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富二代”,應當休矣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有關教育孩子的報道。先看看一些富人們是怎麼做的:

一個14歲的男孩,他的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家境比較富裕,為了去國外讀書,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於是,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到訓練場拼命鍛鍊。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場地打籃球。晚上,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供全家人吃。有人問孩子的父母,怎麼捨得孩子吃苦。他們驚訝地回答:“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日常生活嗎?”

寒門“富二代”,應當休矣

前不久,香港豪門霍啟剛夫婦帶著孩子到香港二澳村栽秧,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要讓孩子增強適應和戰勝環境變化的能力。更為難得的是,他們沒有仰仗不菲的身家,一味的在孩子身上砸錢,一家三口衣著樸實,甚至有媒體拍到郭晶晶在路邊攤買東西。有意識、有目的讓孩子到條件差一些的地方,去生活一段時間,既讓孩子感受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又能鍛鍊孩子吃苦的能力。

再看看這樣一個事例:我的一個街坊,一家三口,經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網購、資金不足等原因,生意很艱難,有時候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交不起,兩口子一天三頓,一般都是自己做的鹹菜下飯,有時晚上炒一兩個小菜,一個月難得吃幾回肉,就這樣勤巴苦掙、省吃儉用。

女兒上了大學後,第一個假期回來,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要爸媽買蘋果手機。無奈之下,她父母暗地裡,去找人借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他們收入並不高,卻不顧家庭條件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這些孩子都過著有求必應、安然享樂的生活:最時新的電子產品,品牌衣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正如一個副漫畫所諷刺的:一些大學生,呼朋喚友,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KTV裡,一邊頻頻舉杯,一邊高唱父親你辛苦了。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了極端,父母的過度“呵護”,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寒門“富二代”,應當休矣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並非危言聳聽。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自己苦,也不苦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從小到大,什麼家務活也不讓幹,只需專注讀書,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吃苦、也不能吃苦的孩子,由於從來沒有體驗過勞作的辛苦和掙錢的艱難,已經變得好吃又懶做,飯來張口,所要伸手,更為可嘆的是,這些成為理所當然,只顧享樂,不僅沒有擔當,更不知到感恩。即使長得牛高馬大, 也依然是“伸手”將軍,依賴父母和他人的供養。

年輕人,永遠是接受能力、學習能力最強的,他們永遠是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助推器!如果這些寒門“富二代”,長此下去,不僅僅毀掉了自己,使自身家庭變得更加窮困,而且社會的進步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我一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很是不解地說:“以前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上進心,現在窮人家的“富二代”,普遍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們意見很大。現在簡直不敢招這種人!”仔細分析起來,出現這些問題,其主要原因:

一是補償心理。十年以前,窮人還勇於面對現實,向孩子亮明家底,教育孩子: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而今,各種速富論、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那些不富之人,卻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等。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包括讀書學習也認為是一種苦,讓孩子認為吃苦可恥!

二是眼界差異。現在窮人的家庭,一般都是讓娃娃一心一意讀書學習。在此情況下,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家裡來了客人,也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無關。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了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寒門“富二代”,應當休矣

三是自尊教育。一些人認為,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貧窮的父母,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拼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四是教育差異。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過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將越來越窮。

要改變這種局面,首先要從家長開始,正視貧窮、反思貧窮的成因,端正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別讓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繼續下去,讓孩子真正明白家庭的處境,讓孩子為改變這種處境,去努力讀書、努力工作,讓改變這種處境,成為孩子努力奮鬥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