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也曾修築長城

在《冰與火之歌》之中,七大王國的北端邊疆,將塞南的王國與塞北的野人土地分割開來的是一座絕境長城,長城被南面的七國人民視為文明與荒蠻的分界線。絕境長城的長度有300英里,而高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00英尺。它的建造,更是在狼家的先祖、被後世稱為“築城者”的布蘭登·史塔克(Bran the Builder)(臨冬城也是他建造的)的帶領下,聯合了巨人、森林之子,以及人類的士兵和工匠共同修建的。

歐洲也曾修築長城

維斯特洛大陸,紅線為絕境長城。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曾向外界表示:絕境長城的靈感來自於我1981年去哈德良長城(羅馬人在英國中部修建的長城)的經歷……我和朋友一起在蘇格蘭遊玩,我們大概在日落的時候到了哈德良長城……那時其他遊客都走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我們,我我就站在那裡,看著遠處的山和樹,想象著公元50年左右鎮守這裡的羅馬軍團士兵,可能某個來自西班牙或者非洲的人加入了軍團,然後被送到這世界的盡頭來,北方的邊境,不知道長城的那一邊會有什麼樣的生物或者蠻族會從那些叢林裡衝出來襲擊你,這種感覺相當深刻,一直伴隨著我,等到差不多10幾年之後我開始提筆寫第一卷《權力的遊戲》的時候,我又努力找回那種感覺,打造了我的絕境長城,當然作為奇幻小說肯定要讓它顯得更大更帥氣,哈德良長城大概只有10英尺高(約3米),因為是造在平地上,所以你站在上面會顯得高一些。

歐洲也曾修築長城

公元117年,生活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邊境地帶的皮克特人爆發了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羅馬駐守當地的第九西班牙軍團慘遭殲滅。羅馬皇帝哈德良緊急調派了三個軍團才將這次起義成功鎮壓。皮克特人起義雖然被鎮壓的,但是這次起義也讓羅馬人意識到他們很難實現對蘇格蘭地區的征服和統治。

在羅馬皇帝哈德良統治的時代(公元117年-138年),羅馬帝國經過了幾百年的對外戰爭,疆域的擴張早已基本完成。在邊遠地區進行戰爭已日益艱難,勝負更為難料,佔領的地區更難以穩定,也更為無實利可圖。而且,羅馬帝國的過度擴張,使其不得不面臨來自自身的危險,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現有的龐大帝國已十分不易。哈德良皇帝下令停止對外擴張,開始對外謀求和平。哈德良長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造的,並以哈德良命名。

公元122年,皇帝哈德良巡視不列顛,在瞭解蘇格蘭的情況後,他下令在東起泰恩河河口,西至索爾威灣的狹窄“瓶頸脖”修建一道城牆來抵禦蠻族的侵擾,保護英格蘭地區的和平和安寧。

歐洲也曾修築長城

不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疆域

從公元122年至公元127年,哈德良長城耗時6年建成,全長117公里。羅馬人沒有利用河流和高山等天然屏障,而是直接在東西兩點之間拉了一條直線,顯示出了羅馬人強大的建築工程技藝。哈德良長城的城牆全部由磚石築成,靠北部分高6-10米,靠南部分高4-6米,厚度均為3米。城牆頂部可供士兵通行,每隔約1.5公里有一個塔樓或要塞,可以駐紮士兵。塔樓和要塞內準備有篝火,可以在敵襲時起到示警的作用。

歐洲也曾修築長城

哈德良長城與安東尼長城。安東尼長城更偏北五十公里,羅馬帝國這一邊界維持時間較短。大多是以哈德良長城作為邊界。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Barbarian)。這和絕境長城的含義差不多。

哈德良長城不僅是一條簡單的城牆,而是一個防禦系統,由一個羅馬軍團負責長期駐守。一旦戰事打響,駐紮在約克和切斯特的羅馬軍隊也能迅速增援。哈德良長城的建立,宣示了羅馬軍隊不會再向北征服蘇格蘭地區,標誌著羅馬帝國從戰略擴張轉向戰略防禦。皇帝安東尼·庇護統治期間,在哈德良長城北部,福斯河灣和萊德河灣之間修建了一條長59公里的“安東尼長城”,不過該長城很快被放棄,因此哈德良長城一直被視為羅馬帝國最北方的邊境線。

歐洲也曾修築長城

公元383年,隨著蠻族大規模入侵,國力日衰的羅馬帝國退出了不列顛,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往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內,無人保護的哈德良長城在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甚至其中很長一段被平整了修路。從1880年開始,英國政府介入了哈德良長城的保護,自此以後,哈德良長城成為了人類文化重要的歷史遺蹟,也成為了去英國旅遊的遊客必去的景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