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这周末,我们几个闺蜜一起出去聚会,其实因为大家都结婚生子之后,每次出去讨论的话题无外乎就是:孩子、婚姻,而说的最多的还是孩子,没当上爸爸妈妈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想到,生了孩子以后重心竟然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了,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养儿方知父母恩”吧!

童童说自从孩子开学以后,他们两口子就一直在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近来一段时间还在考虑要不要辞职然后专心致志的照顾孩子,等孩子的小学生活结束了,再考虑上班。
童童话音刚落,其中几个就开始极力反对,认为现在这样给孩子报过多的补习班,孩子无非不过是在父母的强迫和督促下学习,效果不好不说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慧慧说:“我不这么想啊,现在孩子学习都靠自觉的,你们总是在压迫孩子,孩子嘴上不说,心里早就不痛快了。”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听到这里,内心感叹果然是社会进步之后,这些年轻一代逐渐当上父母之后,那种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梦想的父母在逐渐的减少。但是这种想法对于孩子来说是正确有效的吗?

在孩子本身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身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孩子眼中的喜欢,大多数的时候是“新鲜”和“好奇”。因此,孩子在没有产生我们所说的自我选择的能力的是偶,作为父母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以便更高效的来确认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当人们学习到一门新的技能,只有不断的巩固和时常的练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新的东西。妇孺皆知的伟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曾说:“即便是天才,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所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还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个时候,反复的去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掌握练习时的技巧呢?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有目的性的练习"很重要

曾有一位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提出一个概念“刻意练习”,说的是想要达到掌握一种新的能力而专门性的去重复一件事,并且为之付出努力。通俗点说就是只有不断的重复一件事情,大脑才会产生变化,最后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让自己的大脑不会抗拒这项活动。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潜意识的把这种能力转变成我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有心理学研究,人类对外部世界中的认知划分为这样三个区域,分别是:学习去、舒适区以及恐慌区。

受到三个区域的驱使,可以将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详细划分:例如,孩子对于自己擅长的运动华或者是自己擅长的科目,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己解决,这被叫做舒适区;对于掌握一门新的课程,并且对于孩子来说是之前从没了解过的区域,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这对孩子来是说,是学习区;而对于那些比较陌生,孩子有根本不擅长的领域被称为恐慌区,例如:让孩子参加歌唱比赛。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大多数时候,家长会很明显的发现,对于孩子本身很擅长的事情或者是项目,孩子做起来十分容易,孩子也会很积极主动的完成。一旦让孩子去接触新的东西或者是让他们去挑战自己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孩子是拒绝的状态。

那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苦恼,孩子一直停留在自己会的方面从不进步也不想着向前,不接受更高更大的挑战,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每当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选择让孩子进行一些有目的性的训练了。为的是通过反复的有目的性的训练来不断提高孩子接触新动心的能力和动力,也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这个时候,刻意练习就派上用场了。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触发脑部发育。

曾有脑部研究学家表示:有目的性的练习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从整体上来说每个人的认知空间是有限的,反复的练习可以把那些简单的不需要很多次思考的步骤变成一个自动的模式,这样的话就会留一大部分的空间用来给更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留出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但是想要有目的性的练习,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不要盲目的重复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伟曾在《异类》一书中明确指出:真正想要成为某个人领域的专家,就需要练习够一万个小时。

这就导致了相当的一部分人用一万个小时这样的观点来激励和鼓励他人,潜意识中认为想要达到成功的目的,就是需要不断地无条件地重复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不断的练习就是成功的前提,但是要知道的是“成功并不是只靠着不断的练习才有用的。”

熟能不一定生巧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告诉孩子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熟能生巧”,在生活中时常和孩子说,只要你愿意不断的重复,你就一定会看到成功的希望的。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这就导致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教育理念之下,不断地努力的重复。虽然熟能生巧是真的成立的,但这样的理念却不能到处运用。还会让孩子在反复的重复中感到乏味和疲倦,最终弄巧成拙,导致孩子自对于学习这个技能充满厌恶之感,更有可能导致孩子直接放弃。

在心理研究学中也曾提到过,这样的不断的重复的一件事过于投入其中的时候,就会赶不到时间在流逝,而且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十分的满足和欣喜。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因此,做父母的要及时的调整和纠正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真正的学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只告诉孩子熟能生巧而是让孩子学会不断的接受新的挑战再这样再继续下去。

作为父母应如何有效指导孩子学会有目的性的练习呢?

1.教会孩子首先树立目标

定下目标,才能不断的接近目标,不断的努力而且要是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孩子才会在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也看到自己的目标完成的情况。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在孩子定下目标,努力的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配合孩子一起学习进步。要第一步确认孩子是否对这样的目标感兴趣,再者就要分析这个目标是否属于那种可以一步步完成并且实现的目标。

2.要知道学习方法远远大于学习时间

很多时候,家长就会用孩子是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在衡量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努力了或者是成绩的好坏。

有很多现实的例子:孩子明明每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看书,阅读,完成作业,但是仍然学习成绩不见起色。家长就总是认为孩子还是没有用心学习,就会对孩子生气,但是并不是这样,错误的学习方法让孩子花费了时间,但是没看到效果,只是因为学习的方法出了问题。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因此,对于那些花费时间,学习成绩还一般的孩子来说,并不是长时间的学习就一定会让孩子去的好的成绩,相当一部分每天努力学习的孩子还不如那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孩子更加聪明和优秀。

3.让孩子学会挑战

大多数人喜欢待在自己擅长或者是自己做得好的领域,这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舒适区,孩子通常也是这样。

但是长时间的舒适的环境会让孩子变得失去挑战新事物的能力和勇气。马云在曾经做电商之前,他是一名教师,之所以可以拥有和获得现在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不断地在挑战,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敢于脱离自己的舒适区。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啊尽量接受一些挑战,比如孩子擅长的题目已经完成,那就让孩子去尝试稍微难一点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的激励孩子前进。

家长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就在起跑线上赢了别人,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但却时常的在教育方式上出现问题,导致孩子也变得十分的叛逆,家长也筋疲力尽。

让孩子有目的性的练习,家长要注意两个方面,让孩子出类拔萃

事实上,在孩子小时候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话,这个阶段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接受和学习的阶段。作为家长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阶段,让孩子真正树立自己的学习观念,教导孩子学会真正的方法观念,让孩子将来在成长路上不断地总结经验也不断的前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