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的箇中危害,早已無需多言,可再生能源之人心所向,已成浩蕩之勢。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被視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可再生能源,能否足以實現電能替代? 可再生能源的遠距離輸送和長時間儲存,又對相關產業意味著什麼?
10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虹橋西郊假日酒店舉行的IET第八屆可再生能源發電國際會議(RPG 2019)圍繞這些問題,來自全球各大頂級研究機構的行業專家發表了他們的思考成果。“我認為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同一種挑戰,即如何在滿足公眾能源需求的同時做到可持續發展。”RPG 2019 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主任邰能靈教授表示。
RPG 2019在歐洲和中國交替舉辦,會議旨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的發展,並進行專業知識分享與技術交流。本屆大會由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同舉辦。“IET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此次會議,是第四次在中國舉行的會議,第一次是在2013年,第二次是在2015年,第三次是在2017年。”IET國際運營總監伊恩•默瑟(Ian Mercer)介紹說,“IET的宗旨是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尤其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宜居的環境。”RPG 2019正是這種努力之一。
聯合國發佈的《2018全球可再生能源狀況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總量較前一年增加了29%,達到98千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大於燃煤、天然氣和核電淨增裝機容量的總和。同時,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2千兆瓦,也為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的增加做出重要貢獻。可再生能源的電能替代,以及輸送和儲存由此提上議事日程。
“從目前的消費結構上來看,90%以上還是以電能的形式在消費。截至現在,可再生能源在我們國家的應用,應該可以達到15-20%。我們希望到2030年的時候,能佔到0%到50%的體量。”邰能靈教授表示,“發展新能源是我們國家一個很重要的戰略部署,這對於提高新能源行業的效率,以及帶動新能源行業的技術創新,都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RPG 2019聯合主席、英國思克萊德大學電子和電氣工程學院教授David Infield表示:“中國在新能源應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歐洲在這方面也正加快步伐。很多歐洲國家,比如愛爾蘭和英國,新能源的應用比例差不多可以達到50%。丹麥這方面做得更好,由於丹麥和歐盟其他供電系統有更強力的連接,加上豐富的水能和風能,所以在新能源方面的應用基本上達到了100%。”
丹麥技術大學電力工程學院教授、IET院士Vassilios G. Agelidis是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每年有兩個月時間在中國投身於新能源方面的工作。“我正帶領幾個交大的學生在做的一個課題,是如何把可再生能源直接用於儲能電池,這樣的話就可以不必依賴電網,從而節省成本。另外,可再生能源的輸送也是一個成本問題,離發電源、供電源越近肯定是成本越低,我們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希望對世界能源行業有一些幫助。”
據悉,RPG 2019涵蓋可再生能源發電多個領域,包括風力發電技術和系統、光伏技術、太陽能熱發電、地熱能、燃料電池、波浪功率、海流能生物質轉化發電等。歷時兩天的大會除主旨論壇外,還下設五個專題論壇,參會學者、研究人員通過口頭報告與海報張貼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院名譽院長周孝信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特聘教授劉奕路院士;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董事席位教授Chanan Singh院士等七位特邀嘉賓在大會主論壇上進行了主旨報告。
會議結束之後,10月26日上午,RPG 2019組織參會人員進行技術參觀,拜訪國網上海電科院漕溪基地(大數據中心)與1000KV特高壓練塘站。
閱讀更多 商業新力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