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玄宗

#长安十二时辰#是否烂尾,众说纷纭,但是 “圣人”唐玄宗李隆基却真真实实地烂尾了。一场安史之乱,狠狠地打了圣人的脸,连同赫赫大唐都成为明日黄花。

天宝三载,圣人被“蚍蜉”萧规胁迫着走出皇宫,看到了一个与官方版本完全不同的“天宝盛世”。如果这不是电视剧里导演安排的情节,我们似乎更有理由相信,遭此劫难的圣人一定会励精图治,再造开元盛世,成为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千秋万代受人敬仰。

然而,真实的圣人并没有这么“幸运”,一直沉醉在开元天宝的神话中不能自拔,直到安禄山叛乱的大军攻破东都,他才从梦中醒来,并且最终的遭遇,远比电视剧中的情节严重得多。马嵬之变中,圣人信赖的龙武军叛乱了,杀死了当朝宰相,逼死了心爱的贵妃,甚至连自己从那一刻开始也失去了皇位。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马嵬之变

在圣人仓皇逃出长安之后,马嵬之变爆发之前,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圣人在凌晨时分偷偷出宫,到了中午抵达咸阳望贤驿,本想安顿下来吃饭休息,结果官吏们早就跑光了。幸好周围的老百姓纷纷赶来,送来吃的。于是就有了皇帝与乡野 “蚍蜉”的这段对话。

这位送饭的老“蚍蜉”叫郭从谨,一介草民第一次面圣不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也就罢了,还毫不忌讳地戳皇帝的痛处。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圣人在百姓家看到天宝盛世的另一面

老人开门见山就说,安禄山包藏祸心,人尽皆知(只有皇帝你自己不信,自欺欺人)。有大臣揭发安禄山的有谋反意图,陛下却把人绑起来送范阳,任由安禄山处置(你这么做很不厚道啊,以后谁还敢给你说真话),结果安禄山野心膨胀,导致陛下离开京城。我记得当年宋璟当宰相,多次直言进谏,天下太平。因此,圣明的君主遍访忠良,就是为了不被奸臣蒙蔽(您任用奸臣,不听忠言已经很久了)。自从陛下怠政以来朝廷大臣们都不敢说实话,只知道阿谀奉承,您久居深宫,外面的真实情景再也无从知晓了。老百姓都知道天下将乱,可是皇宫等级森严,根本没有途径向朝廷反映。如果事情不是到了今天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小老百姓怎么能有机会见到陛下,当面向您诉说呢(一点面子都不给皇帝)。唐玄宗很自责地说,这都是朕的过错,悔之晚矣。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圣人流落京城

如果这场对话发生在天宝三载,会不会让圣人从此与众不同呢?我们再看一个同样发生在天宝三载的真实例子。自我封神的圣人志满意得,很自豪地对高力士说,我不出长安将近十年,天下太平,朕想无为而治,政事交给李林甫处理。高力士认真地说,天子巡守四方,自古如此。况且天下权柄怎么能交付给他人。一旦当政的大臣专权,谁还敢说不同的意见!这句忠贞之言让皇帝很不高兴,善于察言观色的高力士从此就闭口不言了。后面的事情果然如此,李林甫专断,权势熏天,朝堂上的大臣都成为了一言不发的“仪仗马”。

因此,如果乡间野老在友好的氛围中和皇帝拉家常,照样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呢?可能是圣人对自己真的太自信了,而他也绝对有自信的理由。

李隆基年轻时候被放逐到潞州当临淄王,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王爷,与皇位继承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一度混到经常到老丈人家蹭饭吃的地步。但是正是在潞州的经历,让李隆基从一个闲散王爷开始广泛交游,了解民情,结交豪杰,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并且连续两次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成功发动政变,先后剿灭韦氏和太平公主,结束自武则天晚年以来混乱局面。随后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四海宾服。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将整个大唐王朝推向了巅峰。此时此刻,李隆基才刚刚40岁。执政后期,不出长安城,留恋骊山温泉宫,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听不到看不到真实的情景,甚至听到安禄山叛乱消息,依然认为是有人造谣。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泰山封禅,唐明皇电视剧

可以说,在潞州的磨练成就了李隆基的帝位,并为开元盛世的打造创造了基础。而后来的天宝危机,却与久居深宫,沉迷“大唐梦”密不可分。

然而,摇醒一个沉睡的人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一个功成名就,至高无上,并且的确很有能力的皇帝来说,你觉得他会听你的委婉建议吗?除非真的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当头一棒,才能他清醒。比如,有人发生宫廷政变,或者是像电视剧中的情节一样被人劫持,让皇帝独自一人流落在集市上几天,感受一下这些“蚍蜉”们的生活,看一看真实的大唐盛世,或许才有可能重新振作,做一个不烂尾的“圣人”。

不过话又说来,在皇权至上的年代,皇位失而复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圣人”们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不会有机会的。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开元盛世,唐明皇电视剧

最后,来一句鸡汤,人一直都处在顺境之中并不是什么好事,适当被打击一下,反而让人更加清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