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不愿意买4%-5%的理财,还是情愿去银行做2%-3%的定存呢?

三晋新视界


朋友们好!

银行理财虽然年利率较高,可以达到4%-5%,但是毕竟风险较高,而且操作也不方便,而且也没有纸质凭证。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感觉不太方便,也不愿意承担这些风险,因此,就情愿去银行做2%-3%的定期存款产品了。

银行理财的特点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有几个区别与银行存款的特点,一个是银行理财风险较高,还有就是银行理财购买操作有点复杂,还有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没有纸质凭证。

首先是理财产品风险较高。现在根据国家相关的资管新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风险等级从低风险到中低风险不等,但是终归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还有就是理财产品购买较为复杂。现在理财产品可以在网络银行购买或者是在银行营业厅购买,但是好多人对于操作机器还是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就会觉得理财产品购买有点复杂了。

理财产品没有纸质凭证。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没有纸质凭证,这个是很多人不愿意买理财产品的又一个原因了。

因此,正是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好多人觉得不方便,就会更愿意去做2%-3%的定存产品了。

定期存款产品的特点

定期存款产品虽然年利率较低,但是定期存款与理财产品相比较的话。定期存款产品受到了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万元以下,就可以获得全额的保障,可以说安全性上来说,定期存款更安全一些。

定期存款产品办理也比较方便,虽然到银行需要排队,但是只要是排到了,自己也不用动脑子,也不用动手,只用给银行柜员说一下就好了,一切的事项都是银行柜员帮忙搞定,可以说是比较方便的。

还有定期存款产品有纸质的存单。好多人喜欢存定期存款是因为定期存款产品有纸质的存款单,上面记载有存的时间,存的数额等数据,这样就可以存放起来,可以方便的查看。

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定期存款有这些优点,好多人才会喜欢2%-3%的定期存款的。


综上所述,好多人不愿意买4%-5%的理财产品,而是愿意存定期存单,主要是因为定期存款安全性更好,办理比较方便,而且有纸质存单。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您关注我,也欢迎您加入我的免费投资圈子,可以进一步交流。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

睿思天下


说在前面的话

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为5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R1至R5五个等级,现在4%—5%的理财属于中低风险理财,也就是R2等级。

再说句题外话像,定期存款、货币型基金属于R1等级,股票型基金属于R5等级,风险越大预期收益率越高,风险越低预期收益率越低,而且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不愿意买4%-5%的理财,还是情愿去银行做2%-3%的定存呢?

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投资态度偏保守或者性格偏谨慎,因为我们知道银行的中低风险理财虽然还是很安稳的,基本上各家银行几乎没出过什么问题,但是中低风险的理财纸面上是不承诺保本的,这让很多客户就是不放心,他们宁愿相信白纸黑字写的。另外,像存款现在都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允许银行破产,在一个银行的存款最多可以保证兑付50万,这都让很多谨慎的客户担心,开始把存款分别存到几家银行,以防止这种大的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所以不买理财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2还有一种客户可能原来投资比较积极,甚至尝试过私募、信托,更有甚者可能买过P2P,然后暴雷了或者亏损了,导致一下子到了另一个极端,再也不敢相信这些新的产品,这也可以理解,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栽的这次跟头后就变的老老实实。

3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理财有一个缺点,就是如果不到日子,你是取不出来的,像我们存的定期提前取按活期利息,但是最起码家里如果急用钱还随时可以取。而且现在很多银行推出了智能定期,也就是提前支取也可以靠档计息。

所以,有的人愿意选择定期存款,有的人愿意选择理财产品,各自需求不同,风险承受\\接受能力不同罢了。


鑫财经


有很多人有一个看法,认为随便买个理财年化收益都有4%左右,怎么可能还有人把钱存在银行呢?这种想法太过于主观了,我们看一组数据,根据西南财经大学《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调查显示,目前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有42.9%选择银行存款。

从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存款依然是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部分,并不存在有些人说的只有极少数人才会选择到银行存钱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把钱存在银行呢?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基于风险考虑,虽然有人高谈阔论,说要成为富人一定要学会投资,说自己一年炒股赚多少,买基金赚多少,但这只是个体成功,不代表整体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懂投资理财,或者认识比较浅显。而大部分人的收入来源都是工资,每天辛辛苦苦上班打工,攒了点钱,当然是选择安全的方式。

目前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在2%左右,三年期在3.5%左右,虽然这个利率并不高,但是银行存款受存款保险条件的保护,50万以下可以得到全额保障,存在银行是为了资金的安全,并不是为了发财。当然,现在银行也推出有利率更高的大额存单,三年期利率可以达到4.18%,但是大额存单有20万元起存的门槛,并不是人人都能满足。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都不一样,对于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人,可以购买中低风险的各种理财产品,风险承受更高的,还可以进行基金定投,甚至还可以投资股市。但对于谨慎性的投资者来说,选择银行存款依然是最适合的方式。


财经宋建文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没啥不能理解的!银行定期存款相比于理财产品而言,更加安全、存取灵活、收益稳定可靠!再者,目前4%以上利率的定期存款也有很多,并不见得比理财产品的收益要低!

理由一:定期存款更加安全

自从理财新规、资管新规发布以后,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采用净值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所谓的4%~5%收益的理财产品,虽然风险比较低,但万一不能按时兑付,投资者的本金可是要面临亏损的!

而银行存款,只要不超过50万元(本金+利息),就可100%确保本金安全、利息稳定可靠。对于保守型投资者而言,自然会选择更为安全的银行存款咯,哪怕利率低一点也行!

理由二:定期存款更加灵活

很多市场中出售的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短、中、长期),确认买入后不可撤销、期满前不可赎回!一旦需要使用资金,是无法提前赎回的,灵活性极差!

而银行定期存款,虽然提前支取会损失一大笔利息,但还是可以支取的,相比定期理财产品而言,流动性要好很多!

理由三:定期存款利率并不低,尤其是中长期存款

4%~5%的年化收益,相比于银行定期存款而言,并不没有多大的优势!现如今,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一般可基准上浮40%~50%之间,甚至更高!而民营银行存款类产品,利率最高能达到5.5%,且支持提前支取、靠档计息!

总之,银行定期存款风险低、利息稳定、灵活性较好,这才使得目前很多投资者,宁可利率低一点,也不去购买不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


财经者思


不请自来。有些人喜欢定存,有些人喜欢购买利率稍高的理财,之所以有不相同的选择。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的。所以有不同的选择,笔者认为非常正常,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选择定存的人,他们是不能承受本金的损失,要么是养老钱,要么是保命钱,宁可每年利息少一点,也要保证本金的安全。而银行定存恰好满足这一点要求,50万内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安全无风险。

选择购买理财的人,相对来说能承受一定的风险。因为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有风险提示,购买者自负盈亏,非保本类的。承担一定风险,享受一定收益。相对的理财收益就比定存高一点,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小黑看财经


国人还是保守,安全保本为第一,至少存银行不会损失。投资理财的话,收益与风险并存,大多数人不了解理财,风险就更大。

再说,现在很多诈骗都是假冒理财之名,你看重利,人家看重你的本金。有人创建理财APP,在收一定本金后入套的人数增长不了时,谎称被查封吞噬投资人本金


vanessalo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买4%-5%的理财,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个账就大概清楚了。

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100万买一年期理财,一年下来能有4万块钱收益,大银行低风险理财已经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银行存款就不同了,50万以内有存款保险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没必要一定选大银行。现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万存一年,2.25万元,比理财产品只低1.75万元,但根本不用担心风险。

如果资金长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时间换空间,收益超过理财产品。

问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财和存款,你选择哪一个?

要是二选一我会选择存款,理财我只会买一年以内期限的,而且一般银行发行理财也以短期为主。实际上存款和理财我都买了,确实也是理财买一年,存款都存三年,这么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过一年的理财逾期收益率,整体下来都能超过4%。

其实买理财的人并不少啦,要不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不会持续降低了,去年这个时候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是5%左右的。

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是有亏损可能性的,部分投资人曾经投P2P损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银行,安心工作挣钱也挺好。


三晋新视界


理财大多是不保底的。

是有些超预期的理财,收益可能在5-8%甚至更高,但还有些是负收益零收益。与定存相比,风险大。

理财大多是固定期限封闭发行的,也就是说在发行期内不得提前赎回,急用钱怎么办呢。

所以,很多人宁可利率低点儿,也去做定存。


阿拉不吃鱼


传统的思想,认为钱存在银行就保险,不损失本金,因为有些理财产品不保本的,每天的净值不一样,是浮动的。个人认为如果资金长期不需要用到还是选择收益高的


用户6412621395264


传统理念根固,理财没有银行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