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王朗撕逼,我感觉王朗说的好有道理,怎么办?

时蜂lelm9585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看他们各自说了什么。

王朗说:“诸葛亮,你贵为蜀相,普天之下也都知道你的英名,难道就不知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吗?汉族已完蛋了,这是天意,也是人心所向,你何必逆天而行、违背民意呢?你赶紧投降过来,这边也可以给你封个王候什么的,你那点蜀国兵力,哪里比的上我们这边?如果说我们像是月亮,你们就是一群萤火虫的屁股,怎么和我们比?

坦白的说,王朗说的很有道理。这其实也是诸葛亮不能成功的原因,当年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司马徽的一句名言:“孔明虽逢其主,可可惜,未逢其时!”

再来看看诸葛亮怎么回答的。

“......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正面回答王朗的论点,就是天意民心,这两者所向,也只是纯粹的骂人,当然也确实骂的精彩。而真正对王朗起了杀伤作用的,其实就是最后一句:“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当然,主要是王朗年纪大了,被人一骂,容易怒气填胸,一不小心,就嗝屁了)

为什么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三国演义的终极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汉朝早已完蛋了,甚至扛着复兴汉室大旗的刘备,也不是那个真正的汉室血体了。他为什么还是一心要复兴汉室江山?

这其实是我们伟大的先人们最伟大的一种情怀?

什么情怀?就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主。

最好这个主永远不要换,而这个主最好是没有实权,掌握实权的是一些开明的大臣们。这样,神器始终稳定着,没有可以觊觎,天下就不会有动乱。而天下所有动乱的源头,就在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天下人人想当皇帝,必就是动乱的源头。

你看当初的罗马帝国,也曾是何曾辉煌,当初的蒙古帝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乎算是统一了世界的王朝,又怎么样了呢?兄弟相争,人人争帝。不出百来年,就分崩离析了。

所以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在改革和改良派相互依存的一生,在治理蜀国的过程中,他是彻彻底底的改革派,开创了一种历史上少有的开明政治。

而对维系汉朝统治上,他又是彻彻底底的改良派。他反动改朝换代,因为,在他的眼里,改朝换代,必以全民的惨痛牺牲为代价。所以,皇帝没问题,谁做都一样,只要是做大臣的,一定有贤明,要有能力。要能约束住皇帝。这样,天下就没什么大问题。

讲到这里,我想,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在历史上会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尽管他失败了。真是叫“莫以成败论英雄”。你看,司马懿算是最成功的吧?最后他们家庭得到了江山,那又怎么么样呢?文人不会推崇他们家庭。只留下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再回过头来说,为什么诸葛亮最后一句最有杀伤力?因为,凡过去读过史书的大家,必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孔孟之道是深入文人骨髓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听到“无颜面对二十四帝”的时候,对于文人来说,是最为恶毒的攻击,因为,这就是说他背理了良心,背离的正道,背离了作为一个读书人最为基本的心中的理想彼岸。

而今,天道虽然这样,汉室虽然倾颓,但是,这不能成为文投降的借口,相反,正是因为天下文人的不作用,才导致这种局面。

而且,曹操夺取政权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问题(如果后人也像他这样夺权,那天下乱成什么样?人民苦成什么样?),这就是为什么整部三国演义,把曹操贬到一无是处,是为天下最奸之人的原因。

事实上,司马家庭也是有样学样,从曹氏家族中,夺取政权的。因此,被夺权的时候,天下人对曹氏的同情心,是非常低的。这个汉室相比,简单就是“天心之月,对比流萤之光”了。

讲到这里,再总结一下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的一笔精神财富,那就是“天下”

或者说是“天下公心”。

一个读书人,如果没有一个“济世救民”之心,是不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什么美名的。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亡的根本原因。


吴谋


王朗与诸葛亮骂战,实际上是双方互相劝对方投降。王朗的劝降词是:“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

王朗说的,冒似义正辞严,但却给人尊严上以打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他说成“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曹丕篡汉,被他说成“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颇有点强辞夺理,虽然天下大势真的是那么回事。但如果以这个理由劝降诸葛亮,还真让人听不进去,接受不了。想投降的,王朗这么一说,跪地投降,王司徒,你说得对啊!不想投降的,王司徒这么一说,就有点污辱人格了。“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难怪诸葛亮会反骂回去。从王朗与诸葛亮的骂战来看,他对文字的驾驭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诸葛亮还真是差点。有道理的一段话,让他也给演砸了。


历史春秋网


泻药!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分析这场骂战,要从战略和战术上分析。这场骂战中,王朗先出招,一出手便是大招: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然而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这段话,放到当时的对话情景中来细细分析,可以说所运用的战术很高明,威逼利诱都用上了,乍一听很有道理,总结一下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傻子都知道,你们乖乖投降吧。但是他的战略上却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一昧采取攻势,吹嘘自己的实力,却忘了天下仍然是老刘家的天下,曹操这边名不正言不顺,“逆天理,背人情”的大帽子随便甩给人家,有一定实力的老刘家代表诸葛亮当然立刻便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来看看诸葛的反击:

“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诸葛亮的策略便是反击,他先抓住王朗的漏洞,你曹操不是很强大吗?在我看来,和董卓、李厥、郭汜这些狼心狗行之辈没什么分别,天下大乱也都是因为这些人劫持汉帝,心怀不轨引起来的,如今造成遍地的生灵涂炭,你眼瞎吗?亏你还是打着孝廉入仕的名头,没想到却干出反助逆贼这等不要脸的事来。分析诸葛的反击,不难发现诸葛用天下生灵,百姓社稷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把王朗给怼得哑口无言。

但是诸葛亮这边得理不饶人,立刻又将对王郎的人身攻击作为切入点:

住口!你这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还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于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舞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就不用讲什么战术了吧,反正什么不好听就来什么呗,王朗失了先机,本就急怒攻心,一大把年纪又被诸葛这么辱骂一番,不死才怪!题主说王朗所说很有道理,其实就像是两个人吵架,貌似谁说的都有道理,就看如何运用战略了吧!


史不语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舌战: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王朗在阵前欲劝降诸葛亮,不料反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他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不过居士我看了他们舌战的原文后,深深的感觉:王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相信很多网友与我有一样的感觉吧。下面居士我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王朗说的有道理,已经为什么他会被诸葛亮骂死。

王朗提出的第一个论点是:天下自桓灵二帝以来,群雄割据,盗贼蜂起,“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而曹操(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是天命所归。

王朗这么说,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专权等一系列事件后,东汉已经算是灭亡了。汉献帝有名无实,既没有兵马,又没有地盘,只能带着一帮同样有名无实的官员大臣东躲西藏,最后在洛阳讨生活,日子过得很苦逼。而曹操作为一方诸侯,他的兵马、地盘全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来的,并不是从汉献帝那里夺过来的。曹操虽然是权臣,但他与之前的王莽、之后的司马懿不一样,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更像是合伙开公司:曹操出钱,汉献帝出招牌,虽然公司名义上的董事长是汉献帝,但公司里的资产全是曹操的。就算没有曹操,汉献帝也没有权力,说不定哪天饿死了都没人管。

王朗提出的第二个论点是:曹魏代替刘汉乃是禅让,并非篡位,所谓“应天合人,法尧禅舜”。

王朗的这个说法,也难以反驳。因为曹魏代汉之事,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从程序上看确实是没问题的,是汉献帝主动禅让。就算诸葛亮有不同意见,可汉献帝还活着呢,汉献帝都没说什么,哪里轮得到诸葛亮着急呢?

所以,王朗的话看上去确实很有道理,较难反驳。如果诸葛亮就此跟王朗展开辩论,必然夹缠不清,很可能导致士气低落。所以诸葛亮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直接对王朗展开攻击。

诸葛亮一上来就点明了王朗的弱点:“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王朗的身份是汉臣,所以有些话别人能说,但王朗不能说。

接下来诸葛亮指出,为什么汉朝最后衰败了呢?就是因为“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诸葛亮的言下之意是,你王朗这样的汉臣就是朽木、禽兽,狼心狗行,奴颜婢膝,就是你们这帮人不干人事,才让社稷倾覆,生灵涂炭。

正如诸葛亮接下来说的,王朗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怎么能得意洋洋的说出曹魏代汉乃是“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呢?这一下击中了王朗的软肋,可谓精准打击,斩首行动。

然后诸葛亮开始用恶毒的语言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说“他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说他“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说他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一下一下都戳在王朗心里,所以骂得他死在马下。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会感觉王朗试图与诸葛亮论说道理,而诸葛亮却直接辱骂王朗,一点风度也没有。但是要知道,这可不是辩论比赛,而是另一场战斗——宣传战。既然是战斗,所谓“兵者,诡道也”,就需要出奇制胜,虚虚实实。王朗的言论,就好像摆开战阵,想要正面决战,而诸葛亮却是直接派出刺客刺杀地方主将王朗。你可以说诸葛亮的行为不够光明正大,但确实有效,一击制胜。

而且王朗的身上确实有污点。当时的人们讲究忠义,你王朗身为汉臣,就理应为汉室尽忠,不能改换门庭投到曹魏麾下,更不能替曹魏来劝诸葛亮投降,毕竟诸葛亮代表的是蜀汉,而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所以王朗说这话理不直气不壮,被诸葛亮抓住了弱点。哪怕是曹丕来了,也无话可说,因为曹丕也不能否定忠义。

王朗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换个人来说可能就没问题了。比如曹真,他没做过汉室的官,一直跟着曹操打天下,只需对曹魏政权忠义,无需对汉室效忠,这叫各为其主。但是王朗做过汉室的官,身为汉臣,却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得意洋洋地想要劝降诸葛亮,最终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


由于唐国强的影响力太大,我们说起诸葛亮和王朗的辩论,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诸葛亮的义正言辞脸:

事实上,这两人的对话中,蕴含着很精彩的攻防战。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前提知识,我姑且称之为“忠君观”和“天命观”。

背景知识

中国古代是提倡臣子忠于君主的,在当时的时代而言,这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要是人人都起来造反,这世界就乱起来没完了。所以这一道德观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因此被当时的人普遍接受。

但除了第一个王朝,其他王朝的老大,都是干翻了上一任老大才上任的,要是一味坚持忠君观,恐怕不好解释。再者,要求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还忠于头顶上那个暴君,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于是又有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谁当皇帝的依据,是“天命所归”,是上天的旨意。老天爷的权威要强过皇帝,在“天意”的指导下,造反就变得理直气壮了。

至于什么是“天意”,理论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老百姓的利益,就是老天爷的意见。但实际操作上,就只能“你懂的”……

这两个理论出现都很早。有人曾经问孟子:“尧把天下让给了舜吗?”我们都知道,儒家是主张尧舜禅让说的,然而孟子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天子没有权力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天意要让舜当这个天子,尧只不过是顺应这个旨意而已。”

这就是典型的“天命观”,谁来当天子,那是老天爷的旨意,不是靠人力强抢来的。

至于选择哪种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当然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个。

王朗发言

好了,准备工作已经做过了,我们来逐句分析两人的对话。首先是两军对阵:

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遂教推车出阵外,令护军小校传曰:“汉丞相与司徒会话。”

这就是平常的一句对话开场白,但其中暗藏杀机,点明一个“汉”字,就是先树立起自己一方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蜀汉是汉室的正统继承者,而曹魏是篡逆。蜀国在这方面是占据道德优势的。

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这也是正常开场白。不过和诸葛亮一样,王朗在开场白当中,也树立起自己一方的立场。

要知道在当时,“忠君观”是得到普遍承认的,要不然曹操也不必“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魏毕竟是篡位,这个问题尽量不要提,于是王朗说诸葛亮“知天命”,这就表明了他要从“天命观”入手。

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这句也是过场,信息含量不大,但诸葛亮始终站在“汉室正统”的立场上:你们是“贼”!

朗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先抛出我方观点:皇帝应该是得到“天命”的人来做。既然如此,那不一定始终要老刘家的人来当嘛。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把汉朝末年的崩乱局势述说一遍,强调当时的糜烂局面。这是为了下一段做准备。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既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那么太祖武皇帝(曹操)、世祖文帝(曹丕)两代父子扫清乱世,安定百姓,众望所归,这就是莫大的功德了。当皇帝岂不是理所应当吗?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

毛宗岗在这句后面批注说“但言逆天数则可,若云逆天理则不可”。所谓天理,指的是理当如此,也就是从道德层面上看,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忠君观”。所谓天数,就是历史局势如此,不是人力能改变的。也就是从实力对比层面上看。

所以毛宗岗吐槽说:“勉强将一‘理’字换却‘数’字,又勉强添一‘人’字倍却‘天’字。”——老王也觉得一直用“天数”这词显得重复,所以用“天理”换了“天数”,又拉上一个“人情”做陪衬,以免显得单薄。说来说去,他的中心论点也就是一个“天数”。

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毛宗岗又吐槽:“究竟只好归重‘天’字上去。”因为他只能从这一方面立论……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道德高地抢占完毕,接下来该说点实际的了。我军实力比你们强太多,还打什么,早点投降吧。

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火力越集中越有效,所以最后开始把重点转到诸葛亮身上,用高官厚禄利诱。

纵观王朗这一番话,晓之以理,威之以兵,诱之以利,可以说是很不错的劝说范本。题主会觉得王朗说的有道理,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人家确实说的不错。

但王朗这番话也有一个缺点:篡逆这事毕竟洗不清楚,所以他从头到尾都避而不谈。但他不提,别人可不放过啊。

好了,正方辩手王朗立论完毕,接下来该反方辩手诸葛亮发言了。

诸葛亮发言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 军静听:

还是紧扣一个“汉”字,意味着我要从道德层面对你进行打击了。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这段历史是客观存在,诸葛亮也不能无视,但他没必要替曹操宣传,所以说的比较简单。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段说,汉朝解体以后,朝廷上当官的一直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以至于苍生涂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段话明面上是骂曹魏朝廷,其实里面另有玄机,隐藏着一个厉害杀招:既然现在的朝廷如此不堪,那曹操统一北方也谈不上什么功绩了。既然对百姓无功,那你又怎么好意思说“天命所归”?

这样一来,就把王朗“天命观”的基础打掉了。

平心而论,曹操统一北方,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功的。诸葛亮这睁着眼睛说瞎话,也是情势所迫,可以理解……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反驳对方观点之后,诸葛亮也把火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王朗既然对忠君这事避而不谈,诸葛亮就抓住不放,大谈特谈。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 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

重申我方立场,顺便打击对方立场。昭烈皇帝才是汉室的正统继承人,既然汉统不绝,你们又怎么好意思说“天命”在曹魏那边?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仍然是集中火力,进行道德层面的打击,从生前骂到死后,可以说十分刻薄了。


总结

双方辩手都申明了自己的立场,诸葛亮辩手由于有后发优势,针对对方的缺点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王朗辩手可能是年纪大了,有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一时间情绪波动过于剧烈,导致病情发作,当场猝死,呜呼哀哉也。

由于一方辩手退场,我们判定,本次辩论的获胜方为诸葛亮。

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发言做了一些改动,弱化了辩理逻辑,而强化了情绪气势。考虑到这是电视剧,我认为这个改变是合理的,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十分成功。

有B站的无数鬼畜可以为证……


北门猿


《三国演义》这部书,最不缺少英雄。吕布天下无敌、关张赵马黄、典韦、许褚、太史慈、甘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荀彧、贾诩、诸葛亮、庞统、周瑜、陆逊,文韬武略决胜千里之外。但在诸多英雄中,有两个人,不仅文韬武略不差上述几位,还另有绝艺在身,张嘴就能秒杀大将,这样的厉害人物实在让人称奇。

据说当年,蜀汉诸葛武侯伐魏,取天水、安定、南郡三城,兵出祁山渭水之西,威声大振。魏主曹睿大惊,命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起东西两京军马二十万,以御蜀兵。

老臣不好当,“三朝元老”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那个威望和本领,只能占着位子活受罪。上司看着心烦,下属也觉得别扭。但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总觉得学问高、本事强,还没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或者名声还不够显赫。

于是,不管身体状况允不允许,社会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逞强施威,倚老卖老,到头来却落得个可悲下场,甚至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王朗本属汉朝元老,现官魏之司徒,年已七十有六。按理,王朗已经快80了,应该在家好好抱孙子享清福,但这个倔老头过于自负,认为自己才识广博,见多识广,只要到阵前就一定能劝降诸葛亮,还给主子曹真打了包票。

及至两军相遇,与武侯答话之时,反被诸葛武侯“骂”了个狗血淋头,将王朗个人的私密历史披露于两军阵前,尽情丑化。王朗竟然理屈词穷,气塞胸膛,撞死于马下。

由此看来,“骂”也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居然能够“骂”死敌军将领,不可小视。

从王司徒的生平来看:“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产物。起初,由每郡国每年举孝1人,举廉1人,这好比现在的县级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了。到汉顺帝阳嘉元年,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在岁举这一途径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正规的考试之法。

也就是说,我们的王司徒从小就是廉孝的典型,是同龄人的楷模,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理所当然成了全县文理科状元。这还不算,又通过了中央的正规考试,可谓品学兼优,人中龙凤。后来,顺其自然成为经学大家,一路走来,无论是东吴孙策,曹操父子,还是世上诸君,对其都礼赞有加。

这样的王朗,想不骄傲都难。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上。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王朗向诸葛亮陈述的是事实,先说理,再讲势,又喻人。如果按照对历史的客观解释,王朗这套由理及势,再到人的说法,逻辑是很严密的。

但是,王朗是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连老命都搭上了,这是为什么呢?

王朗所持之理,是“势中之理”,是“已显之事理”,是自然之理;孔明所持之理,为观念之理、习惯之理、人伦之理。两人辩争孰是孰非的标准不一致。孔明借助人们的心理习惯,借助人们“习与性成”的“血统论”的正统观念,赢得了众人。

《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诸葛亮打嘴炮是有一套战法的,并不讲究以理服人而是讲究以策略服人,然而看起来却是以理服人一样。也就是李敖所说的“我不骂你是王八蛋,我证明你是王八蛋”。归纳来说三大条:转移话题,挖黑历史,政治正确。舌战群儒中就灵活使用这套战法,骂死王朗里则打出一套组合拳了。

导致王朗猝死并不在他的话语和逻辑,而在于王朗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舍弃习惯性的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他的话语跟他的心里所想并不完全一致。


在下刀掌门


我也觉得王朗说的有道理啊,王朗之所以被喷死,因为他传统观念依然健在,还有羞耻心。相比于诸葛亮的喷人,王朗发言的确也是遵循历史规律的。

(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诸葛亮可以说是喷子界的鼻祖,将人比作牲畜的前辈,看看诸葛亮都说了些什么,影视剧直接骂道“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将王朗比作断了脊背的狗,还叫。

还称朝上的官员为朽木、禽兽、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人,骂的其实就是王朗。还称王朗白活76岁,白头发老贼即将命丧黄泉。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最经典王朗形象)

反观王朗,言语中虽然有嘲讽,但是毕竟没有骂人,主要还是歌颂曹操。嘲讽诸葛亮“倒戈卸甲,岂不美哉”比起诸葛亮来说温柔许多。

历史存在更迭,汉朝腐朽,势必国家要重新整合,此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对于天下来说并非好事,谁不想生活在太平盛世中,所以天道有常、神器更易,归曹操这个有德之人,不过他却没说曹操屠城这样的事,也算是捡好的说。

王朗区区一文官,只能顺应局势,他又没有诸葛亮近乎妖道的呼风唤雨能力,倘若认死理,必然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在大魏广袤的土地上,只能帮助魏国统一中国。他的执拗对历史来说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王朝的破灭,自然有中间人的承上启下,朝代可以拦腰折断,但是人却要做出抉择。魏晋前朝功臣的儿子有些却是后朝的功臣,比如荀彧父子,贾逵父子,王朗并不突兀。只能说是一种选择罢了。

不过历史上的王朗是病死的,不是被喷死的,小说对这个王司徒丑化了。


泊图泊途


因为你没有站在古人的思想上看问题。只是站在今人的观点上看问题!

你觉得他们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这种思想不对!

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天下是刘家的天下,这是共识。

虽然老刘家现在不行,但是还是轮不到,姓曹的出来指点江山,他最多做个辅助,而不是所谓的天下大势,这是天下正统之争。

虽然当时汉朝的皇帝没了,但是尊汉的人还是多的,而且王朗是汉朝的官儿,转投曹家。(后面我给你改几个词带入一下感情,你就明白了)

他说: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这句话我给你改两个词,你看看觉得怎么样,日精对你说

自清末,民国以来,军阀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明治天皇,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裕仁天皇,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日本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然后你就屁颠儿屁颠儿的去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了,可笑不可笑!、

说回诸葛亮,他能屁颠儿屁颠儿的去建立大魏国共荣圈吗?

不可能!

所以诸葛亮说:

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简单一句话翻译过来,我大汉之所以乱,还不是因为你这种,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

用我改过的话就是,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日精又有何作为?

难道你被掰弯了????????????????????????????????

五百年后咱们是一家,我真是信了你的邪!!!!!!!!!!!!!!!!!!!!!


目西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说到底就是一个立场问题而已,王朗的劝降词一开始是:“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不吹不黑,这句话三观很正了,黄巾之乱和汉末昏君不顾民生倒行逆施关系本就很大,要是人民能够正常活下去,鬼才愿意参与黄巾起义呢——虽在甲子,天下大吉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当时的百姓活的已经很艰难了,汉灵帝却在宠幸宦官,大肆享乐,面对日益严重的豪强政治与土地兼并问题,完全处于不管不顾的状态,每日除了荒淫无道就是在卖官卖爵,将大汉朝的国运不断透支,因此当时汉末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诸如黄巾教以及五斗米教派之列的教派当中获取活下的资格——搏一搏,说不定就能活下来了。

在当时以曹操的视角来看,那些蜂拥而起来的黄巾军是可恨的,因为曹操是既得利益者,汉朝的国恩他曹家确实是收到了的,但是那些百姓确实没有什么国恩不国恩的,曹操按照王司徒的说法,那是,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实际上是不是呢?应该说,大抵上是符合这个评价的,一统北方中国,扫灭乌桓、弹压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鲜卑,,但是在一些要紧的地方明显有夸大成分,并且这个夸大成分夸大的不是一点点——比如曹操最爱干嘛?屠城啊!

王司徒虽说的冠冕,但架不住悠悠众口,世人都看到了曹操屠城的丑态——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冬十月,屠彭城;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与诸将攻兴国,屠之;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王司徒居然管这叫做不是以权势取之而是什么天命所归?三观炸裂有没有!

而且曹操私德败坏在魏国自己修的史书里面都不得不说了一件这样的事情——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太祖大喜。这是天命所归的人干的事情?

至于王司徒的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更是让人满头黑线——曹丕篡汉这事儿他自己本人都说了,他在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脱口而出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这就没得洗了,还说什么应天合人,法尧禅舜?明明白白的胡说,欺负人家汉献帝没办法跳出来哭诉曹丕的无耻行径不是!再者说了就连曹丕他自己亲妹和亲妈都诅咒曹丕这厮,一个说曹家迟早要完蛋,一个说曹丕猪狗不如(曹丕纳了曹操的宠妾),神文圣武这个评价莫不是在打曹操的脸皮?

至于所谓的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的劝降话术,更是完全不过脑子,试想一下,人家诸葛亮堂堂的蜀汉宰相,早就有了爵位在身,又握有大军,凭什么去投降呢?苍髯老贼,皓首匹夫,枉活七十有六,我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


戴老师讲历史


Hello!大家好,我是追溯历史传奇。

关于次二人撕逼辩论赛,我们也来撕逼式的分析一波。

从各为其主和人品道德来说我个人觉得王朗更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图剖析,举例论证。

各为其主,以口为弓,以舌为剑,刀光剑影,鲜血四溅

此二人可谓是各为其主,所谓身在其职,要谋其政,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两个人之间本也是敌对关系,所做之事自然都是忠心护主,没有对错之分。

首先我们先给二位定位分析,入侵的原因和守护的道理。

诸葛亮(“侵略者”)

奉命行事(天子诏书),铲除逆贼,匡扶汉室,师出有名,想救苍生于水火,让天下一统,尽归其下,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在此辩论赛中,诸葛亮牙尖嘴利这是世人皆知。

一叶扁舟,孤身一人,一把羽扇,轻装上阵,一人一口登陆江东,大战群舌,面不无惧色。

但是诸葛亮在和汉朝元老王朗的口舌辩论时,竟然口无遮拦,破口大骂,对其进行浯口污耳的秽言秽语的人身攻击,实属下下之策,孔明又自比管乐,有失他文人墨客的称号,虽然句句有理,但是话语间流露他无力反驳,也体现了他暗色失色的言论。

汉朝元老王朗(“受侵者”)

反之元朗的说法更让人觉得颇有道理,奉天承命,从太祖皇帝的扫清六合,席卷八方,万民归心,四海仰慕,到世祖文帝应天合人,效法尧禅位于舜,承继大统,这也都算的上是奉天行事,此话很有句句在理。

王朗一言一行都是为国为民,好言相劝,没有半句浮夸之相,反而带来“杀身之祸”,王朗虽心胸狭隘,但也是孔明口舌恶毒,字字带刀,句句扎心啊。

换个角度分析,如果诸葛亮就此班师回朝,杨兵屯粮,保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可安度晚年,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欢迎关注我追溯历史传奇,下一个传奇历史更精彩。

欢迎您留言,一起讨论历史的真实与剖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