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報告:五年後印度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二大貢獻國。這種概率大嗎?

野馬和尚


讓我們先看一下我本人兩天前做的一個小材料,當然,每一個數據都有出處且已經註明——關於各種不同版本的世界最強經濟體預測

普華永道(PWC)2016年由英國首席經濟學家霍克斯沃斯John Hawksworth和奧蒂諾(Hannah Audino)聯合執筆的《2050年的世界》The World in 2050報告預言,2050年全球最大的10個經濟體將依次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墨西哥、日本、德國和英國(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其中新興經濟體將在前七名中佔據六席,而G7國家中的法國將被擠出前十。報告預言到2050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在全球GDP中佔比將高達20%,而歐盟27國(不包括英國)總佔比將只剩9%。該報告宣稱涵蓋了全球32個最大經濟體(佔全球GDP總量85%)的最新長期增長預測。

匯豐銀行(HSBC)由貝利(Lala Bailey)等執筆、2017年3月推出的“2050年世界10大最強經濟體預測”,宣稱“根據經濟體系、行業、基礎設施、貨幣政策等方面的分析,以GDP和人均收入為主要參數”,2050年全球排名前10的經濟體分別為中國(GDP總量24.62萬億美元,人均17759美元)、美國(20.27萬億美元,55134美元)、印度(8.17萬億美元,5060美元)、日本(6.43萬億美元,63244美元)、德國(3.71萬億美元,52683美元)、英國(3.58萬億美元,49412美元)、巴西(2.96萬億美元,13547美元)、墨西哥(2.81萬億美元,21793美元)、法國(2.75萬億美元,40643美元)和加拿大(2.29萬億美元,51485美元)。

2017年12月發佈、2018年11月更新的“世界經濟論壇”(FocusEconomics)白皮書認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印度、法國、意大利、巴西、加拿大這“十強”未來一段時間地位穩固,“可能僅有位置上的變化”,而未來有可能取代排名靠後“十強”的國家,將侷限於2018年的另外6個“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即俄羅斯、韓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墨西哥和印尼,“加拿大是TOP10中最有可能被這6個國家之一超越的”。該白皮書預言“2023年印度將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2017-2023年間全球人均GDP增長率最高的5個國家將分別為蒙古(89%)、緬甸(83%)、埃及(80%)、塞爾維亞(79%)和孟加拉國(76%),但這個貿易戰爆發前的預言如今顯然已經缺乏說服力。

InvestingAnswers2015年所作“2040年世界八大經濟體”預測,認為2040年世界八大經濟體將依次為中國、美國、德國、巴西、法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其中中國從2035年起躍居世界第一,德國從2030年起躍居世界第三,巴西2015年列世界第七,但至2035年躍居世界第四,法國則將保持其排名,2015年分列第六、第八的英國和意大利將分別在2040年和2020年出局,印度會在2020年擠進前八,但5年後又將被擠出,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將分別從2025年和2040年入榜。

Visual Capitalist/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根據IMF數據於2019年1月發佈的報告認為,2030年全球10大經濟體依次為中國(64.2萬億美元)、印度(46.3萬億美元)、美國(31萬億美元)、印尼(10.1萬億美元)、土耳其(9.1萬億美元)、巴西(8.6萬億美元)、埃及(8.2萬億美元)、俄羅斯(7.9萬億美元)、日本(7.2萬億美元)、德國(6.9萬億美元),而按照同樣參數,2017年這一排名中前九名依次為中國(很顯然計算標準仍然是PPP)、美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印尼、巴西、土耳其,該報告最富爭議的預測在於埃及——2017年同一排名中,埃及僅列第21位。


這些差不多是這幾年“未來經濟強國預測”中最出名的幾個,其中認為印度會“超美”的,基本上基於兩個前提,即第一,以購買力平價PPP和非GDP為基準參數,而照這個參數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這顯然並不科學;第二,假定印度一直維持2016年左右的、被人為誇大的超高GDP增速,這已經被現實證明不再是事實(2019年二季度印度修正後GDP增速已跌至5.0%,而不是廣為流傳的、惠譽去年所預測的2019年全年增速6.4%以上——而同期惠譽對美國GDP增速的預測僅有2.3%),而這些預測對巴西、印尼的“算命”,大家也可以自行印證準確率。

看得見窗外的月亮麼?它有時升在天上,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塊燒餅,有時像根香蕉——啥時候那個月亮您看著是個三角的了,啥時候印度經濟就超過美國了。


李厚何


說實話,我覺得出臺報告的人從來沒有去過印度。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吧。第1個故事呢,是我親身經歷的,這是一個印度的記者在印度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大致是,如果我們印度再不努力,上海照著現在的速度再發展50年就要追上新德里了。後來這個記者來印度之後,我們有人陪著他在上海轉了兩圈兒,回去之後,他就改了一篇文章,叫做如果上海現在停止不發展,那麼過50年新德里也許能追上上海。

另一個故事是我一個朋友的認知,他是國內一個比較有名的研究印度的學者,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中印的合作,認為中印經濟有互補性,印度是一個值得尊敬和合作的大國。這個觀點一直持續到他親自去了一趟印度。回來之後他跟我私下聊天時候說,他的觀點改變了,我們不應該重視印度,印度這個國家成不了氣候。

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印度的經濟當然具有很大潛力,他有非常便宜的勞動力,非常好的資源,甚至好過中國。並且有西方比較認同的制度,而且還比鄰印度洋。

不過印度的種姓制度和非常分散的力量,是印度無法崛起的根本原因,說實話印度並不是一個現代國家,他太過分散了,而且很多人民仍然生活在底層,類似於奴隸制度。在這種基礎之上,全民的教育還無法普及呢,衛生極其低下,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政府與邦聯之間的糾紛無法推進,經濟騰飛也無法做得到。

莫迪是一個很有遠見的總統,但是即使是他推進很多改革也很費力,只能說稅改只是一個開始。印度要經濟發展起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諮詢師天生


印度的GDP總量在去年為22,000億美元。是美國的1/10左右。那如果說美國的GDP增速是2%的話。印度要在全世界能夠有和美國一樣的影響,印度的GDP就必須增速達到20%。只有這樣的一個增速,才能夠在增速的總量上和美國一樣。今年二季度美國的GDP增速是4%以上。而印度今年二季度的GDP增速才只有5%。所以,在數量級別上印度和美國差好大的距離,那印度的GDP增速要對世界造成重大影響的情況有沒有可能呢?這是很直白的,不需要做更多的解釋。

不知道題主的數據是哪裡來的,不知道IMF有沒有出過這樣的數據。但是直觀的看這些數據,作者相信這絕對是一個假新聞,fake news。在全世界範圍來講,假新聞實在太多了,假數據更是滿天飛。所以我相信IMF,這家組織是不會出這樣的數據的。就作者的意思來說,該幹啥幹啥,別瞎琢磨假消息了。



大舟財經觀


這兩年,印吹很猛。

以前是印度自己吹,提出印度五年要成為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然後又提出十年後成為世界老三。接著是其他國家幫吹,指出印度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國家,將會成為下一個“中國”。現在,連IMF都來摻和了,提出印度五年後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二大貢獻國,印度人現在估計已經自信心爆棚了,下一步目標就是當世界老大了。

然而,印度的經濟,很明顯是被誇大的。雖然說印度過去十年經濟增長很快,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但印度的經濟發展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GDP重複計算,印度為了取得靚麗的GDP數據,改變GDP核算方法,對經濟活動重複計算,帶來GDP的大增長,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並不代表印度的經濟總量真的如數據顯示得那麼強大。

第二,印度經濟結構不穩,印度雖然在軟件業、服務業發展不錯,但製造業落後,基礎設施落後,不具有工業化騰飛的基礎、條件,複製中國經濟只是一種空調,印度貿易持續多年的逆差,只有4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卻擁有超1.4萬億美元的外債。

第三,這些年印度的海外投資並未進入實體,而是在房地產與股市裡空轉,印度股市越漲越高,房價越漲越高,資產泡沫不斷堆積,一旦高增長的神化無法延續,經濟增長出現失速,就會引發資產泡沫破滅,引發經濟衰退。

這些因素,導致印度的經濟增長被過分誇大。

雖然印度擁有印度洋的巨大地理優勢,但印度沒有戰略縱深,類似於放大版的克里米亞半島,對美國和歐洲來說,都不會任由印度過度強大獨佔印度洋,更多的是把印度當成牽制中國的棋子,而印度在軍事能力上不具有優勢,更多的是在各國之間進行周施,成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

而且印度長期被輪流殖民的歷史,使得印度人沒有民族團結情結,各地勢力割據,很多政策即便是藍圖規劃得很好,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實施。再加上印度貧富分化巨大,階層對立嚴重,甚至連統一的語言也沒有,一個既沒有民族崛起野心,又實施不倫不類的西方民主政體,要想真正站上國際舞臺是非常難的。

所以未來五年,印度因人口紅利確實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可以稱得上大國,但要想成為強國,有點自欺欺人,印度現在的經濟體量與美國相差巨大,即便是經濟增長超過美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二大貢獻不太可能,如果印度經濟結構不能得到優化,很快印度的增長神化就會破滅!


財經宋建文


IMF是否有發佈這樣的報告小編不得而知,從目前來看,五年後印度的經濟增速依然大概率會超過美國,甚至是中國,但它對全球的經濟貢獻率幾乎不可能超過美國,因為兩者之間的體量相差好幾個級別。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美國GDP高達20.49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而印度GDP只有2.726萬億美元,不到美國的1/7,位居世界第七。也就是說,美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印度增長7個百分點以上。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速基本處於2%~3%區間,而印度則保持在7%左右,按照這個增速,五年後印度GDP佔美國的比重不超過1/5。屆時印度7%的增長率,也抵不過美國2%的增長率,因此五年後印度對全球經濟增長率超過美國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另外,美國2%的經濟增長率一直是它的常態,而印度7%的增長率已經是這幾年來的高位了,五年之後印度能否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都還很難說。印度經濟增長不穩定,容易大起大落,今年第三季度,它的經濟增速已經跌破6%,因此不必過分的吹捧印度。

當然,有一種可能使得印度五年後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美國,而且不需要五年,今年就可以。那就是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8年美國GDP依然是20.494萬億美元,而印度則高達10.498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2左右,以印度的增長率,今年就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二大貢獻國。但需要指出的是,購買力平價計算GDP仍存在很多漏洞,並沒有得到各國的認可,不具權威性。而且從標題來看,顯然IMF報告的應該也不是採用這個數據來衡量。


錦繡中源


這裡採用的都是名義美元GDP貢獻率。

美國,2000年,GDP為10.25萬美元,2018年為20.49萬美元,18年翻一番,年均名義美元增長率為3.93%,

印度,2000年,GDP為4684億美元,

2018年為2.726萬美元,名義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0.28%,

以此類推!

2019年,美國增長8053億美元。

2019年,印度增長2802億美元。

當前,平均意義上說,印度的貢獻率還小於美國,不排出個別年份美國0增長,印度5%的增長的情況下,印度臨時性的超越美國。

按照美國名義美元增長率3.93%,印度名義美元增長率10.28%的速度來計算。

列表如下:

2037年,美國一年增長1.612萬億美元,

印度一年增長1.631萬億美元,貢獻率開始超越美國。

從2018年數據的基礎上,前後花費了19年,完成了超越。



世界發展全息週期論


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IMF的這份排名,不是按照GDP總量來說的,而是通過購買力平價(PPP)來排名的,以此來對2019年經濟增長進行分類分析。

這和GDP的排名是兩個概念。

應該說是各有特色吧!

一般按照PPP來計算,會提高低收入國家經濟總量比重。

所謂的PPP:是不同國家之間綜合價格的比較,是多種貨幣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質量商品與服務時的價格比。主要是衡量各國價格差異水平。

舉個例子:

如果一雙鞋在美國用100美元,而在印度要1000盧比,那麼印度盧比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是10:1,也就是10塊錢印度盧比等於1美元。

但是按照匯率來算,70盧比才等於1美元。

在購買力和匯率之間就產生差額。

而通常各國衡量GDP就是把所在國貨幣計算的經濟總量,用匯率來換算成美元。而這和購買力之間就存在著不平衡。

比如,根據IMF的報告,在過去40年左右的時間裡,亞洲的低收入國家,或者說發展中的國家在全球經濟份額的比例,按照PPP計算的話,從8.9%佔到了34.2%。印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變量。

而根據PPP來計算,歐盟和美國兩者只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1%。

但是如果按照GDP來算,美國是20萬億美元,歐盟是19萬億美元,這兩家之和佔到全球的45%左右。

所以PPP缺陷不小,因為它只是單純關注到價格差,而忽視了商品和服務價格受很多因素波動的,比如國際貿易的規則,交易的成本等。在全球互聯的時候,如果忽視這些,數據當然是不能全面反映現實的。

當然,用PPP來衡量全球經濟增長,能從人們生活質量上得出一些結論,對發展中的一些國家和低收入國家而言,這樣的分析意義要更大一些。

這也就是為什麼IMF的報告顯示,2024年印度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貢獻率第二國家的原因。

不止是印度排名上升,連印尼都排名到第4位了。俄羅斯和巴西作為新興國家排在第5和第6。土耳其第8,埃及竟然都能排第10位。

可見這個指標對新興國家還是很有價值的。

不過一國發展不可能只看這個PPP,還要看GDP總量的實際情況,因為這可以衡量國際基本的發展水平。印度雖然在貢獻率上超過美國,但國家整體的發展水平和美國還是有差距的。這是毋庸諱言的。

所以對印度也要一分為二地看,不能看到這個很好的排名,就認為印度社會發展和美國一樣,那是很大的誤區。

木叔在印度的時候,聽他們官方介紹,首都新德里還經常停電,甚至使館區都停電,所以很多主要辦公地點必須要準備的東西就是發電機,自發電那種。這從一個側面就反映出當地發展的瓶頸。

當然我們熟知的還有印度的貧困率、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印度霧霾嚴重等。這些也都是印度在實際發展中需要克服的。

所以短期內,印度人平均來看的生活質量和西方還是沒法比。對全球經濟貢獻再大,對老百姓而言意義還是不大的。

比如美國的人均GDP已經6萬美元了,印度只有2000美元。


木春山談天下


印度想在五年之內取代美國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第二大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話不多說,我們要數據說話:

一、從全球貿易額來看,印度在全球貿易中只佔2.1%,而美國佔10.87%!

衡量一個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首先就應該看它在全球貿易中所做出的貢獻,這是最直接的判斷標準,根據世貿組織發佈的貿易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為41052億美元,排名第一,美國貿易總額39562億美元緊隨其後,德國貿易總額為26153億美元排名第三,印度未進入前十!

2018年,中國貿易總額4.62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中佔比11.75%,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為4.278萬億美元,緊隨其後,佔比10.87%,而印度的對外貿易總額為8470億美元,美國是印度的5.1倍,這種差距在5年之內不太可能趕上!

二、從GDP總量及增速來看,印度5年之內更不可能趕上美國:

2018年,印度GDP總量為:2.73萬億美元,GDP增速為7.3%,美國2018年GDP總量為:20.49萬億美元,就算按照10%的GDP增速來計算,印度在5年之內也趕不上美國,所以,印度想在5年內取代美國成為對全球經濟貢獻第二大的國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從美國對印度的態度來看,印度是“非常讓人放心”的!

美國對印度可以說是毫不設防的,因為還構不成威脅,所以,可以毫無顧忌的幫助印度來牽制中國,如果印度在5年之內能夠取代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那恐怕首先美國不會答應,俄羅斯和我們也不會坐視不理,從目前來說,印度雖然經濟增速很快,但還構不成威脅,印度還是讓美國很“放心”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其實一提到印度,我們都對印度所謂的計劃和發展目標提出了很多的質疑,主要原因就是印度始終在高喊口號卻無法做到,讓印度在世界面前已經沒有了更多的信譽。往往印度提出的眾多口號都是為了應對國內的政治需求,這也讓我們對印度所謂的目標都表達出更多的水分。但是這次出臺報告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貢獻率做到一個預測。

據外媒10月21日報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最新研究預測,

到了2024年,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所佔份額為28.3%,位居第一;印度份額則上升15.5%,排名第二;美國份額則降至9.2%,被印度超越排名第三;印尼則以3.7%的份額排名第四;此外,俄羅斯預計將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五大引擎,日本將降至第九名。

其實在IMF的報告中,對於未來五年之後的世界經濟貢獻率來看,無疑中國還是保持著第一的位置。其實早在2006年中國就已經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經濟貢獻榜的榜首,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但是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那些新興經濟的貢獻也在逐步增加。而2019年,我國的經濟貢獻率為32.7%,但是到了五年後的2024年將會降為28.3%。主要就是由於新興經濟體逐漸成長起來,這其中就包括印度。而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時期,但我國仍將是無可爭辯的最大貢獻者。



顯然,在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過程當中,除了我國以外,印度是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經濟增長熱點。而另一份數據是來自於彭博社的報道,其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的估計數據稱,

印度的增長可能超過美國。5年後,這個南亞國家將佔全球經濟增長的15.5%,比目前數據上升2%。與此同時,美國的貢獻將從目前的13.8%下降到9.2%,降幅超過3.5%。

顯然,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越美國,這主要是由於美國的經濟對於整個世界的貢獻率在下降,而同時印度的經濟貢獻率卻在逐年上升,這樣一升一降的過程,就導致了雙方之間的差距。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看,顯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數據,印度正在超車。隨著最近幾年印度的經濟增長都以7%左右的發展,印度手中的財富也在積累。顯然這樣的財富積累,也讓印度的購買力有所提升。

我們在從另一份報告來看一下印度的位置,這是10月21日,胡潤髮布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根據總榜單統計,全球共有494家獨角獸企業,其中,中國擁有206家獨角獸企業,位居榜單總量第一;美國擁有203家排名第二,印度擁有21家排名第三;

顯然,中美兩家成為世界獨角獸企業的匯聚地,而印度位列第三,卻僅有21家上榜。從這一方面來看,印度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顯然是懸殊的。印度想要在經濟領域上真正的超越美國,恐怕印度沒有幾十年的功夫和幾十年的積累是很難出現這樣的機會的。這一方面也可以看到IMF報告當中所體現出印度的數據,應該多來自於那些底層加工製造業,畢竟印度的獨角獸企業所能提供的貢獻率並不高。



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印度還處於一個低端製造業的狀態,給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雖然在逐年提高,但是印度卻對高端產業等領域內沒有多大的貢獻。一個國家想要立足於世界經濟競爭的領頭羊位置,顯然需要這個國家擁有強勁的骨骼,擁有更多的獨角獸企業。印度的經濟發展規劃在2024年至2025年將成為一個規模達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到2032年成為一個規模達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可是印度雖然擁有龐大的計劃,但是印度卻沒有強勁的骨骼。


說白了,印度雖然擁有龐大的計劃,但是這些經濟的貢獻率僅來自於低端製造業。而印度的獨角獸企業與美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經濟貢獻率主要來自於大型的獨角獸企業。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對比,那就是印度佔據的是低端製造業的貢獻率,而不是大型獨角獸企業所能夠提供的。那麼,這也註定了印度始終是徘徊在低端製造業的水平,而無法進行產業升級,像我們國家一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淡然小司原創,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這個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不要忽視一個 人口超過13億的大國,爆發出來的力量。

2018年,印度人口是13.54億,2017年是13.39億,一年增加1500萬人。5年以後,印度人口就超過14億人。印度人年齡中位數是27.9歲。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擁有巨大人口紅利的國家。

印度目前社會比較穩定,主要也就是與巴基斯坦之間有點小糾葛,但總體上還是很穩定的。 社會穩定,人口眾多,這樣的國家只要正常發展,那麼久很可怕。

印度的年成長率也是非常高的,在2011年到2012年這段時間裡就達到了6.1%。 2017年,印度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2.60萬億美元。但人均只有1964.973美元。

2017年,印度GDP增長率為6.7%。 2018年,印度GDP的實際增速為7.2%。

只要印度人均GDP提高到3000美元,那就是60%的增長,而從1964美元到3000美元,實際上只增加了1000美元。5年10年,都是有可能的。由此可見,印度還是比較有潛力的。

2018年8月,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印度的負責人拉尼爾·薩爾加多說曾經表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現在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15%,這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位居全球第三。

而按照IMF官方數據,印度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3.5%,位居美國之後。但如果印度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那麼很有可能五年後印度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二大貢獻國。

因為美國經濟增速放緩,二季度GDP增長2%。 一切皆有可能。

關鍵在於印度爭氣不爭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