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本被全世界評為最苦的書,傳遞了3個積極的人生道理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評價餘華的《活著》?

高贊回答中有一個問題令人印象深刻:

看完《活著》,我們應該思考,福貴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他又是憑著什麼能活著?

《活著》:這本被全世界評為最苦的書,傳遞了3個積極的人生道理

說到這個問題,還是要先講一下關於福貴的故事。

作者餘華塑造了福貴這個人物的悲劇,有多悲呢?可以說,人間所有離別的痛苦,他都經歷了。

福貴一生擁有過很多,年輕時,他家有百畝良田,他被稱作徐家少爺。在賭博敗光所有家產以後,父親被氣死,母親不久也患了重病,他在買藥途中被抓了壯丁,差點死在戰場。好不容易解放了回到家,母親早就離開了人世,女兒鳳霞變得又聾又啞。所幸,媳婦家珍還是那麼善良,兩個人開始靠著自己的努力過日子。

眼看日子越來越好,家珍卻患上了軟骨病,生命逐漸消逝。更為不幸的是,兒子有慶在給縣長女人獻血時,因抽血過多死了。

這以後,悲劇一連串地到來。女兒鳳霞好不容易嫁給了一個好人家,卻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媳婦家珍在失去兒女之後,生命迅速枯萎,不久就離開人世。

幾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程中一場意外事故,外孫苦根7歲時,因為福貴煮了太多豆子,撐死了。

福貴變成了一個孤寡老頭,他所有的親人,都是他一一埋葬,最後,福貴花了很多積蓄買了一頭老牛,他給老牛起名也叫福貴,他覺得,這頭牛和他一樣,他們是“兩個老不死”。

《活著》:這本被全世界評為最苦的書,傳遞了3個積極的人生道理

這個故事,是一出徹徹底底的悲劇,可很多人讀完,卻發現,餘華並沒有給予太多悲傷的展示,反而是,在旁白敘述中,我們彷彿能看到福貴在講述這一切時,內心無比的平靜。他這一生在不斷地失去,可最後,他沒有抱怨老天爺不公平,也沒有放棄活著。

就像餘華借福貴的口所說的那樣: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以後也不用擔心誰了,安安心心死就是,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做人,還是平常點好。

那回到開篇的問題中來,福貴究竟為什麼能活著,相信,對富貴來說,活著本身,就是活著的目的。

那他又憑什麼能活著?

其實,《活著》這本書,不止呈現了時代中跨越50年的大悲劇,還凸顯了福貴這樣一個小人物人性中的3個特質,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特質,他不會是活到最後的那一個。

1、不怕犯錯,就怕不認錯,及時糾錯肯悔改,才能挽回失去的幸福。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裡,很多人的一生都充滿了悲劇,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依然在不斷地往錯誤的方向行走,並且永不回頭。

曾經在監獄工作過的朋友講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有些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監獄度過,他們最開始的錯誤往往都是小錯誤,小打小鬧,小偷小摸。可是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 甚至以進幾次“號子”為榮。慢慢的,他們犯得罪也越來越重,直到最後釀成大錯。

福貴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的頑劣是家庭環境所致,品性並沒有完全敗壞。

福貴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人家,雖然他的父親也敗光了一百畝家產,可至少還剩下100畝,他們還算是個地主。福貴這個小少爺在這樣的環境下,吃喝嫖賭樣樣不落,就算是結了婚,有了孩子,也依然不收斂,甚至在賭桌上對懷孕7個多月的妻子大打出手,最後一夜輸光所有家產,成為窮光蛋。

可以說,這第一齣悲劇是他自己釀成的,享受這樣的惡果也是活該。

但是他的內心還殘留著善良和不忍,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他才能在悲劇發生後幡然悔悟。

福貴知道自己做了混蛋事,知道全家落敗都出在自己身上,於是,這樣的驟變,也促成了福貴責任感的升起——他必須承擔家庭責任了。

《活著》:這本被全世界評為最苦的書,傳遞了3個積極的人生道理

在這裡,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沒有敗光家產這一出,福貴想必會在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妻子、孩子、父親母親與他之間,也會產生更大的裂痕,他的未來,必然不會有太好的下場。

而承擔起家庭責任的福貴,換上了粗布衣,肯下地幹活了,父親死後,他更知道體貼母親,也開始懂得心疼媳婦和孩子。雖然中間懷孕的媳婦被丈人強行接走,可一年後,媳婦家珍抱著兒子還是回來了,感恩之下,福貴越發地念家珍的好。當時他們一貧如洗,只能靠種地勉強過活,但是相信他們內心是擁有著從未有過的家庭幸福。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一落千丈之時,靈魂才會受到衝擊和洗禮,但是這樣的代價必然也是無比沉重的。在福貴的身上,我們應該能學到他這種及時醒悟,懂得悔改的精神。

而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雖然一輩子也不一定有太大落差,但是能做到及時止損,不斷修正自己前進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過好我們的生活,而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活著的意義。

2、大是大非面前恩怨分明,善良是人的根本

武俠小說之所以讓人喜歡,就是因為裡面的快意恩仇讓人無比痛快,但是現實中,哪有那麼多的大善大惡,人都是多面體,很多時候,你是很難分清一個人是善還是惡,但是不管別人如何,對自己來說,善良,應該是人的根本。

福貴和家珍,就是一對善良的夫妻。

他們的兒子有慶,在積極為縣長的女人獻血時,因為只有他一人血型相配,竟然被抽乾了血死在了醫院。

這樣一出悲劇,任哪個做父親的都不會放過這個醫生和縣長的。

可是,人生的荒謬就在這裡,當福貴找到縣長索命時,竟然發現,縣長是自己在打仗時的生死之交春生。

這一刻,福貴的怒氣消了很多,他們一起哭著回憶戰場上生生死死的瞬間,最後,福貴又想到死去的兒子,他對春生說:你欠了我一條命,下輩子還我吧。

一句話,算是抹掉了這筆命債。

後來,出於虧欠,春生上門拜訪過好幾次,都被知道真相後的家珍罵出門去。雖然如此,再後來春生遭到批鬥時,家珍還是默認了福貴對春生的幫助,甚至已經原諒了春生,並且在春生失去求生意識時,對他說,春生,你要活著。

當家珍知道春生還是自殺以後,他對福貴說,其實有慶的死不能怪春生。

《活著》:這本被全世界評為最苦的書,傳遞了3個積極的人生道理

福貴和家珍這對夫妻,用善惡分明的是非觀和心底裡的善良,原諒了春生,其實也是原諒了這個狗血的時代。

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去生活,他們的家底一定會從雞到鵝,從鵝到羊,從羊到牛,慢慢發家。

而善良的他們,也在苦難中受到過很多關照。女兒鳳霞嫁給了一個疼她的男人二喜,二喜對丈人和丈母孃就像自己的父母親,對鳳霞更是百般呵護,結婚那天給這個貧苦人家撐足了場面,短暫的幸福也是幸福。或許,這便是善良結來的善緣吧。

無論何時,無論陷入什麼樣的境地,人的內心都應該擁有善良,對人善,對環境善,對這個世界善,這樣,再苦的日子,也會多出一點點甜。

3、勇敢不是能夠往前衝多遠,而是敢於坦然地接受一切結果

勇敢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的品質,但直到中年,很多人並不明白,勇敢不是你能夠闖出多大的天地,不是敢於去多少別人不敢去的地方,也不是敢於做出哪些驚天動地的選擇。

勇敢,是敢於坦然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結果。

如果福貴不勇敢,他早就在打擊中鬱鬱而終了。

青年敗落喪父喪母、中年喪子喪女喪妻,老年喪掉所有家人。

可以說,這其中哪一個,放到一個人身上,都是一個過不去的坎,都會讓人發出對於生命的質疑。

可福貴,在痛苦過後,依然把眼睛往前看,不然怎麼辦呢?人得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就像女婿二喜死的時候,福貴想著之前熱熱鬧鬧一家人,現在只剩下一老一小,他心裡苦得連嘆息都沒有了,可看看苦根,他又寬慰了,先前是沒有這孩子的,有了他,香火還能往下傳,福貴想,這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

這就是福貴式的勇敢:接受命運的安排,勇敢地活著。

美國時代週刊在評論這本書時,裡面這樣寫:

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讓讀者無從同情,但餘華至真至誠的筆墨,已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當這部趁著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剝奪走的東西。

就如同這篇評論所寫,福貴之所以活到最後,是他活著的意志足夠強大。

而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活著的意義,其實,這個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