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華佗”


紅色“華佗”


出生於福建長汀縣的傅連暲(1894-1968),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從基督教徒到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教會醫院院長到中央蘇區紅色醫院院長,延安中央蘇維埃醫院院長,再到解放軍總後勤衛生部、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

紅色“華佗”

1927年初秋,南昌起義部隊撤退時在會昌與國民黨軍激戰取得勝利後進入長汀。傅連暲免費收治傷員,並發動當地醫務人員、青年學生參與救護,在只有3個人能勝任手術的情況下,短短几天時間內給二三百名傷員做了手術。著名的陳賡將軍在戰鬥中左腿中彈後感染化膿,在傅連暲的精心治療下,將軍的腿保住了。

時隔兩年後,朱德和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入閩,解放長汀。當時正是天花流行季節,紅軍中也有人染病。傅連暲用半個多月時間,為紅軍指戰員全部接種牛痘,天花才沒有進一步擴散。

1931年,傅連暲在福音醫院創辦了中央根據地第一所中央紅色護士學校,他兼任校長和教員,為前方部隊培養輸送了60名看護人員。不久後,傅連暲又開辦了中央紅色醫務學校,並擔任內科、外科、急救、處方、藥物學、繃帶學等6門課程的教學。

1933年初,傅連暲放棄每月400大洋的高薪參加紅軍,毅然將醫院和自己的全部家產捐給紅軍,舉家隨中央紅軍遷往瑞金。170名運輸隊員用了半個月時間,才把醫院除地皮、房屋外,包括玻璃門窗、百葉窗在內的所有東西搬完。《紅色中華》報道傅連暲的事蹟時,稱讚他為“蘇區第一模範”。

第二年,擔任中央紅色醫院院長的傅連暲隨紅軍開始長征。組織上考慮到傅連暲體質虛弱,肺病尚未痊癒,便專門給他準備了一頂四人抬的轎子。後來,因轎子目標太大,走山路時行動困難,傅連暲改為騎馬。

對傅連暲而言,長征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隊伍到達湖南時,經過一條狹窄的山路,一邊靠山,一邊靠河,傅連暲騎在馬上,想給後面的部隊讓路,誰知馬一失蹄,他連人帶馬掉入河裡。幾位紅軍戰士把他救起,那匹馬卻被湍急的河水沖走了。那天,隊伍在蜿蜒的山溝裡行進,敵機突然從兩山之間飛出來,緊接著就是一陣瘋狂掃射,幸虧旁邊有人一把將傅連暲拉進樹林,才沒有發生危險。


紅色“華佗”

△ 傅連暲(右)和蘇聯外科醫生安德烈·阿洛夫在延安合影

長征路上,由於高強度行軍和自然環境惡劣,體弱的傅連暲一直經受著病痛的折磨,險些在翻越夾金山時昏死過去,但他仍像在蘇區時一樣堅持工作,為紅軍將士解除病患。

有一次,傅連暲碰到一位即將分娩的女同志。傅連暲扶著她走了十幾裡山路,在一個牛欄裡為她接生,還拿出自己捨不得吃的青稞粉,用臉盆煮給她吃,直到三天後把她和孩子交給後續部隊。

傅連暲的醫術和醫德贏得了紅軍指戰員的信任與敬重,大家都伸出大拇指稱讚他為“紅色華佗”。

1936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傅連暲被編入左路軍,經歷了三過草地的艱難行軍。其間,紅軍曾受到傷寒症的嚴重威脅,不少同志被奪去生命。危急時刻,傅連暲採取中醫藥療法,挽救了許多紅軍將士的生命。

第三次過草地時,部隊發生了紅眼病,傅連暲前去為戰士們檢查治療。他還從運輸連挑選了4名女戰士充實進醫訓班,一邊過草地,一邊學醫,一邊為戰士們治病。長征勝利結束,這個共有14人的醫訓班也結業了。

上世紀60年代,傅連暲撰寫回憶文章時,曾用“痛苦不堪”四字形容過草地的經歷,但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他始終“信仰毫未動搖”,最終勝利到達陝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