”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她看來,大橋的設計初衷是促進人員、經濟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每天看著旅客們的匆匆身影,能感受到,這種效果正逐漸顯現,”對此,付曉亮說:“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能感受到一種滿足感。”。

採寫:南都記者 王靖豪 實習生 洪曉可

通訊員 王相國 朱家興 鄧璐 田耘碩

攝影:南都記者王靖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