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家中一直佔據著比較高的地位,他筆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強的批判性,魯迅先生善於通過犀利的言辭和具有隱喻的描寫,用文字在警醒一代世人。由於文章所蘊含的意義豐富,無法見文知義,作品往往需要通過一遍遍的閱讀來仔細揣摩去理解魯迅先生通過文字想告誡和展示給我們的東西。
雖然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深層含義上有龐大的構架,但是其語言筆法並非晦澀難懂,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時期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會有不同層次和角度的理解,將不同時期的感悟進行對比,又會產生新的理解和思考。
像如《孔乙己》一文,初讀時我們同情這個被科舉制毒害的“讀書人”,感悟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感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當時隔許久再次翻開《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我才發現書中那個可憐又可嘆的孔乙己所面對的情況像極了我們自己。其實,孔乙己才是真正的大師,應該被可笑和可憐的是我們自己。
孔乙己的形象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甚至可以說他的精神是存在問題的,書中的其餘人都把他當做瘋子來看,把他的日常當戲來看,甚至會嘲笑挑釁他。
回想《孔乙己》一文的社會背景,那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後,當時的知識分子要麼具有財權家室高高在上,要麼破落底層受人恥笑,以孔乙己為代表的底層讀書人就是受人恥笑的形象。為什麼讀書人讀萬卷書到最後會落得這樣的結果,魯迅先生想警示我們什麼?
對於當時的社會而言,人們的思維已經麻木不仁,只顧享受酒肉快感和當下之樂,對識文斷字嗤之以鼻,就更不要提為學研究了。孔乙己是一個書生、一個讀書人,在結局被人們回憶起時,竟然是因為他欠酒家十九文酒錢。
一個讀書人的生命抵不過區區十九文的酒錢,文化的地位處於酒肉食物之下屈居末流,人們以鄙棄文化為榮,沉醉在自己庸俗的酒肉世界,這樣的迂腐社會怎麼可能帶來進步和創新。
將社會背景放到現代,許多人醉心於金錢、權利,連靜下來看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又怎麼會認真讀書來品悟書中真諦和人生含義。
近年來《朗讀者》《為你讀詩》等一系列文學性節目如雨後春筍一般頻頻出現在熒幕,其目的是呼籲人們對讀書和文化的重視,當文化都需要被呼籲時,我們跟《孔乙己》裡那些麻木的旁觀者有什麼區別。思想頑疾,藥石難醫。明明我們是更荒唐的,又有什麼資格去嘲笑孔乙己呢?
現在社會人們熱衷於追求創新精神,尋求更好的發展。然而有位哲人曾說“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如果這個民族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不用戰爭,它自己就會滅亡。”看看現在一張張紙醉金迷的臉,滿腦對於金錢的渴求和算計,對文化的不輕視和不屑,沒有文化根基的追求創新,無異於空中樓閣,建起是費盡心思,倒塌卻只有一瞬間。
孔乙己雖然落魄潦倒,但是他對文化的尊敬是真實的,大褂已經破爛卻不忍脫下,不只是他的迂腐,還是對他作為作為文人的認證。在當時的社會,他完全可以換上短衫隨便做點什麼工作來討生計,但是他還是選擇與文字相關的生存方式,雖然有懶怠,但是他不肯放下手中的筆。我們若是對文化有執著,對文學有尊敬,面對孔乙己時就不會袖手旁觀的諷刺譏笑。
回頭再次翻閱《孔乙己》,發現孔乙己對文化是有執著的,他才是大師,真正可憐甚至可笑的,是對文化沒有重視的我們。
參考文獻:
《孔乙己》
閱讀更多 史書百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