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的兩大課題——南師南懷瑾

人類面臨的兩大課題——南師南懷瑾

時間:2015-10-23

南公懷瑾老師開示:

從歷史哲學的立場來看,人類真是可憐的一群,雖然累積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多少人的才智與能力,如何如何地為某一地、某一國,甚至全世界的和平康樂,竭盡心力去努力。但是人類的歷史,始終還是在擾攘和變亂之中,好像除了擾攘變亂以外,便無歷史的內容似的。可是,也正因為如此,才不斷地產生了東方的聖人、西方的哲人,隨時隨地,在種種艱困的環境中,為人類、為國家、為民族而尋求學術思想的方案。地不分南北,人不論東西,大致都不外於此例。

我們現在從明末清初近三百年來的學術思想,舉其犖犖大者來講,便可知道我們近代和現代的學術思想,一直沒有離開救亡圖強與國計民生的大計。在明代末期,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理學的學術思想,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滿清的入關,就強烈地促發為國家民族救亡圖強而產生的革新思潮。再由十九世紀末期而到現階段,時移世易,雖然是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撞擊的時期,但無論新的思想和舊的學術,仍然都是為救亡圖強而努力。即如現代青年思想的矛盾與情緒煩悶的情況,從大的方向來說,也都與此有關,並不例外。……

現在我們的教育,愈來愈普及,知識的範圍也愈來愈普遍,實非前三十年可比。但是我們青少年們的學術思想,以及“見義勇為”、挺身而起“救亡圖強”的精神和心理,卻遠不及上一輩的老少年們。因為我們模仿物質文明的進步,促使求安於現實生活的享受逸樂之中,已經心無旁騖。窮追工商業的發達,以爭取經濟的富裕,在寶貴而緊張的時間潮流中,更無餘力去好學深思。因此養成社會風氣盲目地重視自然科學的技能,對於人文思想的研究,幾乎視為是奢侈、浪費。大家卻沒有看到未來世界的局勢,由於自然科學畸形的發達而更發達,進步而更進步的後果,它將會促成人文文化的“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的悲慘局面。

我們要想努力為國家、為世界追求新的思想的前途,首先就必須要了解現代世界局勢的戰爭,歸根究底,是文化思想的戰爭。無論是西方或東方,無論是工商業進步或落後的地區,總而言之,仍如過去歷史一樣,依然為了物質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的出路而困擾。換言之,就是為人類經濟生活的平均與分配問題,以及人們心理的安詳與精神的歸宿問題而煩惱。因此我們現代的知識青年,讀書求學,除了為學習基本的謀生技能,以及為救亡圖強以外,現在和未來,便有兩大課題,急需產生新的千秋人物來完成繳卷:一、是如何為全人類著想,建立新的經濟哲學思想。二、是如何溝通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綜合科學的思想。

同時,更需要了解,這種屬於人文思想的事業,是千秋事業,需要好學深思,由博返約去努力,絕不是急功好利,只圖一時之快的工作。也許這與現實的環境有一大段很長的距離,但是“功名畢竟屬書生”。拿這句話來針對這種從事人文文化學術思想的千秋大業而言,應該可以令人深省。如果只圖目前個人的出路與個人現實生活的需要,歷史上有無數當前的榮耀,也都成為過去了。以眼前的現實,換取永遠的現實;以個人的生命,換取歷史的生命。這在現代青少年的觀念中,實在需要有重新的估價。我們不能讓六十年後的學術思想史上留下一頁真空的白紙,貽笑於後人。

——摘自南懷瑾先生《新舊教育的變與惑》----此書舊名為《亦新亦舊的一代》,

改名原因:2015年,東方出版社在重新編輯本書過程中,一致認為本書是南師談論教育問題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應引起重視,經劉雨虹老師重新審定,改名為《新舊教育的變與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