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民間有天下祠堂兩個半,半個宗祠在蓮塘潘的說法。為一探究竟,金小東來到了蓮塘潘村的張氏宗祠。循著古時金華通向義烏的官道來到宗祠門外,只看一眼,便知道這佔了天下半個祠堂名聲的張氏宗祠不是浪得虛名。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殘跡猶存的第一進

還未踏進就可望到整個祠堂的五進巨大規模,層層門楹下的縱深結構將祠堂恢宏的形制展示的一覽無餘。民間祠堂三進已是大規模,此處竟是佔地1999個平方的五進結構,就其規模而言,放眼整個金華應是找不到第二家的。

只在第一進就能望穿祠堂內層層重門轉眼想來也令人惋惜,這處祠堂在1973年時因歷史原因被拆除了。幸運的是地基地面、石門、石柱、蓮池和思永橋等部分還得以保存,2005年張氏後裔和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籌款對其進行了修復,共按原型修復了四進,最外第一進還未修復完成。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雖沒修復,但看到一進門外殘留的抱鼓石和旗杆、兩側水量充盈的兩座蓮池和正中的永思橋遺蹟便想象得宗祠當年是何等的精緻:門樓高大,磨磚雕花牆八字正開,若天氣晴朗,東風吹來定能在門外的旌旗飄揚中感受到十分威嚴。但初入祠堂,見到小橋流水後,感受又會不同,夏日時分兩方碧色蓮池上蓮花正開,蓮花香氣飄滿橋頭,整個宗祠在肅穆之餘又會多幾分寧靜雅緻。

崇煥新生的後四進

穿過天井,來到第二進大宗祠的牌樓前,牌樓上懸掛著的龍紋鑲邊大宋聖旨牌無言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由於第一進未修復,站在路邊第一眼看到的也正是這處牌樓。幾米餘高的牌樓遠觀氣勢十足,細察其形制也十分精巧,其樑架均為六柱九檁,前瞻廊做卷頂棚,而前瞻也開設有八字大門,依然是磚雕磨磚門面。設有抱鼓石一對。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沿著臺階進入第二進室內,正門後是一方古戲臺,古人希望通過文藝的形式給以人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勸導,使其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教化,戲劇便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因此大祠堂內都設有戲臺。張氏祠堂內的戲臺在1973年也被拆除了,只有戲臺雕花精美的圓頂依舊保存。圓形頂,方戲臺取天圓地方之意,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每一處。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精緻的雕刻,堂內有幾十處

北面天井正對著第三進永思堂,永思堂處處雕樑畫棟,令人歎為觀止。只站在堂內抬頭一看,幾十處雕花牛腿、雀替便讓人目不暇接。北面天井共有12根石柱圍繞,而永思堂內也有12跟一圍多粗的木柱和四根石柱。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值得注意的是,在永思堂裡有兩根木柱均雕有烏龍。民間祠堂內木柱上雕龍有些不尋常,稍稍一打聽,這兩根柱子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當面朱元璋和劉伯溫征戰天下的時候,攻打婺州的時候,暫時修整以思量出兵的好時機,有一天夜間他們忽然聽聞兵戈之聲,出門一看卻是張氏宗祠在吉時修宗祠。心中覺得驚奇,朱元璋便走進了祠堂,在祠堂掛棟的時候,看到木柱高大,他出於好奇用手環抱木柱以丈量其尺寸。隨後朱元璋略一思索找來了選擇修祠時機的年輕人,與之密探後和年輕人相攜遠去,這位年輕人正是明代開國重臣宋濂,後來有人聽聞此事便將祠堂朱元璋抱過的木柱上雕刻上烏龍以示紀念。

永思堂與第四進之間也有一天井,天井左右為廂房,廂房是平常族人議事辦公的地方,後來又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私塾教室。上臺階步入第四進為每年二月初二祭祀祖先的司令場所,第四進與第五進之間左右設有廂房中間長廊相連。長廊盡頭設長方形香爐一個,長廊類似神道,穿過神道上臺階第五進為孝鄉,是擺放祭祀祖宗排位的地方。

老年人的樂園

若祠堂大門緊鎖倒也在情理之中,但2005年張氏後裔們聯合社會各界熱心人士自發籌款對祠堂進行修葺後,又自願提出將其作為蓮塘潘村的居家養老中心。金小東過去時,站在祠堂門外,便能看到門裡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祠堂裡不少老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派歡歆。曾作為族人辦公處所,後又改為私塾教室的廂房如今早已成為了各類休閒的場所,兩邊側門相連的小院子分別改為了居家養老中心的食堂和休息場所。

“當年祠堂修繕完畢後,我們想著要把它好好利用起來,當作居家養老中心是投票後的結果,為老人們提供一處休憩之地也沒違揹我們張氏家風。”重修宗祠的發起人之一、張氏子孫張早為解釋道。


天下祠堂兩個半 半個留在蓮塘潘

正值重陽,村裡的老人們齊聚祠堂共度佳節。“朝夕孝思如在日,歲時薦鼎似生前。”看到老人們滿足的笑容,更覺祠堂裡的這一對楹聯應時應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