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第一種,只顧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的勞動是低效或無效勞動。平時忽視對教育教學科學理論的學習,教學工作缺乏科學教育觀念和教學理論的指導,工作盲目、隨意,應付,跟著感覺走,只懂得直接經驗的自以為是,不懂得間接經驗的借鑑作用。教不會學生動輒埋怨學生基礎差,不學習,卻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行為是否合乎教育科學的客觀規律,有的甚至以教無定法來搪塞自己的教不得法,心目中缺乏質量和規範意識,使教學工作長期處於低效或無效的運轉狀態。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第二種,只備如何教,不備如何學的備課是無效勞動。教師吃透了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及內容、課後反思等一路辛苦的寫下來,什麼備課標,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具等等,統統放到腦後,有的教案甚至成了教學參考書的翻版,把從教學參考書上抄下來的東西,一股腦地倒給學生,這種教師一言堂的“講教案”,就使教學設計愈到位,反而愈限制了教師本人和學生的思維發展自由空間,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丟三落四;學生也只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絲毫的學習主動性……獨斷學舌式的教學怎能引領學生學得知識,培養能力?

第三種,缺乏規範的操作制度及長遠的規劃,不是以定時間,定課題、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定基本要求等程式開展的集體備課活動是無效勞動。這種集體備課活動具有隨意性,或為應付上級檢查,或為臨時抱佛腳解決某個問題。內容或為主持人的一言堂,或為避開實質性的問題,扯一些閒話,或埋怨一通學生素質差,頭腦笨,沒法教等等。集體備課結束,老師們還是各自為戰,終不見集思廣益之功效。

第四種,不知默讀、大小聲讀交錯,也不知眼、手、腦、口並用的千篇一律的齊讀齊誦的早讀方式是無效勞動。如果說朗讀是語文學科所特有的教學方式,那麼默讀則是學習語文及其他學科中普遍採用的方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是通過默讀的方式體現的。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關係著學生的整個乃至一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進程。因此語文教學要特別加強默讀訓練。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尤其是中學都有語文早讀時間。學校一般要求語文早讀要書聲朗朗,有的還要求齊讀。事實上這是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僵死的帶有形而上學色彩的教條主義規範。另外,對於需要記憶的知識,光讀還不行,還需要眼、手、腦、口並用才有成效。否則都是低效或無效的勞動。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第五種,不知講、練結合,更不知精講、精練結合的“講”或者是“練”是無效勞動。課堂上講要求精,強調講基礎知識的重難點,講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規律,答疑解惑、查缺補漏,拓展聯繫、舉一反三。“練要從多到精”,明確要求,使學生掌握方法和規律;強調實際運用、熟能生巧,使學生養成善於質疑問難和歸納總結的好習慣。

“多練”不是搞題海戰術,它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並引導學生通過“練”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精練”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精選習題,切忌講量不講質;第二要深化,通過“練”這一環節,使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精講多練”和“精講精練”是一個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兩個不同的階段。由“精講多練”逐漸向“精講精練”過渡是“講練結合”所追求的目標。

第六種,只重數量,不重方法指導和內容評價的“日記”是無效勞動。

要激發興趣,使學生明確寫日記的作用,把日記作為自己傾訴的對象,向它訴說自己的喜怒悲傷,切記不能寫成流水賬等;懂得寫日記可以培養細緻的觀察力,要做到每天有事可寫,就須時刻留心觀察等;要藉助借榜樣的力量,引發學生的表達慾望;要積極引導,使學生感受到寫日記的快樂;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寫作的成就感,等等。

第七種,只重結果評價,不注重過程的監管和校正的詳批詳改的作文評改方式是無效勞動。教師收上作文,由於信不過學生,怕學生改不好,一般要自己詳批詳改,一手包辦。面對八九十篇作文,教師要批上一週甚至更長時間,絞盡腦汁、頭昏眼花,批語有時還免不了不痛不癢,套話、空話連篇,雖朱跡滿篇,卻毫無實用價值。批閱後對學生的修改監控力度又不強,結果是起不到批改的應有作用,這就等於教師的勞動是“瞎子點燈——白費蠟”,這也與《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相違背,而注重過程的監管和校正,就可使學生根據目標來達成共識,進行自我修改,使文章在修改中不斷完善,在修改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第八種,只是想方設法地把學生引入預先設計的教學環節中,沒有指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歸類篩選,也沒有提供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是無效的。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疑問入手,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如果教師總是讓學生解決預先準備的問題,即使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解決問題時也會索然無味。其實,學生的問題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和課文的重難點有著必然的聯繫的,老師若作適當調整梳理,讓自己的設計意圖融進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自主性會在師生對話中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自主和探究的學習方式使課堂變活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但 “自主”不能變成“自流”,只賦權卻不增能,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有針對性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探究有形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接部就班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變成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第九種,只追求形式,不全盤考慮學習的目的、時機、機制、指導方式等因素的合作學習是無效勞動。實施合作學習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並需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才能取得實效:一是合作學習的目標要明確恰當,是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解決的,也就是說,目標必須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二是小組已經形成合作的機制,小組內的學生熟悉合作的規則,明確自己的分工,學習要在民主、有序的狀態下進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充分地討論、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雙贏”,要讓學生體驗集體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學習的效益和快樂,凡是個體學習能解決的問題最好不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

第十種,教學內容泛化的語文課是無效勞動。上語文課,語文學科味不濃,教材受到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充分被挖掘出來,或者喪失自我,異化為生物課、歷史課、物理課、文化課、思維課、班會課等;或者忽視語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寫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義,教學內容虛泛、空洞;或者教師急於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生獨立閱讀、感悟課文的時間得不到基本的保證,等等。這怎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上語文課必須具有語文特色,不能上成其他課,更不能上成拼盤課。語文綜合性學習時,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到哪個領域、哪門學科,採取哪種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歸宿都在於為語文服務,為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服務,為著實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服務。語文的綜合性絕不是各門學科的整合學習,也不是另外給語文附加一些其他學科的任務,讓語文課替其他學科分擔目標。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第十一種,一味追求先進性和新穎性而忽視實效性的多媒體教學設計是無效勞動。利用多媒體教學,大多數教師的講課節奏明顯加快,傳遞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長。雖然課堂內容豐富了,但上課時學生往往目不暇接。一堂課下來,作為語文教學最重要一環的“品味、感悟”卻被幾幅多彩畫面或影像等所取代,使應該記住的知識沒記住,不應該記住的知識反倒記住了。

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教師以情動人的過程。語文教學因豐富的人文內涵,為教師走近學生的心靈架起了寬闊的橋樑。但是如果教學過程變成“看屏幕、記筆記,聽老師讀屏幕內容”,那情感交流就無從談起了。如果教師一味地受課件支配而犧牲了原本個性十足的講授,放棄了與學生交流情感的機會,最終必將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多媒體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教學空間,然而課件一旦成型,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逐一放映,往往會減少教師興致所至的連珠妙語的手舞足蹈……使整個課堂程序化有餘,靈活性不足,這樣就很難調動具有奇思妙想的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上述所列,只是語文教學無效勞動的一鱗半爪。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儘可能地減少無效勞動,增加科學而有效的投入,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省時而高效”的理想目標前進。(武宏偉/文)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教學漫談:語文教學無效勞動十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