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行發力普惠金融,農商銀行的生存空間在哪裡?

23.7萬個“裕農通”服務點,服務農戶超過1400萬戶,覆蓋22萬個村莊,未來兩年內計劃覆蓋全國66萬個鄉村……這不是互聯網銀行的成績單,而是建設銀行這個“龐然大物”耕耘鄉村的最新成果。

一向“西裝革履”的國有大行,如今也開始“粗衣短褐”,這背後當然得益於新金融的快速發展。正是新金融讓建行的“裕農通”可以成為融會貫通新金融普惠屬性、科技屬性及共享屬性的鄉村綜合賦能平臺,讓金融之水能順利到達鄉村、潤澤萬家。

建行的“金融活水”不斷滲透到鄉村,未來還要潤澤更廣闊的華夏大地。這對農商銀行意味著什麼?

首先,農商銀行要堅守支農支小定位。

很長時間、很多時候,一些農商銀行在巨大的市場誘惑面前,心浮氣躁。有的壘大戶,做大企業;有的熱衷賺快錢、賺熱錢;有的湧入金融市場,醉心同業業務……然而,經濟下行帶來的企業擔保鏈斷裂、監管趨嚴下金融市場繁華落盡,都讓定位不明確、不務正業的農商銀行吃盡苦頭,有的甚至揹負了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

然而,農村市場並非無“金”可掘。無論是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互聯網銀行,還是正在攻城略地的大型銀行,都用事實證明,在農村市場,金融同樣大有可為。當“西裝革履”的國有大行,也開始躬身農村市場、深入農商銀行“大本營”、擠壓農商銀行生存空間時,土生土長的縣域農商銀行,唯有堅守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定位,揚長避短,紮根鄉土,才能無懼風雨、根深葉茂。因為,只有堅守定位,才能集中資源;只有堅守定位,才能精耕細作;只有堅守定位,才能融入鄉土。

其次,農商銀行要深耕普惠金融。

做普惠金融賺錢,互聯網銀行已用其靚麗的半年報予以佐證。建行推出“民工惠”,讓農民可以不再犧牲個人尊嚴,更順利地拿到本應屬於自己的報酬;“裕農通”讓崎嶇山路不再成為鄉親們獲取金融服務的重重阻礙。這當然體現了國有大行的社會責任和普惠情懷,但顯然不是做公益,而是拓展另一塊市場。無論“民工惠”還是“裕農通”,說到底都是普惠金融,都要保本微利和商業可持續。如果藉助新金融這一利器,能將獲客、營銷和風控成本大幅降低,誰能說這樣的普惠金融業務就無利可圖呢?

農商銀行服務的是“三農”和小微企業,做的就是普惠金融。並不是做不好普惠金融,銀行機構要想做好普惠金融需要沉下心、俯下身,需要下沉網點,挽起褲腿,到田間地頭。這些對農商銀行並不難,難的是決心和信心。農商銀行之所以定位飄移,說到底,就是在快錢熱錢面前,下不了決心賺普惠金融的慢錢;在互聯網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攻城略地面前,科技短板又讓其信心不足。其實,農商銀行做普惠金融有比互聯網銀行和國有大行更強的優勢,這就是身處縣域,土生土長,在縣域有較強影響,在農民心中有很深感情。特別是,很多農商銀行一路陪伴當地客戶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備受當地客戶認可。因此,農商銀行只要線上線下,做細做實;用情用心,做深做透;科技賦能,降低成本,就能在深耕普惠金融中,茁壯生長。

再次,農商銀行要把握鄉村振興的機遇。

鄉村,對農商銀行而言,如木之根,如水之源。鄉村振興,更是為農商銀行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當建行試圖通過新金融之錘打破城鄉“割裂”思維,搭場景、建平臺、推產品、送智慧,逐步探索出一條新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之路時,農商銀行如何依託自身優勢,把握鄉村振興機遇,在探索出屬於自己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之路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

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產業……這些因為鄉村振興催生的金融需求,對農商銀行而言,都是需要深耕的“土壤”。

就農戶而言,脫貧攻堅是當前要務。支持貧困農戶脫貧致富,既是農商銀行的社會責任,也是農商銀行樹立品牌形象,做有溫度的銀行的切入點。做扶貧項目,看似風險大,其實因為有政策優惠和託底,反而風險可控。不僅如此,脫貧致富了農戶,因為扶貧過程中與農商銀行結下的深厚感情,將來都有可能成為農商銀行的忠誠客戶。

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這是政策鼓勵支持的對象。為了加快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日前,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發佈《關於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與此同時,有關方面還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各種政策支持。這些政策支持,不僅降低了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也給農商銀行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就鄉村產業而言,產業興旺居於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之首,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和基礎。圍繞著產業興旺,各地發展特色經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產新振興帶來了巨大的資金需求,也為農商銀行大展拳腳提供了巨大市場機會。農商銀行應當緊貼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地方產業融資需求,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通過供給側改革,讓農商銀行成為金融支持產業興旺大潮的弄潮兒。

“金融不應只追逐金字塔尖上的繁榮,更應關注萬家憂樂、柴米油鹽。”當建行董事長表達這樣的情懷時,意味著建行將用新金融加速建設新鄉村。在新鄉村建設過程中,建行有為,越來越多的鄉村將被建行覆蓋。隨著建行覆蓋的鄉村日益廣泛,農商銀行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扮演好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這個問題已無法迴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