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我是一名健康管理師,也是一位二胎媽媽,曾經在武警總醫院、寶寶樹任職,一直專注母嬰健康、育兒知識的科普。如果您在孕期、產後或者育兒方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問我,我會真誠為您解答。期待您的關注!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可能正在經歷這種困擾——隨著孩子年齡一起增長的,除了個頭,就是脾氣。在這個問題上,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共鳴。

你是不是感覺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真的就跟天使一般可愛,然而情緒一來,就如同魔鬼,令你不知所措?跟他好好講道理,他不聽,大吼大叫甚至拿著衣架恐嚇都無濟於事?

正如盧梭所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真的就無能為力、任其發展嗎?其實不然。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去了解孩子負面情緒背後的一些心理,否則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會愈發頭疼。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1、 父母首先別再誤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了,要學著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心理原因

(1)不要認為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就是壞性格

“我的寶寶脾氣很急,我跟她爸脾氣都還好啊,她怎麼會是這樣的性格”“他脾氣很大,性格犟,完全沒法勸”“這孩子就是天生的急脾氣”……不少家長都曾這樣定義過自己的孩子,包括我家女兒,也總被身邊的人這樣“貼標籤”,孩子們其實真的很冤,就因為不會恰當表達負面情緒而哭鬧、發脾氣,就被冠上了“壞性格”的頭銜。

(2)不要認為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就是父母的失敗

很多父母包括我也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教育孩子,是不是育兒書看得太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那麼不聽話、不聽勸,軟硬兼施都搞不定?有時候感覺教育孩子真是太有挫敗感了。

其實這只是一種悲觀的看法、一種誤區,我們必須去正視孩子的負面情緒,而不是一味責怪孩子或者責怪自己。

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說:“情緒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它消失了;情緒還是一種主觀體驗,我們只能體驗它,疏導它,而不可能想把它壓制住就能壓制住。”

(3)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哭鬧,見不得孩子任何負面情緒,這種心情也能理解,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幸福快樂,所以竭盡所能把最好的給孩子。然而現實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必然會經歷一些不快樂甚至傷感的情形,比如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和同學鬧矛盾了,又或者是輸了籃球比賽。

面對這些情形,我們不應該回避,也不應該過度保護孩子,而應該學會抓住孩子這些不快樂的瞬間,幫助孩子認識和排解情緒。如果我們千方百計去取悅孩子,比如當孩子比賽輸了,父母會安慰孩子:“沒事,下次努力一定能贏,走吧,我們去吃一頓好的”,那麼,孩子就來不及體驗失敗的情緒了,也不可能去思考總結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贏得比賽,也不可能知道老師為什麼要批評自己而不是別人,更無法懂得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衝突。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2、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1)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孩子遇到不高興、不開心的事情,通常會直接表現出臉紅、哭鬧、揮拳頭或者直接倒地打滾,而父母往往看到孩子表現得很“不聽話”,也會非常生氣。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幫助小朋友慢慢了解、認識這種情緒,而不是責備孩子不懂事。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種情緒就是生氣,而生氣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我們要慢慢幫助孩子學習用其他方式,比如用語言表達或者用合適的行為表達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他看一些介紹情緒的繪本,小朋友適合直觀的學習方法,比如看到繪本上的小朋友生氣時是什麼表情,後來小朋友不生氣了,中間又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和認識了生氣這種情緒。

3歲以上的孩子,因為可以比較自如地進行語言表達了,我們可以逐步鼓勵孩子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當然最初,可能孩子對於這種情緒的描述非常模糊和不確定,但我們可以幫助他用語言去描述,這樣可以讓孩子比較快地從不安的狀態中恢復平靜。

比如兒童心理專家陳忻就曾講述自己如何引導孩子描述情緒,她寫道:

“我的孩子3~5歲時,我們準備了一個本子,讓孩子把當天印象深刻的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情都記錄下來,可以我寫,也可以他們寫,還可以畫。我們會回顧發生了什麼事情,問孩子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分析那是怎樣的情緒,後來有沒有感受好了點兒,為什麼,或者我們是怎麼做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是記錄,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不做評判。”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2)認同孩子的情緒

所謂認同孩子的情緒,就是我們要懷有一顆同理心認同不僅僅是接納和包容,還包括對孩子情緒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情緒的合理性,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平復情緒,還能讓這個問題不會繼續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有一次,我3歲的女兒剛洗完澡,本來準備穿衣服了,但她始終不願出澡盆,非常不合作,大叫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我不起來!我不起來!”在我們大人看來,孩子這種行為明顯就是胡鬧嘛!這怎麼行呢?不能讓她這麼無理取鬧,必須趕緊起來穿衣服、上床睡覺!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可能一開始會講講道理,比如我婆婆就是,“不能再洗啦,你身上都已經乾淨了,已經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了”,但小姑娘顯然聽不進去。有的家長可能會非常生氣,直接吼道:“你給我起來,瞎鬧啥呢?趕緊穿衣服!”在他們看來,孩子這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所以大人必須通過強硬的手段來擺平,然而效果卻微乎其微。還有的家長直接拿出玩具,想著分散下孩子的注意力,結果還是沒搞定,另外還有的家長直接心軟妥協了,好吧好吧,再洗5分鐘吧,可沒想到孩子洗完5分鐘還要洗,怎麼辦呢?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認同孩子的情緒,比如對於我女兒的不合作,我會想她為什麼會突然這樣呢?難道是因為洗澡好玩,可以玩水?於是,我就問女兒:“妞妞,洗澡是不是很好玩呀?可以玩水,還可以玩小鴨子,是不是呀?”女兒一聽,連連點頭,立刻不哭了。然後我又說:“我們不讓你洗澡了,你是不是不開心啦?”女兒回答是的,我接著說:“可是每次洗澡洗太多遍,對皮膚不好喲!妞妞的皮膚會變得越來越幹,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水、玩鴨子哦!”這下,女兒很快就不再哭鬧了,因為我說中了她的心事。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3)讓孩子學會恰當表達情緒

我們理解並認同孩子的情緒,是在告訴孩子們一件事,那就是不管你現在高興還是不高興,生氣還是不生氣,我們都能理解。

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說過,“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不過表達情緒的行為卻有好壞之分。我們有三個原則: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損壞財物。”

那麼,儘管情緒確實不分好壞,但如果我們表達不當那就有好壞的區別了。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管理好情緒。

研究認為,情緒表達是後天習得的,學習適當地調節疏導情緒更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幼兒來說,他們需要學習行為的界限,怎麼表達情緒是恰當的。如果不能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就不能很好地學會管理情緒,更有可能產生各種行為問題。

有的家長不僅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比如哭鬧、摔東西、推別的小朋友等行為都統統接納包容,甚至連家長自己也控制不好的情緒,比如當孩子之間發生的一點小衝突,家長會採用暴力行為去幹涉;當孩子發脾氣了,家長拿著衣架、棍子就開始恐嚇、嚇唬孩子;當孩子做錯一件事,家長就是“劈頭蓋臉”一頓罵,所以孩子會認為這樣表達情緒、宣洩情緒是對的,看爸爸媽媽也是這樣做的,這樣做肯定是對的。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思考一下,如何宣洩情緒是既不會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也不會損壞物品。比如可以我們可以用語言講出來,可以畫畫,可以想象自己頭上在冒煙,等等。美國的幼兒園就很重視孩子們的感受以及如何教育孩子們恰當地表達情緒,對於2~3歲的孩子會在牆上貼各種表情的圖片,以及怎麼表達情緒。比如深呼吸、把手放在肚子上等等,可以讓生氣的自己慢慢平靜下來。等孩子稍微大一些,他們還會繼續接受這方面的訓練,比如通過講故事,或者讓孩子們寫和畫出自己的情緒,並想象如何讓這種情緒平靜下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4)啟發孩子思考,通過解決問題疏導情緒

說到孩子發脾氣,各種各樣的情形都有可能發生,不一定就正好是育兒書所提到的情況,有的時候我們急需解決問題才能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但是,如果每次都靠大人去擺平一些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且孩子們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你的做法也不一定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所以,我們需要慢慢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才能解決問題,並化解這種負面情緒

比如,我女兒和她的小夥伴彎彎有一次發生了激烈爭吵,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我正在書房敲字,只聽她們倆在客廳吵了起來,還伴隨著一陣哭聲,我連忙跑出來問怎麼了,原來兩個小姐妹正在搶一隻粉色的小兔子玩偶。這隻兔子玩偶是我家女兒的,但她平時其實很少玩,不過彎彎看到這種小兔子非常喜歡,於是就想一直拿著玩甚至想帶回家玩。顯然,女兒這個年紀已經有了主權意識,即使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但因為是自己的,也不會允許其他小朋友一直玩甚至帶回家。

其實,我當時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不過我靈機一動,突然想到,如果我勸兩個小朋友不搶、不鬧、不哭肯定是不行的,那麼就當時的情況,最應該先想想如何讓兩個孩子都可以滿意。於是就跟我女兒說:“ 媽媽知道你是因為彎彎姐姐搶了你的兔子,所以你生氣了,對吧?”女兒聽了連連點頭,然後我又說:“但是彎彎姐姐是不是你的好朋友呢?彎彎姐姐她也很喜歡這種兔子,怎麼辦呢?”女兒一聽若有所思,不再大哭大鬧,也放下手中的兔子,接著開口說道:“那好吧,我就給她玩一會兒吧!就玩一分鐘。”因為我知道彎彎那邊肯定不會同意,畢竟她是太喜歡這隻兔子了。於是,我又說:“妞妞真懂事。不過,媽媽知道妞妞其實不喜歡粉色的,你喜歡黃色對不對?我們要不把粉色兔子給彎彎姐姐帶回家玩,明天讓她還給你就好了。”這個時候,另一邊的彎彎也連忙點頭,開心地說:“我明天就還給妞妞妹妹,好不好?”果然,兩個孩子很快就達成了“協議”,沒有再爭吵、打架了。

這個事情也說明,3歲以上的孩子其實是完全可以自己去解決一些衝突的,從而化解負面情緒,他們很多時候之所以不會,是因為大人沒有去引導他們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簡直快被氣瘋,家長到底怎麼做才好?

我是一名健康管理師,也是一位二胎媽媽,曾經在武警總醫院、寶寶樹任職,一直專注母嬰健康、育兒知識的科普。如果您在孕期、產後或者育兒方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問我,我會真誠為您解答。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