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刘秀为何却甘愿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皇帝?

orsunny


刘秀不是继承西汉,而是再造一个王朝,把天下又打了一遍。

所以他建立的王朝被后世称为东汉,就是为了区别刘邦建立的西汉。

如果不是王莽乱政,篡了大汉王朝的江山,大约刘秀这辈子会在老家当个放牛娃,当个富家翁,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甚至他哥哥刘縯不莫名其妙被更始帝刘玄害死,刘秀都不可能有当皇帝的机会。

西汉末年那段历史其实挺好玩的。

王莽像个穿越者,刘秀是天选之人,他哥哥刘縯一开始以为自己是王者,以王者之姿登场。

王莽生于公元元年的,在篡位之前他的行动做派简直就像个圣人一样。

他礼贤下士,待人谦恭,他常常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分给穷人,甚至卖了自己车马来接济穷人,王莽的名声太好了,声望太高 ,他篡汉当皇帝,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一件盛事。

当时如果王莽不篡位,天下人都会不答应的。

但是当上皇帝后的王莽实行了一系列的超前改革,因为太超前了,比如土地收回国有,平均分配,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有饭吃,劳动最光荣,比如废除奴婢制度等,难怪有人怀疑王莽是现代某位失踪科学家穿越回去的。

他太像一位理想主义者了,想在公元9年到公元23年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理性很丰满啊。

王莽的改革几乎动了当时所有人的蛋糕,所以很快激起了一波一波的反抗,王莽从众人拥戴,变成了万人嫌弃。

反对者中就有刘家兄弟。

因为王莽篡夺的是刘家的江山,由于汉武帝的推恩令,很多刘姓后代其实都成了刘备那样的织席贩履之人,混的好的也许成为跺一脚自己村颤一颤的小地主。

比如刘秀他们家。

而王莽的乱政给了这些已经被边缘化的刘家人一个机会,一个翻身的机会。公元23年坐在宛城皇帝位的更始帝刘玄,看着一位叫公宾的人送上的王莽的人头不无感叹的说:

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

王莽啊,如果你不乱搞,不当皇帝,大约能和霍光一样是个权倾朝野的权臣,死后还能享受国葬陪葬皇陵。

旁边的他的妃子韩夫人听后掩唇轻笑道:如果王莽不称帝,现在大约您还是个被通缉的逃犯,不会坐在皇帝位上感叹吧。


王莽称帝对于刘家子弟来说是个机会,但是刘秀从没想过这是自己的机会。

王莽称帝后,刘秀从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少年时刘秀曾在京城求学,见过王莽的仪仗队金吾卫,但是他远没有他的老祖刘邦见到秦始皇车队时的豪气,也没想过大丈夫当如是。

少年刘秀的看到金吾卫很羡慕,只是羡慕金吾卫,觉得自己这辈子如果能当上金吾卫然后娶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姑娘,就足矣了。

所以他说出了自己这辈子的最高理想:

仕宦当作执金吾,

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这句话被一位叫李子柒的姑娘的粉丝学了去。

刘秀的理想一直很现实,和他的人一样。他大哥刘縯的理想却很高远,他一直想做大事,一直在积蓄力量,新朝3年公元22年,机会来了,这时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

为了躲避家乡的饥民,刘秀跑到宛城做卖粮食的买卖,生活无忧。

这时有一个叫李通的商人找到了他,李通拿出一个当时流传的谶语劝刘秀起兵反新。这谶语是这样写得: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估计这就是李通编的。

刘秀知道自己哥哥刘縯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准备推翻王莽夺回刘家江山,他不会放弃这次王莽新朝崩盘的机会,刘秀权衡再三同意李通的建议,买兵器战马,在宛城起事,而与此同时,他大哥刘縯已经在老家舂陵,举起反抗新朝的大旗了。

他们打出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此时距离汉亡不过十余年,王莽新政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开始思念起汉朝的好来。

刘縯刘秀兄弟本就是汉朝皇族,血统可考,此时打出兴复的大旗,很容易凝聚天下思念大汉人的人心。

这叫正义。只有程序正义,行动才会无往不利。

况且,刘縯一直以来的执念,就是恢复大汉江山。


刘縯从小就有大志,王莽篡汉后对于恢复大汉刘家江山他更是耿耿于怀。



刘縯对于自己能恢复大汉江山很有信心,他曾经拍着刘秀的肩膀说:如果我是刘邦,你就是刘邦的弟弟。

刘縯的性格豪放,颇有九世祖刘邦的风采,他很有魅力,王莽新朝末年,刘縯在老家舂陵拉起队伍,反抗新朝,这支队伍很快发展成十几万的规模,成为反抗军中的主力,颇受瞩目。

刘縯的行动做派,就是小说中的主角,传说中的天选之人。

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如此,以王者之姿争夺天下,但是他没想到这次老天选定的不是他,不是颇效乃祖刘邦的人,大约老天爷觉得都是刘邦略显单调,所以这次上天选择了文静隐忍的刘秀成为位面之子。


==================


薛白袍



这话说的,刘秀打下的东汉江山,比之西汉是毫不逊色,可不是西晋与东晋的关系,也不是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东汉与西汉一般都是大一统王朝,疆域等各方面较之西汉都没有缩水,而且有些地方还更成功,人家就是不用“汉”为国号,也不是鸡头!

而且刘秀用“汉”为国号,本来就正常,因为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本来就属于西汉宗室,并非是硬拉关系,身为宗室之后他光复汉家天下,并且以“汉”为国号不是很正常吗?

更何况当时西汉才灭亡十几年而已,有很大的人心基础,以“汉”为国号,这样一来自然有利于统治,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人家刘秀除了以“汉”为国号以外,享受的待遇分明就是开国皇帝的待遇,诸如刘秀的庙号是世祖,并非是守成之君中“宗”的庙号,不是说以“汉”为国号就享受不了开国皇帝的待遇了。


宋安之


刘秀作为一个东汉的开国皇帝,却尊奉汉宣帝刘询为祖、汉元帝刘奭为父,延续“汉”这个国号,其实是有很多难言之隐的。

刘秀和西汉皇室是有血缘关系的,虽然要往上倒九代才能到刘邦那。为了显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最好的办法就是继承西汉。

百姓对汉室的感情很深,是王莽把天下搞得大乱,百姓过得还不如西汉的时候,刘秀也是为了争取民心,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兴复汉室”的由头作乱。而如果建立一个新朝则会引发百姓的抵触情绪。

当时起义的刘氏宗亲也不少的,他们就打着“推翻王莽,兴复汉室”的口号起兵的,刘秀为了天下的安定,都没有追封自己的父亲,才能有之后的“光武中兴”。


历史至上


刘秀是汉室后裔。而封建社会注重于法统的延续,礼法森严。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刘秀称帝后,于建武二年在都城洛阳设立宗庙,供奉西汉诸帝。建武三年,刘秀又在洛阳设立亲庙,供奉父亲“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但是刘秀的做法并不符合儒家的礼制,因此遭到群臣的非议。


首先,刘秀的身份问题。虽然王莽几乎将汉朝的皇室宗亲杀伐殆尽,但是人算不能天算。毕竟还是杀不完。刘秀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虽然流落民间,但是确实是有剧可查的,这不是刘备那个刘皇叔的那个名号存疑,刘备的身份是稍微有点被质疑,但是刘秀的身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古代的皇帝位置的权利转移是基本按照父位子及,如果没有子就是兄弟,如果兄弟中有不合适的,那么可以在其他优秀的皇室家族中选取合适的人选。这是属于和平时代的帝位传接模式。虽然到了乱世,皇帝的位置传承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刘秀以这种身份登上皇帝宝座,基本上属于继承了之前汉朝的血统。所以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到下面的普通民众,都认为汉朝的统治是在延续的。



其次,就是刘秀所打的旗号,他当时打的旗号就是光复汉朝。当然他打这个旗号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底层民众的支持,毕竟大家对王莽已经是极度不满意,肯定十分怀念汉朝,这个时候如果打出恢复汉朝的口号,那么号召力肯定是非常巨大。后者就是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这个阶层是统治的基础,也是他夺取政权的关键,所以刘秀需要获取支持。而这个恢复汉朝的旗号对于士大夫阶层阶层意味着恢复之前的秩序和利益。因为王莽新政已经极大破坏了士大夫阶层的秩序,他们迫切的需要恢复之前的秩序。



刘秀作为开创之主,以封建礼法统治国家,再者在当时的社会中,十分注意礼法传承,刘秀身为皇帝自然不能违背。而在东汉立国之初就是以西汉作为正统,而他也是宣称自己就是汉朝的继承者,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正统的地位问题,我们都知道虽然西汉已经灭亡了,而且还是被王莽这个外戚给灭掉的,而刘秀他们这些人起兵反抗新朝的时候,是打着汉朝的旗号的,而且当时整个中原是存在着好几个汉政权的,那么这里面也就涉及到谁才是正统的情况了。


独秀文苑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可以说是秦代以后第一次不流血的王朝更替。新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还是西汉末年的原班人马,只是改旗易帜而已。而在基层社会中,西汉王朝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新莽时期的地方起义大多都是奉刘姓后裔为尊。无论是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还是冒称汉成帝儿子的王郎,从根本上说他们都只是想假借西汉的大旗为自己的政权增添合法性。刘秀自然也不例外。

(刘秀)

刘秀登基,自称继承的是汉元帝的法统,从南阳舂陵节侯的小宗升级成为执掌天下的大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汉朝还是很有政治资源和号召力的。刘秀的政治基础主要来自于南阳颍川的士族力量,还有位于河北的真定王刘杨一脉的支持。其中的真定王刘杨就是汉朝的皇室后裔,论血统要比刘秀高贵很多,所以说刘秀必须打起继承西汉的大旗才能够吸收这些人的力量。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刘秀论出身不及刘玄等人,如果改弦更张另立王朝势必遭到天下的挞伐,对于自己的基业不利。

另一方面,王莽改制,大失人心。特别是在币制改革上非常失败,使得基层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都在暗地里使用西汉的五铢钱,心中也在怀念着西汉的统治。即使是篡夺皇位的王莽对于汉朝的列祖列宗也是不敢怠慢,对于汉代祖先的祖庙也是多加礼敬。“以汉高庙为文祖庙,汉氏祖宗有七,以礼立庙于定安国。其园寝庙在京师者,勿罢。”所以说,在王莽的帝国内西汉的气氛保留的还是非常浓郁的。故而刘氏子孙反抗王莽的道路变得非常顺遂,王莽在位仅仅十余年就被推翻,也是因此而来。

其三,刘秀继位之时,天下仍然纷乱。刘秀登基的当月“赤眉立刘盆子为天子”,更始帝仍然在长安奄奄一息。窦融、隗嚣、公孙述等也各霸一方。刘秀在他的诏书中说:“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实际上,刘秀只有昆阳之战和诛灭王郎,铜马的功绩。相比于其他人,此时的刘秀更需要西汉的宗室支持来扩张势力。这一举措也是有效的,在刘秀即位后不久,宗室刘茂自号“厌新将军”,率众降,封为中山王。这就意味着宗室已经认可了刘秀的地位,刘秀统一全国也是指日可待了。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与西汉其实是没有多大联系的。严格说来基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王朝,因为东汉和西汉之间隔着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东汉江山取自新朝,而非取自西汉。那么刘秀为何不令立国号,而是依旧继承“汉”这个国号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血缘关系,刘秀是汉高祖的第九世孙。

据《后汉书. 光武纪》记载,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并且还列出了系谱。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因为西汉王朝的推恩令,传到刘秀这一辈,早就由皇族沦落为农民家庭了。但是刘秀毕竟号称开挂的皇帝,最后居然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国家。传统史学观念一直把刘秀建立的东汉视为西汉的延续,因为从血缘关系来说,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所以刘秀立国又称为“光武中兴”。表达的含义就是光武帝重新复兴了大汉王朝。


虽然刘秀建立了朝代,但自己毕竟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继续沿用祖先订立的国号,这合情合理,也就没必要重新定国号了。

二,汉的称号在当时属于金字招牌,易于争取民心,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王莽代汉的初期,由于汉朝后期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朝野上下都已经对汉朝统治者失去了信心,把所有的期望都转移到号称贤能之士的王莽身上。所以王莽才能在官员和百姓的拥戴下,大胆的逼迫汉帝禅让皇位,建立新朝。

但是由于王莽改革的失败,并没有改变汉末的社会危机。反而更加激化了各类矛盾,人民的生活比汉朝时还差还混乱。改革的失败也让王莽失去了民心。于是人们又纷纷怀念起汉朝来,此时反对王莽的势力纷纷打出汉的国号,先后有更始帝刘玄的汉,之后又有建始帝刘盆子的汉,刘秀最后打败刘盆子才完全得到江山。建立自己的政权,所以也接着使用汉的国号。继续沿用大汉国号,可以招揽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汉的金字招牌光武帝继续打下去,也是从争取民心,彰显正统地位的手段。


三,为表明自己是汉朝正统,刘秀认汉元帝为父,而自己的生父刘钦则不在国家祭祀大典之中。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不假,但属于旁系子孙,非嫡系子孙。哪怕是自己已经消灭所有对手,放心坐在龙椅上了,刘秀仍然对比事耿耿于怀。毕竟嫡系子孙跟旁系子孙是天上跟地下的区别,但他的生父刘钦确实不是汉高祖的嫡系子孙呀!最后由文臣讨论后一致决定: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

别为南顿君(南顿君就是刘钦)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


于是,刘秀尊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亲,每年亲自祭奠。而自己的生父南顿君刘钦的牌位,只能放在黄考庙,每年由大臣祭祀。为了获取名义上的汉朝正统地位,刘秀连亲爹都不认了,又怎么可能重新立国号呢?

总结:

刘秀延续大汉国号,无非是利益最优化的选择,作为一个打江山的皇帝,怎么样选择对自己的集团最有利,这一点,刘秀是不含糊的,延续大汉国号,可以正大光明继承天下的统治权,可以获得朝野上下认可,也可以保证自己获得礼法上的胜利,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闰土看历史


汉朝是历史上是我国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他由刘邦建立直到东汉末年曹丕篡汉灭亡,历经四百多年,算是历史上长寿的王朝了。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其中西汉由刘邦建立,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结束,东汉则是刘秀打败王莽之后建立,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理应继承汉位,刘秀夺回了祖宗江山,为大汉王朝续命两百多年。


天涯杰哥


刘秀能当皇帝就沾了他姓刘的光,这和后来的刘备情况一样,他俩都是本身没沾祖上的光,只是因为姓刘取得了对别的姓的人更高的合法性。新朝最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可以说谁也不服谁,大家都很难统一的,但由于朴素的正统思性,大家就统一认定刘才是正统,只有姓刘的才可以当皇帝,不姓刘的不行,这就减少了很多竞争者,当然也原来不姓刘改姓冒充的,但刘秀可是根正苗红正宗的刘(刘备就不一定靠得住了)。如果刘秀一定要当一个和前朝无关的开国皇帝,正统性优势就不存在了,这是极大的浪费,能和他竞争的人太多了,挂出刘这个招牌可以更多的吸引人过来,是很合算的。


海中岩haha


这是现代人的说法,是不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的表现。古代任何一个新政权的建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天命验证新政权的合法性;任何一位新皇登基,也要验证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古人称之为天命所归,否则政权不稳,皇位难保!

刘秀之所以甘愿继承西汉,就是因为在验证政权合法性,和皇位合法性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迫不得已,做了“牛后”!

古人执着于天命,是刘秀甘愿继承西汉的起因

现在我们把“天命”叫做迷信,其实在古代这是一门大学问!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意思说人间所发生的一切,都代表了上天的意志。如果皇权不合法,就得不到上天的护佑,政权就会出现危机!

这种理论在《尚书》中比比皆是!我们知道,西汉是代替秦朝出现的第二个帝制政权。西汉建立后,就曾经为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百余年的“研讨”。这个过程相当艰苦,相当漫长,直到西汉灭亡,这个话题都没有停止过!

比如,西汉在五行中属水,还是属土?西汉承继的是秦,还是周?西汉尚黑,还是尚黄?一大群顶尖的学术专家参与,也无法定论。甚至还因黄老和儒家之争,引发了西汉代替秦朝的合法性质疑!

自董仲舒后,理论界还诞生了一门学科——谶纬学说,让天命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这就是历史背景,没有哪一个政权,敢逆着“天命”玩!

说几个具体事件,就知道天命论的影响力之大。新朝灭亡后,天下混战,先后出了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号称是刘邦的后人,自己是恢复汉家政权,其实有的就是冒名顶替宗室身份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谶言:刘氏复兴!这就是天命,只有刘邦后人才有资格,所以必须顺着天命来。

刘秀在登基前,也犹豫观望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有人向他献上了《赤伏符》,他才高高兴兴地登基继位。《赤伏符》是啥?就是写着几句含混不清的语句的小木片,内容解读起来都费劲。不过这就是当世人奉为神圣的“图谶”,就是代表上天的意志!

所以,不要肤浅地认为,古人只认拳头硬,其实古人的“文化认同”很深,想登基做皇帝,先要问问老天答不答应!

政权合法性和皇位合法性的验证过程中,刘秀难以自圆其说

刘秀为了应天命,就要向天下人解释两件事:第一他建立的政权是合法的;第二他刘秀做皇帝是合法的!这两件事是独立的,必须分别验证。

怎么验证政权是合法的呢?刘秀有一个天然优势,他本来就是宗室后裔,既然天命说“汉室复兴”,那么我宣布,建立的政权不是新政权,而是恢复老祖宗的家业,不就行了吗?

这个技巧很高明,因为不是新政权,所以不需要验证合法性,西汉的合法性已经验证了两百多年了。似乎刘秀的投机取巧很成功,好吧,暂且认为他顺利通过了第一条论证。

接着验证第二条,皇位的合法性。刘秀登基后,曾经追认他的祖上四代,供奉于太庙。惯例嘛!立刻就有大儒阻止了他:你这么做有问题!按你的祭祀方式,你的皇位是从你爹一系传承来的,可是你爹不是皇帝?你宣布继承了西汉帝业,可是自己连大宗身份都没有,皇位不合法!

刘秀虽说也是儒生出身,但学问明显不如朝中的博士们。在别人的指点下,刘秀做了些变通,终于把自己的身份搞合法了。

可是一回头,发现身份合法的同时,原来投机取巧获得的政权合法性,又因身份出现了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既然你是西汉的大宗,应该一脉相承继承,可是,在你和前汉之间还有个新朝的王莽,明显皇权不连续,要说政权继承,你继承的是王莽,而不是前汉!也就是说,投机取巧不成立,必须要验证你的政权代替新朝的合法性!

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怎么弄都是漏洞百出!

无奈之下,他只好篡改历史,牺牲王莽和他的生父

朝中有的是高手,博士们帮打了两个完美的布丁!

第一、牺牲王莽,不承认他的新朝

假如没有新朝,那么刘秀的政权正好承接西汉政权,就可以宣布自己是法统继承,而不是新政权建立,就可以“免检”了!

于是,王莽和他的新朝倒霉了,被东汉政权凭空抹黑消失!这就是王莽留下历史骂名的根源,一切都是东汉政权宣传的需要,不惜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二、牺牲生父,将自己夹塞并入大宗

在博士们的指点下,刘秀吓得赶紧把祖上四代扫出太庙,对外宣布:俺爹是违法的,汉元帝刘奭才是俺亲爹!

哈哈,我没开玩笑!刘秀追认了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爹,硬通过夹塞的方式,让自己成了汉室嫡系!

按照宗法制,既然有大宗的嫡系身份,那么继承皇位就是合法的!宗法制是承认过继关系的!于是刘秀的亲爹被剥夺了当爹的权利,老老实实回到家庙接受供奉。

满天下都是“刘秀”

通过上述内容,看出古人对政权和皇位合法性的执着了吧?没有天命,那就等于要命!这就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


这种思想之下,刘秀当个“牛后”,都是绞尽脑汁,牺牲了亲爹才做到,还谈什么“鸡头”!

像刘秀这种情况,历史上比比皆是,绝不是个案。比如,刘备为什么腆着脸,四处炫耀自己是皇叔?历史上又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以“汉”为国号的政权?甚至连武则天也凑热闹,硬把自己说成西周姬姓后人,改唐为周。最好玩的是,连匈奴人刘渊也来蹭热度,宣称自己是刘邦后人,也搞了个“汉”政权。

说白了,不是刘邦有多可人,而是需要他这个大招牌,来帮自己“糊弄”老天爷!

真是满天下都是刘秀的同道者,不知道刘邦会不会直皱眉头。


寻根拜祖


师出要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一个乱世里(强调:乱世),要想得到天下,仅仅有武力、有谋略是没有什么用的,重要的其实是民意。民意甚至是一个前置条件。

我们从两个角度解读民意,它一是指最广泛的草民百姓的认可度,二是指当世优秀人才的认可度。否则,论实力,袁绍远超曹操,项羽远超刘邦,为什么后者没有得到天下?

就是因为缺少了广泛的民意认可、以及优秀人才的认可。

顺应民意,必须有一个好的名义,务必最大程度得到这两种人的认可。你要发动战争的理由是什么?

以三国为例,曹操的理由是最好的,刘备的理由是其次的,孙权则是没有理由的。

曹操坚持自己不称帝,宣称要匡扶汉室,这是最好的理由。因为谁不同意他的想法,谁就是不忠。并不是别人说你不忠,是你自己也认为不忠。因为在古代,忠孝思想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堪比神圣,而当时东汉的末代皇帝还在位,老百姓自然要选边站在曹操一侧。

刘备就要排到其次了。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代。这个理由,要比曹操略差一点,它是告诉人们,我是老刘家的后裔,所以我起兵争夺江山,这是拿回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而已。这倒是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不过,这个理由悖论的地方在于,现在姓刘的皇帝还在龙椅上,江山一直没有丢,所以刘备的主张就要差一个级别了。

孙权则是毫无理由。他虽然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治理好江东一带,并让百姓拥护,然而他可能永远无法说服北方地区的老百姓,要想统一,只能依靠武力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征服就完事,那样不很简单吗?

原因也不复杂——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仅仅是希望自己夺得天下,更希望在家族的管理下,王朝能永远存续下去。而他们知道,仅仅依靠武力获得的天下,而没有收获人心,政权是无法长久的。某种程度上,历史上的短暂或短命王朝都归因于这方面。

为什么刘秀不另起一个朝代,而甘做一个继承西汉的“牛后”呢?

现在我们回到刘秀的话题。首先,做西汉的牛后,不也挺牛吗?其次,根本还是名义的原因。

当时王莽篡权,搞得全国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样的背景下,起兵最好的理由,不是我要夺江山,而是我替老百姓把偷窃大汉朝、摆烂大汉朝的王莽干掉。

所以,赤眉军,绿林军借用这个名义,同样得到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人力支持,势力很大。

假如这时候刘秀不以光复为名,而是自己另开一个朝代,那么他和绿林军、赤眉军有什么区别?老百姓充其量把他看作第三支农民起义军而已,也就得不到全天下的人心支持,得不到优秀士人的支持。

然而,刘秀棋高一着,告诉人们,第一我根红苗正,本来就是汉高祖的九世孙;第二我不会另起炉灶,而是要光复我们大汉王朝。

这样,刘秀就具备了其他武装力量望尘莫及的高度和优势,民心所向,优秀人才支持,最终成功实现光武中兴,其实是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