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優秀的孩子因為累自殺,到底應該怎樣教育?

餘堅銳


又一個優秀的孩子因為累自殺,到底應該怎樣教育?

最近關於抑鬱症的消息特別頻繁,說明抑鬱症患者在增多。患上抑鬱症的人,名人多,年紀輕輕就有所建樹,有所作為的多,青少年學生中,名牌大學,重點高中的多。給我們的感覺,優秀的人容易患上抑鬱症。

實際情況也是,重點高中實驗班的學生,要比一般中學的學生患病率高很多,他們確實是優秀,從小成績好,是老師、親戚、鄰居眼裡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們只是看到的表面,他們這些人,表面很優秀,但並不自信,甚至有的很自卑,在成長經歷中,他們總是成功,父母總是督促他們分數再高一些,就逐漸形成了怕失敗的個性特點,他們怕失眠,做事之前就先緊張焦慮,如果做好了,就算扯平,如果沒做好,哪怕是不大的失誤,都可能高度焦慮,因為開始就已經焦慮了。越焦慮,人變得思維越遲鈍,記不住,大腦空白混亂,然後更焦慮,成績更差,就出現了悲觀情緒,認為自己完了,抑鬱逐漸形成,在進一步嚴重,就可能做出極端的事情。

作為家長,老師,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不斷認可,提升他們的自信,允許他們有失誤,允許失敗,他們才不怕失敗,不怕失敗的孩子,遇到失敗以後會調整自己,尋找方法,這樣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教育出現問題,整個社會都可能出現大的危機。


霍體清


感覺是個很好的問題 個人認為孩子學習壓力大 去走極端 這既不是學生家長的問題 也不是學校的問題 這個已經上升到了社會問題

從我身邊周圍舉例 本人上海人 孩子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學習語文拼音和英語 身邊的孩子估計80%也都是開始上各種補習興趣班 直到現在初三 沒有一年停過 這已經是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 不做 家長就會感覺自己沒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實這是不對的 大家冷靜想一想以下幾點:

1 每個人都在補習 和每個人都不去補習 是不是大致是一樣的?

2.孩子一直在學習 每個星期上午六點起床 晚上十點入睡 一個星期起碼六天 這樣的生活換了是你 你是不是願意?會不會反抗?

3.如果我們把這些補習的時間和金錢 用在我們帶他們去旅行 郊遊 動手能力 興趣班上 是不是更有意義?


佛系佛系溫柔


這事要從根上抓。取消課外作業,所有作業在學校完成。回家後孩子自己願意學的隨他便。想玩的孩子讓他玩。課外輔導班沒有了。家長也就不攀比了。比如興趣班可以有,象美術,樂器,各種體育活動。孩子可以去學學。還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童年。我記得我小學放學就是玩,玩到吃晚飯。飯後洗洗老早就休息了。沒覺得累。現在有的學習特別好的孩子因壓力大自殺了,多可惜呀!沒準其中就有未來的科學傢什麼的人才。卻過不去這道坎,早早夭折了。想想都心痛!


園中之丁陳馬力


第一,世界上只有兩個事兒,其一,工作;其二,遊戲;

所謂工作就是“為了生存,必須做,卻又不喜歡,就會倦怠,就會充滿心理衝突,就是精神痛苦”;

所謂遊戲就是“自己喜歡,充滿激情,有無限的內動機”,遊戲也會累,卻可以吃得香、睡得著,明天活力四射,繼續遊戲,永不倦怠。

第二,“學”的本義是“安全感、最佳的心境,激發好奇心,有趣的信息被瞬間儲存”;

第三,“習”的本義是“安全感、趣味感,而樂此不疲地操作”。

“學習”的本質就是“遊戲!因快樂而激發'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潛能'。”

第四,“學霸”的爹媽往往不操心,僅僅是包容+讚美對的、不批評錯的+身教;

第五,“問題兒童”大多都有一個操心+控制+糾錯兒+批評+懲罰+絮叨的爹媽。

第六,壓翻“走極端的兒童”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批評”、“懲罰”、“對質”——“你死,你死給我看?”……“你跳,我看著你跳”……人們往往認為“說自殺的人不會自殺,是嚇唬人”。自殺的個案很小一部分是因為幻覺、妄想、躁狂、抑鬱症等精神病,而絕大部分是“應激性自殺”,就是“對質”的結果!就是“激火兒”!


張鐵軍158


這是一個沉痛的話題,有三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對造成孩子累的壓力源進行分析。


孩子感到累,必然有壓力源存在。如果是學習上的壓力,找出是那門課程壓力大,原因中什麼。如果是作業多,分析多到什麼程度,別的同學是怎樣面對的。如果是與同學關係緊張的原因,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如果是學校環境適應問題,要打到那方面不適應,不適應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等。


通過對壓力源分析,就會打破瀰漫性模糊認識,看清事實真相,壓力就會減輕。對壓力源進行分析,有利於防止累的心理泛化。

二、疏通與孩子的交流渠道,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我們知道,傾訴有利於情緒的排解,作為父母,一定要拿出時間多聽聽孩子是怎麼說,孩子在說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在傾聽時如果再加以引導,使孩子感到有種支持的力量,親子關係會更加牢固。

三、幫助孩子應對困難的策略。


困難人人都有,解決困難的辦法多種多樣,如果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那麼就幫助孩子設計規劃圖和時間表,那麼困難就會外化,負性情緒就會減輕。

注意事項:教育雖然是必須的,但引導勝於僵硬的教育。如果僅是從教育的層面來對待孩子,那麼親子關係就是會發生問題,親人有了疏離感,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可怕的。

|博約心理|創始人:劉子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關注心身健康幸福美好人生|

博約心理


啟發啟迪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上學習,這是學校首要解決的問題!

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興趣教學,趣味教學。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信實43


成績好就優秀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2a089606791fd18975de50a61c38f9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