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出身北大,兒子清華在讀,直言:孩子6歲前,定好3條規矩不變

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可以說孩子的教育結果,其實本質上是反映父母自身的能力,所以避免孩子再次出現自己曾經遇到的難題,不是事後的告誡,而是在這之前對孩子自身能力、行為的養成。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齊家夫妻二人同為北大畢業,而在去年的時候,兒子以689分的好成績,成功拿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孩子作為從小到到大“別人家的孩子”,在這關鍵一關,也順利結束。在很多人都向夫妻倆詢問教育秘訣的時候,齊爸直言,最重要的是孩子6歲之前的教育,而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長大後自然更容易成功。

父母出身北大,兒子清華在讀,直言:孩子6歲前,定好3條規矩不變

外人總是認為齊家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順利,其實不然,在孩子不太懂事的時候,夫妻倆就已經定好了3條規矩不變,而讓孩子能夠遵守,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磨礪才能實現。

1、每天定點閱讀20分鐘

在孩子1歲半開始牙牙學語的時候,夫妻倆都開始有意識的教給孩子一些簡答的字詞,教完之後,還會與孩子對話、回顧,讓孩子慢慢的熟悉詞語,等到能夠流利說話的時候,齊媽就開始教給孩子看書識字,當孩子能自主看一些簡單的書籍時,就定下讓孩子每天閱讀最起碼20分鐘的規矩。

對孩子來說,閱讀是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且每天定點定量的閱讀,也能讓孩子養成守時守約的意識,為了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關於閱讀的書籍內容,只要不越界都可以。

父母出身北大,兒子清華在讀,直言:孩子6歲前,定好3條規矩不變

2、沒有不勞而獲的習慣

在齊家最倡導的就是“平等”的教育氣氛,無論孩子的年齡大小,都會讓孩子參與到每件大小事中去,同時也讓孩子意識到,家裡不會因為一兩句的哭鬧而妥協,也不會因為撒潑打滾而放縱。

所以小齊在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要想得到什麼或是實現什麼,從來沒有捷徑可以走,只有付出相應的努力,父母才會給予一定的幫助或者方便,用來兌換自己想要的,這也讓他從一開始上學的時候,就意識到,讀書從來就不是父母的責任,而自己唯有不斷讀書,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父母出身北大,兒子清華在讀,直言:孩子6歲前,定好3條規矩不變

3、充實才能獲得滿足

在小齊4歲的時候,除了學習一些簡單的字詞之外,父母會控制他接觸玩電子設備的時間,每天不超過半個小時,而且必須是所有任務都完成之後,才可以去玩;但是對於小齊想要與小夥伴出門玩耍或是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夫妻倆卻十分支持。

在齊爸看來,大部分孩子沉迷於電子設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同齡人作伴,也沒有可得到樂趣的事,自然就會選擇其他的方式打發時間。讓孩子在完整的活動方式中獲得滿足感,遠遠比孩子接觸一些快餐式的消遣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在齊家夫妻倆看來,給孩子定下規矩之後,就不要輕易改變,同時也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也是同樣遵守諾言,而不是時時改變,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律、責任意識,等到上學後,也會避免大部分常見的學習問題,此時再加以堅持,那麼學習成績自然也不會太差。

精彩文章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