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軍喪失制空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談文論史


二戰德國曾經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術空軍,通過和德軍裝甲部隊的配合,德國軍隊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從1939年到1942年德軍在絕大部分的作戰中總能佔據明顯的空中優勢,除了在不列顛空戰中遭遇挫折。1943年德國的制空權開始受到盟軍各個方向上的挑戰,尤其是在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在英國集結,和英國空軍一起向德國發起了戰略轟炸。德國空軍的損失速度已經超過了其補充速度,德國空軍的實力是在不斷的下降中,到1944年則是空中對決最激烈的一年,德國空軍在這一年被盟軍徹底殲滅,曾經強大的德國空軍不復存在,制空權也隨之喪失。



從宏觀上來看,德國最終喪失制空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在和美國、蘇聯和英國這三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作戰,而且這三個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空軍,德國空軍可以和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相抗衡,卻無法同時抗衡這三大強國的空軍。德國在整個二戰期間不過生產了12萬架飛機,而單單美國就生產了30萬架,蘇聯是16萬架,英國是13萬架,除了美國的一部分飛機用於對付亞洲的日本在,蘇聯和英國的飛機幾乎全部都在和德國作戰,德國空軍完全是被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盟國空軍所壓垮的,這種絕對的劣勢是難以靠德國空軍的素質優勢抵消的。


在決定性的1944年中,德國空軍只剩下1100架戰鬥機可用,這些戰鬥機一半部署在西線,剩下的分散在東線、地中海和挪威。而在西線盟軍就部署了2400架轟炸機和1200架戰鬥機,其中大部分轟炸機都是難以被擊落的重型轟炸機,並且這一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中,美國新組建的轟炸機部隊仍舊在不停的向西線集結,在西線盟軍在飛機數量上佔據著4:1的絕對優勢。並且由於美國陸軍航空隊是實施晝間轟炸,而英國空軍則是進行夜間轟炸,也就是說盟軍對德國實施的是24小時不間斷的轟炸,這極大的增加了德國空軍的防禦負荷,也削弱了德國空軍的防禦能力。一般來說,對於一支空軍部隊來說,戰損率超過5%則會難以長期承受,否則戰鬥力便會慢慢下降,西線的盟國空軍戰損率基本都保持在5%以下,所以他們的戰鬥力並沒有下降,損失的飛機和機組人員能很快得到補充。而德國空軍在1944年的戰損率則一直在20%以上,最高的一個月超過30%,其中戰鬥機的損失率一直在40%以上。整個1944年德國空軍的損失率是250%,即德國空軍被整個殲滅了2.5次,這種高昂的損失是任何空軍都難以承受的。


德國在1944年也曾試圖扭轉空中的不利態勢,集中全力生產戰鬥機,並且戰鬥機的生產優先級放在了坦克之前,儘管一直在遭受盟軍不斷加劇的戰略轟炸,相比於1943年德國戰鬥機的產量還是翻了一番,這一年德國生產了16000多架戰鬥機,完全可以滿足前線的需求,但是已經太遲了,此時的德國空軍已經沒有足夠的飛行員和燃料了。在最有利的1940-1942年這三年中德國空軍沒能抓緊有利時機大批量的訓練飛行員,飛行員的訓練速度大體和損失速度相持平,在1943-1944年的空前高強度作戰中,德國空軍的飛行員迅速損失殆盡,並難以得到補充。至於燃料問題則更加難以解決,在羅馬尼亞的油田丟失後,德國的液體燃料就已經入不敷出了,加上盟軍對德國航空汽油工廠的持續轟炸,德國空軍每個月得到的燃料已經達到最低點,連基本的作戰需求也無法滿足了,至於新飛行員的訓練和飛機轉場用油就更沒有了,直到戰爭結束時,德國空軍仍舊有數以千計的戰鬥機,但是卻沒有飛行員和燃料來使用這些飛機,德國空軍最終被盟軍完全殲滅,制空權也隨之永遠喪失!


戰略論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在戰場上的許多失利,其實歸根結底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戰爭潛力的不足。所謂戰爭潛力,不僅僅是資源產量和動員人數,還包括戰略縱深等等。二戰中德國面對的幾個主要對手,英國,蘇聯和美國,恰恰都有著很大的戰爭潛力,蘇聯和美國自不必說,擁有廣袤的國土和成熟的工業,而英國在當時仍然擁有大量海外屬地,以及美國的鼎力支持。即便德國擁有一流的戰鬥機,以及像哈特曼、馬爾塞尤這樣的王牌飛行員,德國空軍還是遭受到了慘重的失敗。

這種力量對比在西線尤為明顯,二戰前期,蘇聯缺乏可靠好用的戰鬥機,所以蘇聯空軍在東線一直被德軍壓著打,然而在西線情況卻截然不同,英國空軍擁有一系列性能優良的戰鬥機轟炸機等等,而美國參戰後,更是以其強大的工業能力,通過租借法案源源不斷的為英國和蘇聯進行輸血,而且西線的盟軍已經開始威脅到德國本土,美國在當時擁有數量眾多的中型和重型轟炸機,這些轟炸機航程和載彈量都十分巨大,而且擁有兇猛的自衛火力,例如B-17空中堡壘等轟炸機,再加上英國的惠靈頓轟炸機,這些先進的轟炸機對德國本土防空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並直接導致在諾曼底戰役前夕,德國將6個大隊的空軍力量從前線撤回,最終導致在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幾乎沒有遭到德國空軍的任何阻攔,諾曼底上空僅有約瑟夫·普利勒中校駕駛的一架BF-190,孤獨的宣示著德國空軍的存在。

而在整個東線戰場上,盟軍的空軍力量對德國空軍則完全是碾壓之勢,而東線戰場上,德國空軍僅有的一點點優勢也隨著領地的不斷喪失而消失了,最終德國完全喪失制空權,只能說是一個註定的結局,確實,德國擁有天才的飛行員和飛機設計師,德國空軍擁有的戰機前無古人,相信也是後無來者,德國研製的末日戰機是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雛形,但是區區幾個王牌飛行員和產量 極其有限的高性能戰機,在美國這樣的國家機器和全面開動的工業體系面前,註定是雞蛋碰石頭。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盟軍的P-51野馬戰鬥機投入了使用,雖然二戰中美國和英國一直對德國組織了規模龐大的轟炸計劃,但是其對德國的生產力造成的打擊卻極為有限,而這種情況隨著P-51戰鬥機的服役發生了扭轉,憑藉這種性能優良的戰機,盟軍可以肆無忌憚深入德國本土進行轟炸,最終對德國的資源和武器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而且盟軍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海量的資源,德國空軍再怎樣也無法對盟軍的資源和工業產業造成威脅,只能擊落盟軍已經起飛的戰機,而盟軍每進行一次成功的空襲,就會干擾到德國武器的生產速度,甚至直接炸燬德國的工廠和生產線,這樣的此消彼長下,德國喪失制空權也在情理之中了。


戰甲裝研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