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三觀,去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01 讀書是打通三觀的最佳途徑

近來發生一件事,有位網紅朋友被領導約談,想趕上短視頻的風口浪尖,進一步把她打造成頭部IP,可網紅朋友年紀不小了,剛覓得如意郎君,正在潛心孕育新生命,對錢看得很淡,所以拒絕了領導的橄欖枝,認為維持現狀即可。幾天後,有人告訴她,領導氣急敗壞地諷刺她是“過氣網紅,不識抬舉”。網紅朋友只是雲淡風氣地說了句,人各有志吧。

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位領導未免有點狹隘,他想趁熱打鐵去賺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把錢看得很重要,他完全不能接受和他不一樣的人。曾經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畢竟很多內容都記不住。有一個回答特別好,哪怕我們忘了書中的故事、細節甚至人物名字,但這些書的靈魂已經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你的三觀,讓你變成了一個豁達包容的人。有人笑談,不讀書的人,他的三觀是由親朋好友決定的。話糙理不糙,缺乏獨立思考,便會受社會環境和周身環境影響。你會發現有些人的包容性很強,他們很少議論別人,形形色色的人在他們眼裡都是合理的,因為他們深刻理解大千世界的多面性,所謂越有修養的人就會越少看到他人的不是,大抵是這個道理吧。

在完善三觀的書單中,《局外人》總是榜上有名。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習慣在他的作品中揭示異己在世界中的孤獨,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導師。而《局外人》又是他的扛鼎之座,在這本書中,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對人類存在的最基本問題,這也是加繆195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詞。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打通三觀,去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02 道德叛你死刑,真理恕你無罪

阿爾貝·加繆將這個驚世駭俗的“局外人”形象賦予了主人公莫爾索——一個三十多歲的未婚男人,其母身患重病住在養老院。母親去世那天,莫爾索在靈堂抽菸、喝酒、和人聊天,不看母親遺容,對她的情況也一問三不知,更沒有在葬禮上掉下一滴眼淚。母親下葬當日,他還與女友尋歡作樂。

莫爾索對加官進爵沒有興趣,對生活樂事總表現地平淡,然而他不知道,所有這些特點,都會成為未來法庭上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與朋友一起去海邊度假,與一夥阿拉伯人起了衝突,在預見到阿拉伯人即將殺了他的時候,他過度防衛率先開槍打死對方。

這項罪責本不該致死,但他在母親葬禮前後的表現,對女友的態度,對工作的不屑等等都讓法官覺得這是一個道德敗壞不可原諒之徒,律師要求他為自己辯解,他堅決拒絕說假話,最後被重判成死刑。然而莫爾索自始至終都像個局外人一樣,看著這群人疊加意淫一步步把他推向絞刑架,沒有辯解,而是捍衛真實的自己。

其實對於母親的死,莫爾索有著理性的認知。母親彌留之際,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他認為死亡對母親來說是一種解脫,他替她高興。況且兩人常年不在一起,並沒有多麼戀戀不捨的感情。莫爾索忙碌在葬禮事宜的籌備中,被疲憊困擾,已經沒有太多情緒。和女友約會也是女友提出的,既然死者已去,他還要繼續正常生活。

身邊有個朋友,她特別感謝《局外人》這本書,因為她幾乎遇到了和莫爾索同樣的事情。這位朋友的母親生前罹患癌症,飽受病痛折磨,沒有治療方案只能靜養,可那段時間她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所以並沒有全身心地服侍母親,每天仍然照常上班。最後母親去世,直到葬禮,她忙到沒有眼淚可掉,結果流言蜚語接踵而至,說她冷漠,不孝順,可她和母親的感情很深厚。朋友對我說,她看著母親日益消磨自己,早就預料到最後一天的到來,再多的悲傷也被這幾個月分攤掉了,甚至希望她能提前結束這種痛苦。她深刻地理解莫爾索,這本書幫她說出了她很想說的,也許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話。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少年帕特里克的父親去世,他卻不願看遺體一眼,回家繼續和朋友談笑風生,想著如何留宿女朋友,看似他的生活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可當有一天,一塊凍雞肉從冰箱中掉出,他卻突然大哭,因為這讓他聯想到父親的遺體還被置放在冷凍櫃中。

如果一個人看似麻木不仁,很有可能心裡已經開始潰爛。對一個人的判斷,永遠別停留在表象。道德是大多數人約定俗成的規則,但它總會遺漏一些少部分人的真理,多給他們一些空間,這是三觀開闊的重要一步。

03 智者總是和周遭顯得格格不入

莫爾索的行為看似難以理解,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有著深沉的、本真的自我追求。他始終把自己當做局外人,一個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狀態。他是冷漠與疏離者,但你無法否認他也是智者,先於普通人看穿生死離別、愛恨情仇,一場鬧劇要了他的命,他拒絕辯駁,因為毫無意義,最後只能無奈地說一句:“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這是莫爾索的故事,也是加繆的故事,書中借莫爾索之口,加繆道出真相:“大部分人總是表裡不一,他們做的往往並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這不禁讓人想起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雖然在今天看來,有些觀點過於偏激和絕對,但他提出的關於群體性情緒化、從眾心、低智等特徵仍然值得現世反思,勒龐也認為,理性已盡其所能,自己不會再對群體做更多指望了。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打通三觀,去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1935年夏天,22歲的加繆加入了法國共產黨,他強烈希望毒化人類的痛苦和心酸得以減少,他贊同老師格勒尼埃對實現共產主義的手段。他認為,為了實現正義的理想,是不是一定要同意幹蠢事?回答“是的”也許高尚,但回答“不”也許更真誠。他就是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真理和自由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為了躲避巴黎無聊且勢利的文學圈,用獎金在普羅旺斯的盧馬蘭村買了幢房子,整日待在裡面潛心寫作。在寫作這件事上,他始終堅信“崇高的寫作”,並做出了明確的界定:“每一代人都以改造世界為己任,不過我這一代人改造不了世界,但它的任務也許更偉大,這任務是阻止世界分崩離析。這一代人繼承了一段腐敗的歷史,其中墮落的革命、瘋狂的技術、死去的神祇和筋疲力盡的意識形態都攪作一團,平庸的政權今天可以毀滅一切,卻不知道如何服人,智力卑躬屈膝到拉仇恨和壓迫當婢妾的程度,因此,這一代人不得不在其自身及周圍從自我否定開始來恢復些許造就生與死之尊嚴的東西。”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很多壓迫,但他仍舊堅持自己的立場,做出了典範性的抉擇,他對真我的堅持是值得敬佩的,並且把這種觀念賦予在《局外人》這本書裡。

04 你可以審判我的行為,但無權審判我的靈魂

書中的神父就是一個佈道者,他希望用宗教感化莫爾索,可莫爾索是一個無神論者,神父的話在他看來是空洞且雞同鴨講的。況且連生死都被隨意擺佈,宗教的臨終關懷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而法庭辯論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大家都選擇聽信對莫爾索不利的言論,而那些有利的言論則被完全忽略。他們傾向給莫爾索定罪,帶有偏見地為他的罪責選擇作證,一切都是為了說明莫爾索就是個冷漠無情的人,一切都為了證明法官和陪審團才是正確的,這種判決本身就是誅殺。

阿爾貝·加繆《局外人》|打通三觀,去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而莫爾索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加繆的影子,加繆曾為他辯駁:“我認為莫爾索並不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他是窮人,不加矯飾的人。他酷愛不留陰影的陽光。他遠不是沒有感情的人,他內心深處到處充滿深情,那種追求絕對和真理的深情在激勵著他……”

所謂局外人,大概就是肉身被審判,但靈魂永遠獨立,歷史和現實無數次告訴我們,個人的抗爭極大程度會以失敗告終,特立獨行的人永遠會被群體排除在外,思想境界越高深,越容易孤獨。最後他們表面妥協,但內心無法被同質化,只能將深刻的靈魂藏在最深沉的地方。

在眾人看來,莫爾索是冷漠的,而在莫爾索看來,世界是動人的冷漠。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藏身,但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