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梓桐镇位于通川区北部,距达州市主城区60公里的梓桐镇青山环绕,绿水相拥,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更蕴含着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这里是革命先烈曾经战斗的场所,也是中国“红色第一联”诞生的地方。重温历史,致敬英雄,让我们开启一场红色之旅,在梓桐找寻历史的踪迹。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通川区梓桐镇,背靠垒城山,面临周家河,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川北农村特色的四合大院。

1932年8月下旬,红三十军解放了梓桐乡,军政治部就设在此处。为了庆祝胜利,由当时的乡苏维埃主席何永瑞书写了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被称为“红色第一联”。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当年10月,红军战士把它刻在石朝门的立柱上,并刻下“红三十军政治部”七字横幅。石刻对联原件现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征集收藏。

1934年7月,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同志曾住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何家山、垒城寺战役,歼敌数百人,为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何家山红军驻地:现存有红军生活用过的石碾石磨。

何家山战役遗址:大梁上、柑树垭有石寨门、战壕等多处遗址。

红军石刻标语:散见于英龙、宝泉、天生、吕城、两河等村。

红军烈士陵园(洞沟村):金华寨战役牺牲的散葬红军烈士墓。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金华寨战役遗址(吕城村):金华寨战役主战场在平昌泥龙乡,但在吕城村化磨湾、荒田湾、打儿洞湾、穿孔子和洞沟村有战壕、石刻标语、散葬红军烈士墓等。

战斗堡垒陈列室(两河村1社):两河村支部自有党员(红军时代)开始到现在80余的党建历史资料、物件展示。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触摸通川:探寻红色梓桐

打儿洞

自然旅游景观——凑米山

凑米山森林覆盖面广,富氧粒子丰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可以观远景、看云海,历来有“凑米养千口”的说法。梓桐镇山地丘陵相间,小溪河流纵横,平川大坝与山地交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高山纵横的阡陌间,产生了充满诗意的云端梯田美景。春秋季起雾天,站在吕城山上看梅家沟、车家沟、宝泉河全被白雾罩住,人如在天上,飘飘欲仙。

天生桥(天生村6社陈家塝)长约15米一天然石梁横架于10米宽的沟壑上,形如桥,桥的东北面是沟壑上游,西南面为悬崖,从悬崖看,天生桥很壮观。

石生柏(天生村1社梓泥路边)邻河竖立一巨石,石上除苔藓外长有一棵柏树,高不足丈,径不足握,已是近百年,依然活着。

打儿洞(吕城村4社)路边一岩石,上有两洞,近看岩石如人头,眼、鼻、口齐全,传说想生儿者背向岩石,手握石子投进右边洞中即能生儿。

朱家洞(吕城村8社)山下一岩洞,内空20*18左右,最高处有2.5米左右,最矮处不足0.5米,洞内可能有暗沟,因为岩上滴下的水没有从外边流走。

观母嵌(吕城村8组)山上岩洞,长50米,宽未知(灌木丛密集,无法进去),与云端梯田相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