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建築:張掖民勤會館

甘肅古建築:張掖民勤會館

甘肅古建築:張掖民勤會館

甘肅古建築:張掖民勤會館

張掖民勤會館位於張掖市甘州區青年東街張掖市第二中學院內。始建年代無考,曾名為“鎮番廟”、“關帝廟”等。清光緒十八年(1892 年),民勤縣商人籌資改建為民勤會館,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民國時期改為學堂、小學等, 1942 年改為私立民勤小學校址,期間進行了多次改建和重建。2006 年,張掖民勤會館與張掖山西會館一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張掖會館”。

現存建築為院落式佈局,坐北向南,東西寬 38 米,南北長 61 米,佔地面積2320 平方米,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此有山門(已毀)、牌坊、鐘樓和鼓樓、左右廂房、大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有各類建築 11 座。最南端為一座木構牌坊,四柱三樓結構,面闊 11.2 米,高 10.1 米,單簷歇山頂,明間立柱內外側以戧柱、夾杆石支撐,夾杆石上雕刻飛龍、仙鶴、麋鹿、海馬、麒麟及花卉 8 幅。內外簷下施 6 層花牙板裝飾,正面懸掛馬福祥 1921 年行書“福廕蘇山”匾額;背面懸掛“膏流瀚海”匾額,無題款。

牌坊前東西兩側為鐘鼓樓,對稱佈局(東鍾西鼓),平面均為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邊長 6.2 米,高 9 米,四面坡攢尖頂二層結構,上下層均四周出廊。下層的東、西面正中開門,上層的南、北兩面開窗。廊內設木樓梯供上下登臨。屋面覆蓋灰筒板瓦,垂獸俱全,攢尖處置灰陶寶瓶。鼓樓的次間有木刻八字楹聯:“師孔成仁絜孟取義,如水行地若日在天。”落款為民國戊午年(1918 年)。牌坊內東、西兩邊為對稱的廂房,各面闊 9 間(28.8 米),進深二間(8.1 米),單簷懸山頂前出廊。正面均開四門七窗。屋面覆蓋灰筒板瓦,垂脊垂獸俱全。

院落北面正中為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15 米),進深五間(14 米),由前廊、前殿、正殿三部分組成,前廊單簷歇山頂,進深 4.2 米,中間為單簷歇山捲棚式前殿,深 3.4 米,最後為單簷雙面懸山頂後殿,深 6.4 米,通高 13.2 米。四面簷下均飾木雕花牙板。正門上方懸木雕匾額3塊,中間為顏體“忠貞萬古”匾,兩側為“神聖感應”、“源水歸宗”,均無落款。正殿左右各帶一座耳房,面闊三間(11.3 米),進深一間。

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甘肅省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甘政發 [2009]3 號),其保護範圍為“會館圍牆外延 20 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 100 米以內”。

來 源:甘肅省文物局、民勤統一戰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