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明知道和珅是个大贪官,为什么不杀了他?

农村小伙在都市


受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误导,世人只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但不知道和珅的另一面。早知道影视作品都是有夸张成分的。



和珅从小家境不好,母亲难产去世,父亲也在他九岁时因病去世,他是在一位家丁和父亲偏房的保护中长大的,因此越发的想要出人头地。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满腹诗文却最终落榜,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于乾隆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学,才做了乾隆仪仗队的侍从。从此之后,他仕途一路绿灯。

为官之初,和珅还是甚为清廉的,甚至还亲自督办过贪污受贿的案子,不过就是因为那件案子,和珅从中尝到了大富大贵的滋味,乾隆重用使得百官都巴结,和珅由此开始贪污、结党。

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贪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知道他贪污还不处罚呢?这就是乾隆作为一国之君的高明之处。

首先,和珅党羽遍及朝野,一旦追查,恐怕整个朝廷都会空虚,到时外邦来犯可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其次,和珅作为内务府统领,深谙理财之道,举个例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帝从京师出发,开始第六次南巡。和珅在第五次南巡时亦有随行,但这次和珅的势力与几年前倍增数倍,更由于和珅下令各府进献资金,国库未曾花一毛钱便完成南巡的准备。所以乾隆帝下令和珅南巡时站在自己旁边,以显示其功绩。这么会为自己省钱的人,乾隆能不要吗?



再者乾隆帝进入垂暮之年后,他上朝时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因为只有和珅才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就这么一个能传达自己命令,而且绝无二心的人,乾隆能不用吗?



其实这和珅也是乾隆留给儿子嘉庆的一份功绩,在乾隆去世后,嘉庆马上下令查抄和珅家产,处死和珅,这一举动既平了多年来积累的民愤,树立了一个好皇帝的形象,同时也填补了国库,不得不感叹,乾隆爷当真是深谋远虑啊!


刘大娱


“圣上,你今天要是不杀和珅,我就撞死在这金殿之上!大家不要拉着我,不要拉着我,拉着我……”

随着这最后一场闹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四》也迎来了结局。整个大殿之上只有两人为和珅求情,满朝文武或冷漠,或落井下石,终于令得和珅到了一个扫厕所的惩罚……而纪晓岚,多少是要被人鄙视的,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居然称病,不发表意见。

实际上,纪晓岚早已知晓了圣意——不杀和珅!乾隆对他如是说道:“朕对不起这天下百姓啊,可是杀他和珅一人又有何用?你只愿当个臣子,和珅却相当于朕了半个朋友,朕不愿在临死前还要当个孤家寡人!”

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纪晓岚也无法再发表任何言论。大家都是明白人,河深河浅,都无法洗净朝堂上的乌烟瘴气,铁齿铜牙亦无法开悟天下民心。想杀和珅,不过是终究意难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就让天下人去杀。


这时候的乾隆多少有些心灰意懒,步入了老年,明白了都不是好东西,这天下他是救不过来的道理,倒不如留着和珅,别人爱乍地乍地......


笔上有魂


我的观点是乾隆作为历史上还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是肯定看出来。他知道和珅在贪。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说了,既然你说乾隆时明君,况且他知道和珅在贪。但是他为什么不办和珅呢?我说这就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大的贪官。其家底甚至和国库相抗衡。不办他,是乾隆那个时候的境况比较的好,况且和珅还是有点才的。他不需要立即办。

一是和珅的能力突出。

  和珅懂得多国语言,乾隆与外国使节打的很多交道,来往的公文,都是通过和珅来翻译的。放眼整个朝堂,乾隆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替代和珅的人。

  二是和珅很会给乾隆搞钱。

  在和珅担任内务府总管之前,内务府常常亏空,入不敷出。但是和珅担当此职后,内务府不仅不空,还略有盈余。

  因为和珅不仅善于从各省的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富商大贾那里搞来钱,敬献给乾隆,还首倡在朝廷中实施议罪银,所有缴获的钱全部归内务府,从而给乾隆,乃至整个皇室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可供皇家花天酒地、挥金如土。

  三是和珅做事非常合乾隆的心意。

  和珅不但从小就学习模仿乾隆写字做诗的风格,培养和乾隆几乎完全一样的兴趣爱好,而且对乾隆需要什么,完全清楚明白。有个记载说,乾隆哪怕轻轻咳一声,和珅立刻就会把痰盂给他递到嘴边。

他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这个遗产只是让和珅寄存一下。和珅所有的犯罪证据都有。办不办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到了嘉庆年的时候,果然立即办了和珅。抄他的家,大家都知道抄家后朝廷得到了多少钱吧。这个钱可以够嘉庆帝办许多事情的吧。抄家后,我估计嘉庆皇帝天天上香给乾隆,感谢其老爸留了这么多的钱给他。以上便是鄙人的观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金鱼的眼泪2019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满清第一大贪官,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与纪晓岚针锋相对,和珅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乾隆明知道和珅是一个巨贪,可为什么不杀他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珅的才能。和珅的才能、办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乾隆不管交代他什么事情,他都会办的妥当当的。

二、和珅的能言会道。和珅的嘴太甜了,一直把乾隆哄得哈哈大笑,开心得不得了,那时候乾隆都老了,身边有个开心果,肯定不舍的杀了。

三、和珅的弟弟。大家都知道和珅很贪,贪的富可敌国,却不了解他还有一个弟弟,和林。和林掌握军权,如果杀了和珅,势必引起和林造反,乾隆不得不妨。

四、和珅无谋反之心。乾隆知道和珅一直没有谋反之心,贪的再多也是自己家的,所以就交给儿子收拾了!






V老高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笑话,初中历史考试有一个填空题: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谁?

正确答案应该是“和珅”,可当时有不少人写的是“王刚”

很多80、90后,应该都看过《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也是我们对和珅的初印象。

说起和珅,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王刚。

的确,王刚把和珅演活了,尽管他演的和珅,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人设与历史上真正的和珅相差甚远,但丝毫也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评价。

王刚的和珅,深人人心到什么程度呢?

前一段,有一个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节目叫做《国家宝藏》,主持人是张国立,嘉宾是王刚。这两人一站出来,就赢得了不少欢呼声,毕竟纪晓岚和珅这么多年来,同台的次数极少。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

张国立一开始叫王刚为王老师,后面说着说着顺嘴了,就叫成了“和大人”。

关键是很自然,观众很自然,王刚很自然,张国立很自然,我也没有发现这一点,仿佛王刚就是“和大人”,不会有人去在意。

现在想想,王刚演了半辈子和珅,张国立也跟着演了那么久的纪晓岚,偶尔演两把乾隆,对双方的印象早就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吧。

好了,题外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正文。

为什么乾隆知道和珅是巨贪,却不管?

第一,和珅帅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应该就知道,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王刚老师扮演的那个样子。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年轻的时候看上了他爸雍正皇帝的一位妃子,而这位妃子也因乾隆而死。

死时,两人相约20年后再相见。

20年过去了,乾隆已经是一国之君,而和珅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侍卫,但是乾隆看见和珅的第一眼就觉得他是那位妃子转世,所以对和珅宠信有加。

当然了,以上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

但是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和珅是个大帅哥,男身女面,放到现在去偶像团都绰绰有余。和珅最早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随皇帝出入,御前带刀侍卫对身材长相要求很严格,不亚于现在国旗班的标准。

所以,和珅才能一眼被乾隆看中赏识。

第二,和珅能力强

和珅从小聪慧过人,它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乾隆三十八年,受乾隆提拔,23岁的和珅就任职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在这份工作中他学会了如何理财,令布的库量大增,也因此让乾隆更加看中他。

三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任命户部右侍郎,三月任命军机大臣,四月,任命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这年和珅才二十六岁,竟然身兼多个要职,最能显示其地位与身份之崇高的莫过于当上军机大臣,进入国家军政决策的核心,而且又得肥差内务府总管。

和珅能够一年之内连升数级,除了乾隆的赏识,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能力强,虽然乾隆是半个昏君,但也不会让一个无用之人身兼数职(大概十四五个吧),而且都是要职。

在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说一个地方闹灾荒,国家开办粥厂赈灾,和珅去视察粥厂的时候随手抓了一把沙土洒在粥里,同行的大臣问和珅你这是干什么。

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面有没有沙子的,而那些想来蹭吃蹭喝的人却会因为这些沙子而走开,这样才能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

就这一个故事就能体现出和珅的高明之处,他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不然也做不到清朝巨贪了。

他在这里用了经济学上的“信息甄别”。

因为民众有私有信息(穷人或富人,官府难以甄别),如果免费的大白粥无限享用,必然富人穷人都会来抢食,最后一部分穷人抢不到就饿死了。

那怎么办?降低粥的价值,使其刚好处于穷人愿意吃,而富人不愿意吃的状态,自然就能区分出来两类人了。

比如现在的廉租房,以极低的价格便可以租到不错的房子,这样就会造成一个人满为患的情况,那怎么办?

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的,“我主张廉租房,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

这个做法就很像和珅的做法,降低房子的价值,使其刚好处于穷人愿意住,而富人不愿意住的状态,虽然减少了穷人的收益,但是也杜绝了大部分人投机取巧的想法。

第三,和珅小贪,乾隆才是巨贪

可以这么说,和珅只是喝汤的,肉都孝敬给了乾隆。

历史上的乾隆从来不是一个明君,之所以能有乾隆盛世,只能说他幸运。

他拥有一个勤政爱民,个人素质极高的,奠定大清基业的被后世成为千古一帝的好爷爷;

他拥有一个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深化改革,为他铺平道路刻意栽培他的父亲;

更让人嫉妒的是他还拥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最虔诚对待的老天爷的垂青(活到89岁啊!)

他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人(不只是皇帝中间),可惜没一首经典流传。

他自诩是自己是一位文治武功盖古烁今的十全老人,可惜大清王朝甚至是整个华夏中国正是由他转盛而衰。在西方大搞工业革命的时候,他却在删减四库全书,一口通商,闭关锁国,大搞文字狱,压制汉人。

相比历代皇帝,你不能全说乾隆昏庸无能,荒淫无道,但你可以说他“贪”。

比如说,“议罪银”制度,虽然是和珅提出的,但明眼人一想就知道是乾隆的意思。“议罪银”的提出,让和珅一下子得到了所有贪官的好感,也让乾隆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

“议罪银”,说白了就是以钱代罪,只要有钱,便可无罪。由官吏把钱交给内务府,之后,对于交了“罪银”的官吏罪犯,可以根据先前所交的“罪银”多少,有区别的进行从轻发落。

这些钱,只入内务府(和珅管),不入国库,主要用于乾隆下江南的开支。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80岁时举行了万寿大典,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可见当时议罪银之多。

有清一代,乾隆朝官吏贪墨之风尤盛,当时,不仅案件多发,婪赃巨大;而且上至部院督抚,下至胥吏衙役,几乎无官不贪。

为了捞回议罪银的花费,官员们会变本加厉的加剧底层百姓负担,造成社会动荡。以钱代罪,有罪不究,律法变得形同虚设,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和珅的贪是在乾隆的指示下贪的,他贪的到最后还是交给了乾隆。他是帮乾隆贪污的人,乾隆好意思弄他啊?他不仅从没想过弄和珅,而且根本不会觉得和珅有什么错误可言。就像吸毒的人并不会讨厌抽烟的人,他才哪儿跟哪儿啊。

第四,和珅会来事儿

什么叫会来事儿,其实就是情商高。

会来事儿,是人们混迹职场官场最大的一个优点。

比如,领导最近总是有意无意的说起某个地方景色真不错,想去玩儿。那你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建议公司组织一起去旅游,然后你们部门就拿着公费屁颠屁颠的跑去玩了。

这就是会来事,善于察言观色,明白别人所需要的,并且适当的提出来。

和珅就是这样一个人。

比如乾隆说最近国库的钱不够充足啊。

那和珅就可以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说,“今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我觉得他们的幸福度有点爆棚啊,我觉得可以将盐税调高一点,以为国用。”

乾隆一听,正对自己的胃口能不开心吗?

前面不是说和珅熟读四书五经,才华出众,乾隆又很喜欢作诗吗?所以和珅就一直研究乾隆的诗,琢磨乾隆是怎么想的,便于以后拍马屁。

你说,如此会来事的下属,领导会不喜欢吗?

第五,和珅不是奸臣

和珅是贪官,但不是奸臣。

他深深的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乾隆给的,自己再厉害也比不过乾隆的一道旨喻,所以他贪的范围都在乾隆的容忍范围之内,且只贪钱,只贪权,不贪兵。

和珅说过一句话,“忠臣难逃一死,奸臣也难逃一死,我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只做弄臣,逗皇帝开心就得了。”

和珅贫困出身,本身没有任何任何底蕴,再加上他明白皇帝最不喜欢的就是群臣结党营私,所以和珅从来不结党。

这对皇帝来说就很喜欢,你贪而不党,那对皇权来说就没有任何影响,试想一下,如果和珅因为钱权在手,就大搞派系,排除异己,那么不用等到嘉庆帝,乾隆就直接把他端了。

说白了,满朝文武只不过乾隆养的一群狗,只不过这条狗,长的好看,性格温顺,最明白主子心意,时不时还给主子叼回来几只野鸡野兔,你说乾隆能不喜欢吗?

所以说,在乾隆眼里,和珅可能不是一个好官,但绝对是最好的臣子。再加上和珅是当时为数不多有能力的满族大臣,乾隆是万万舍不得杀的。

当然也有人说,乾隆爷不糊涂,把和珅留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嘉庆上台通过扳倒和珅来获取民心,让满朝大臣都服他;同时和珅有钱,扳倒之后用和珅的钱充盈嘉庆年间的国库,给儿子解决了财政问题。有人说这是乾隆埋的伏笔。

这一点有可能吗?有,但是占据的因素很小,明白乾隆和嘉庆之间关系的人自然会明白,说起来又是几千字上下,各位自行了解,在这里我不多说。


阿妹的电影世界


告诉你们答案,首先是和珅是乾隆近臣,那时候乾隆不可能杀了和珅给晚年留下暗影!

还有就是乾隆儿子事实上已经无功可建,没有功绩后世怎么评价,英明老子看走眼传位窝囊儿子不也是给自己摸黑吗,让儿子杀还能显得自己英明神武!


曰寸尚里予鬼


因为和珅聪明而且有才华, 知道讨好乾隆,投其所好,乾隆对和珅也是又爱又恨。不舍得杀和珅。 或着是想留给嘉庆杀和珅,上位后树立威严!


Tom说事


世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好就有坏!互利互弊!而这种方式的存在,一定是健康的,围绕大局发展的,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不忘初心57272


乾隆不杀和绅是因为:和绅是在为皇子储存财物,一旦自己驾崩,和绅就没了靠山,就混不下去,同时,和绅的财务也会被充入国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