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三晉新視界


朋友們好!

銀行理財雖然年利率較高,可以達到4%-5%,但是畢竟風險較高,而且操作也不方便,而且也沒有紙質憑證。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感覺不太方便,也不願意承擔這些風險,因此,就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期存款產品了。

銀行理財的特點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有幾個區別與銀行存款的特點,一個是銀行理財風險較高,還有就是銀行理財購買操作有點複雜,還有就是銀行理財產品沒有紙質憑證。

首先是理財產品風險較高。現在根據國家相關的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風險等級從低風險到中低風險不等,但是終歸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還有就是理財產品購買較為複雜。現在理財產品可以在網絡銀行購買或者是在銀行營業廳購買,但是好多人對於操作機器還是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就會覺得理財產品購買有點複雜了。

理財產品沒有紙質憑證。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沒有紙質憑證,這個是很多人不願意買理財產品的又一個原因了。

因此,正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好多人覺得不方便,就會更願意去做2%-3%的定存產品了。

定期存款產品的特點

定期存款產品雖然年利率較低,但是定期存款與理財產品相比較的話。定期存款產品受到了國家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元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的保障,可以說安全性上來說,定期存款更安全一些。

定期存款產品辦理也比較方便,雖然到銀行需要排隊,但是隻要是排到了,自己也不用動腦子,也不用動手,只用給銀行櫃員說一下就好了,一切的事項都是銀行櫃員幫忙搞定,可以說是比較方便的。

還有定期存款產品有紙質的存單。好多人喜歡存定期存款是因為定期存款產品有紙質的存款單,上面記載有存的時間,存的數額等數據,這樣就可以存放起來,可以方便的查看。

因此,可以說正是因為定期存款有這些優點,好多人才會喜歡2%-3%的定期存款的。


綜上所述,好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產品,而是願意存定期存單,主要是因為定期存款安全性更好,辦理比較方便,而且有紙質存單。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睿思天下


說在前面的話

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為5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為R1至R5五個等級,現在4%—5%的理財屬於中低風險理財,也就是R2等級。

再說句題外話像,定期存款、貨幣型基金屬於R1等級,股票型基金屬於R5等級,風險越大預期收益率越高,風險越低預期收益率越低,而且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

那麼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投資態度偏保守或者性格偏謹慎,因為我們知道銀行的中低風險理財雖然還是很安穩的,基本上各家銀行幾乎沒出過什麼問題,但是中低風險的理財紙面上是不承諾保本的,這讓很多客戶就是不放心,他們寧願相信白紙黑字寫的。另外,像存款現在都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允許銀行破產,在一個銀行的存款最多可以保證兌付50萬,這都讓很多謹慎的客戶擔心,開始把存款分別存到幾家銀行,以防止這種大的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所以不買理財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2還有一種客戶可能原來投資比較積極,甚至嘗試過私募、信託,更有甚者可能買過P2P,然後暴雷了或者虧損了,導致一下子到了另一個極端,再也不敢相信這些新的產品,這也可以理解,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栽的這次跟頭後就變的老老實實。

3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理財有一個缺點,就是如果不到日子,你是取不出來的,像我們存的定期提前取按活期利息,但是最起碼家裡如果急用錢還隨時可以取。而且現在很多銀行推出了智能定期,也就是提前支取也可以靠檔計息。

所以,有的人願意選擇定期存款,有的人願意選擇理財產品,各自需求不同,風險承受\\接受能力不同罷了。


鑫財經


有很多人有一個看法,認為隨便買個理財年化收益都有4%左右,怎麼可能還有人把錢存在銀行呢?這種想法太過於主觀了,我們看一組數據,根據西南財經大學《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調查顯示,目前城市家庭的金融資產有42.9%選擇銀行存款。

從數據可以看出,銀行存款依然是金融資產配置的主要部分,並不存在有些人說的只有極少數人才會選擇到銀行存錢的問題。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把錢存在銀行呢?

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基於風險考慮,雖然有人高談闊論,說要成為富人一定要學會投資,說自己一年炒股賺多少,買基金賺多少,但這只是個體成功,不代表整體性。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懂投資理財,或者認識比較淺顯。而大部分人的收入來源都是工資,每天辛辛苦苦上班打工,攢了點錢,當然是選擇安全的方式。

目前一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在2%左右,三年期在3.5%左右,雖然這個利率並不高,但是銀行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件的保護,50萬以下可以得到全額保障,存在銀行是為了資金的安全,並不是為了發財。當然,現在銀行也推出有利率更高的大額存單,三年期利率可以達到4.18%,但是大額存單有20萬元起存的門檻,並不是人人都能滿足。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都不一樣,對於願意承擔一定風險的人,可以購買中低風險的各種理財產品,風險承受更高的,還可以進行基金定投,甚至還可以投資股市。但對於謹慎性的投資者來說,選擇銀行存款依然是最適合的方式。


財經宋建文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沒啥不能理解的!銀行定期存款相比於理財產品而言,更加安全、存取靈活、收益穩定可靠!再者,目前4%以上利率的定期存款也有很多,並不見得比理財產品的收益要低!

理由一:定期存款更加安全

自從理財新規、資管新規發佈以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採用淨值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所謂的4%~5%收益的理財產品,雖然風險比較低,但萬一不能按時兌付,投資者的本金可是要面臨虧損的!

而銀行存款,只要不超過50萬元(本金+利息),就可100%確保本金安全、利息穩定可靠。對於保守型投資者而言,自然會選擇更為安全的銀行存款咯,哪怕利率低一點也行!

理由二:定期存款更加靈活

很多市場中出售的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短、中、長期),確認買入後不可撤銷、期滿前不可贖回!一旦需要使用資金,是無法提前贖回的,靈活性極差!

而銀行定期存款,雖然提前支取會損失一大筆利息,但還是可以支取的,相比定期理財產品而言,流動性要好很多!

理由三:定期存款利率並不低,尤其是中長期存款

4%~5%的年化收益,相比於銀行定期存款而言,並不沒有多大的優勢!現如今,銀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一般可基準上浮40%~50%之間,甚至更高!而民營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最高能達到5.5%,且支持提前支取、靠檔計息!

總之,銀行定期存款風險低、利息穩定、靈活性較好,這才使得目前很多投資者,寧可利率低一點,也不去購買不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不請自來。有些人喜歡定存,有些人喜歡購買利率稍高的理財,之所以有不相同的選擇。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的。所以有不同的選擇,筆者認為非常正常,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選擇定存的人,他們是不能承受本金的損失,要麼是養老錢,要麼是保命錢,寧可每年利息少一點,也要保證本金的安全。而銀行定存恰好滿足這一點要求,50萬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安全無風險。

選擇購買理財的人,相對來說能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會有風險提示,購買者自負盈虧,非保本類的。承擔一定風險,享受一定收益。相對的理財收益就比定存高一點,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小黑看財經


國人還是保守,安全保本為第一,至少存銀行不會損失。投資理財的話,收益與風險並存,大多數人不瞭解理財,風險就更大。

再說,現在很多詐騙都是假冒理財之名,你看重利,人家看重你的本金。有人創建理財APP,在收一定本金後入套的人數增長不了時,謊稱被查封吞噬投資人本金


vanessalo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三晉新視界


理財大多是不保底的。

是有些超預期的理財,收益可能在5-8%甚至更高,但還有些是負收益零收益。與定存相比,風險大。

理財大多是固定期限封閉發行的,也就是說在發行期內不得提前贖回,急用錢怎麼辦呢。

所以,很多人寧可利率低點兒,也去做定存。


阿拉不吃魚


傳統的思想,認為錢存在銀行就保險,不損失本金,因為有些理財產品不保本的,每天的淨值不一樣,是浮動的。個人認為如果資金長期不需要用到還是選擇收益高的


用戶6412621395264


傳統理念根固,理財沒有銀行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