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91岁的老建筑:“沈阳别处”:不想成为网红

这是个别样的去处:已是深秋,可静静的院落里,几片落叶、铁艺桌椅,高高的竹墙,浓浓的艺术气息,和外面的喧闹略略相隔。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留学归国的80后杨习文,和他在家乡沈阳开办的一间非常小众的美术馆——“别处”。

沈河区小西路64-8号,是原奉天英美烟草公司旧址,一栋91岁的老建筑。

一栋91岁的老建筑:“沈阳别处”:不想成为网红

37岁的杨习文多年前从鲁美毕业后,去了法国,并在那里认识了自己的太太。后来,夫妻二人先是去台北创业,做艺术策展工作。两年前,他回到家乡沈阳办了一次艺术展览,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这栋老建筑的主人。

“他不想让它成为时下流行的‘网红店’,不想改变老房子的结构,不想把它变成餐厅什么的,老建筑就要有老建筑的样子。而我的想法刚好也是如此。”于是,杨习文利用这栋老房子创办了“别处”美术馆。给老房子简单修整时,杨习文甚至用上了袖珍小刷子,将墙灰小心地从墙缝隙中扫出来装进玻璃瓶。

一栋91岁的老建筑:“沈阳别处”:不想成为网红

说实话,“别处”成立之初已具备网红的某些潜质。可杨习文说,“别处”愿和“网红”们共成长,老房子本身自带的气质及“别处”的服务系统,与“网红”或“网红店”并不相符。

“这里不是咖啡厅,更不是‘打卡地’。”

不久前,2019年沈阳艺术节视觉展览艺术版块开幕仪式在奉天工场举办,“别处”成为策展方。本届艺术节是真正意义上囊括沈阳众多艺术空间的盛会,在原有公立大型演出类机构基础上,尝试发掘城市里很多优秀的私立艺术空间和活跃的主理人,甚至激发了很多有意愿但缺乏平台支持的民营企业投资艺术文化的热情,帮助他们找到优秀的策展团队,对接相关资源,助其起跑。

记者在“别处”美术馆看到了两个展览,分别是西馆二楼画廊的名为《沈阳别处》的中法摄影展,和东馆一楼展厅的《美的历险——阅读1928》特展。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沈阳,在新中国成立7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位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了这座城市的诸多“细节”,用镜头探寻着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在时空变化下是如何的怪诞且合理存在。在生活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关掉手机,“穿越”回到1928年。在只有一个人的房间中,做你想做的事情。

一栋91岁的老建筑:“沈阳别处”:不想成为网红

这样的“美的历险”,您感兴趣吗?这就是“别处”提供的时光。

“我愿意为自己的家乡留下来。”杨习文说。

自2018年6月底开馆至今,“别处”举办了6场艺术展,一心想把现代的沈阳融入世界艺术圈中,推动本土文化艺术国际化。把国际领先的文化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引入沈阳。除了公益性地承办艺术展外,“别处”还定期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沙龙活动。“我是靠自己‘为艺术打工’赚来的钱来补贴‘别处’。”杨习文说。

“别处”要为沈阳培养未来的艺术人才。在“别处”四处走走,你会发现工作人员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来自沈阳本地高校艺术类的“练习生”,不拿薪水的。他们在“别处”工作一年,学习布展、学习导展……杨习文相信,在某一特定时刻,他们会成为这座城市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就像自己当初留在家乡一样。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张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