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你使用過“共享出行”服務嗎?

以汽車出行為例,“共享出行”是指人們不用購買車輛,而以共享和合乘方式與其他人共享車輛,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應的乘車費的一種新興交通方式。比如網約車、共享租車等等新興出行方式,都屬於共享出行領域。

由於手機用車方便、收費透明合理,共享出行日漸成為了時下年輕人喜愛的出行方式。只是共享出行雖然受到了消費端的歡迎,但是在供應端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與此同時了各大車企卻帶頭擠入“共享出行”領域的費解場面。

這是為什麼呢?

“共享出行”兩極走 車企“瘋”了嗎?

如今,隨著“共享出行”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行業發展卻開始了“冰與火之歌”一般魔幻的兩極分化現實狀況:

一方面,多個知名共享汽車紛紛陷入了窘境、甚至倒閉。

盼達用車被用戶投訴押金難退、途歌出行APP母公司被列為失信公司,友友租車、EZZY、麻瓜出行更是陸續消逝無蹤。此外由螞蟻金服領投的立刻出行被傳出押金難退、無車可用的新聞,美團租車在成都試水後也悄然關閉。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即便是宣佈在共享出行領域盈利的公司GoFun,40個自營城市只有北京、成都在內的25個城市實現盈利;而在40個加盟城市中也只有29個城市實現盈利,顯然想要實現全部城市盈利目前仍然有一定困難。

另一方面,就在各大共享汽車公司陷入麻煩的同時,各大車企紛紛踴躍投入共享出行領域,相繼在該領域開闢了新戰場並不斷加大投入。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比如吉利旗下的曹操專車在此前升級更名為曹操出行,據介紹到到目前為止曹操出行已經進入了50座城市,有42,000輛純電動車,註冊用戶超過3100萬,日均活躍用戶110萬,日均需求量峰值達到了170萬,訂單峰值則超過了62萬。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而長城汽車投入10億打造的“歐了出行”同樣不甘示弱,目前已在保定、石家莊、成都成功運營,運營車輛達到3000臺,註冊用戶超過100萬,並表示2020年歐了出行將實現全國主要城市的拓展布局,而到2022年歐了出行將開啟全球市場的拓展。

此外,一汽、東風、長安三家車企聯合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等共同組建的T3出行正式上線運營,堪稱是共享出行領域的“國家隊”。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面對紛紛倒閉的共享出行公司,各大車企卻大舉火熱投入這個“無底洞”一般的共享出行領域,並不斷擴張。

被曝不斷陷入退款難、倒閉潮的共享出行領域,為何如此吸引車企不計成本地投入?

車市大環境突變 車企急需轉思路

其實不是各大車企主動投入共享出行,而是車市大環境變化之下,各大車企被迫轉換思路必須投入共享出行領域。

首先目前國內的汽車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變為了存量市場,已經不可逆轉。

據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保有量2.5億輛,私家車1.98億輛。而與此同時,汽車銷量卻已經在持續下跌。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我國新車銷量為1,837.1萬輛,同比大幅下滑10.3%,9月份中國新車市場繼續下滑,新車批發銷量同比下降5.2%至227.1萬輛。

汽車保有量過於飽和,導致汽車銷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下滑。而就連被譽為轉型機遇的新能源車市場,同樣賣不動了。數據顯示,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9%和34.2%,銷量出現連續3個月下滑。

新能源車銷量下滑,固然有年中購車補貼大幅下降的原因,但也暴露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沒有了政府補貼,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人想要買新能源車。

而這也是車企必須轉入共享出行的原因之一——面對新能源車崛起,私人消費者卻不再買車了。

這是由於傳統燃油車與純電動車使用方式的不同,導致了私人其實並不適合購買純電動車。

比如同樣是補充能量,燃油車只需要去加油站,即可隨時加油,即加即走;而純電動車,則需要長時間的充電,即便是快充也得幾個小時,這就必需一個專屬車位停放。如果是集團購買,集體充電還好說,但是對於個人用戶而言,停車充電的成本實在是增加過大,變為了不能承受的痛。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此外動力電池帶來的問題,同樣棘手。對於傳統燃油車來說,你買的是一輛車,使用費用只有保養費和加油費。而對於純電動車,雖然電費比油費省,但是電池性能隨著時間卻是在不斷縮減,直接影響了續航的表現,一旦更換電池對於車主的費用實在太高。

當純電動車時代消費者不願買車的時候,從燃油車轉型為純電動車為銷售主力的各大車企,就必須提前實現從“賣車”到“共享出行”的思路轉變。

長城汽車黨委書記、歐了出行董事長張文輝就認為,當前汽車的製造+銷售大概佔到了90%的利潤空間,隨著未來市場競爭由增量競爭轉變為存量競爭,預計在2025年以後,出行服務、汽車後市場帶來的利潤將佔到企業的60%,未來車企、經銷商靠著賣車賺錢的日子將會一去不復返。

車企佈局共享出行 也並不只為賣車

其實目前大筆投入佈局共享出行,各大車企也並不只是為了賣車。

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就表示:“吉利汽車為什麼要做出行?很多人認為,主機廠做出行是為了賣車,實際比如說去年吉利汽車賣了151萬輛,曹操出行實際投入了1萬輛汽車,如果靠曹操出行去賣車的話肯定吉利是不能承受的。”

當然目前共享出行“內部消化”車企產量的佔比還較小,並不意味著未來當汽車無人願買的時候,相信共享出行勢必會成為車企的蓄水池。

不過各大車企之所以熱衷投入共享出行領域,一方面是為了未來汽車市場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像其所說也是為了搶佔市場和用戶,並獲得出行數據。

以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為例。

2019年2月,曹操專車升級更名為曹操出行。之所以更名,原因就在於曹操出行不再是隻有共享出行的專車服務,而是進行了更多的擴展。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比如曹操出行App 中有幫取幫送功能,相當於高級版的同城快遞業務,美團餓了麼的“跑腿”。用戶可以將本地的餐飲、服務、休閒、娛樂、景點、活動等信息,以用戶自己生產內容的方式呈現出來。

另外,曹操出行還針對成都、青島、廈門和重慶等知名的旅遊城市,增加了自由行版塊,為用戶旅遊出行出謀劃策、提供參考,未來這或許會成為曹操出行的一個新的盈利點。

此外,在個別試點城市上線新的本地生活產品“曹操走唄”。曹操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功能“透過關注、推薦、距離、時間、定位等維度的推薦方式,一鍵發現同城吃喝玩樂目的地,減少用戶在多個平臺跳轉搜索、篩選的時間成本。”其實此舉也就是為了提升用戶粘性,搶佔市場而實行。

共享出行的平臺和模式,天然能讓車企從產品製造商向服務提供商轉變,盈利模式將從賣車向多元角度發展,這對於面對存量車市場發展天花板的各大車企而言,無疑有著難以抵擋的誘惑。

共享出行車企自帶安全優勢

除了以上因素,其實共享出行車企自身擁有的優勢也是客觀原因之一。

車企共享出行,最重要的一大優勢就是——安全。

此前共享出行主要是通過“手機對手機”派單、接單,在方便的同時,手機和車的分離也給共享出行整個安全體系帶了bug。畢竟接單手機可以任何人持有,無形中加大了假冒網約車司機接送乘客的概率,從而也導致了安全問題的頻發。

而車企天然擁有的造車基礎,可以讓其為共享出行打造深度定製的車輛,不僅硬件一體化,基於車聯網平臺搭載了移動大數據管理平臺。尤其是其搭載的接單車機系統,可以有效避免擺脫了手機接單現象。

司機通過車機系統接單,再加上面部識別等功能,車企就可以從根本上保證人車一致,同時,在發生危險報警時,運營商還可以通過遠程來控制汽車。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比如T3出行自主研發的VDR安全防護系統,率先實現人、車、路的全數據監控與分析,對車輛實時管理、對司機全時段管理、對路可實現危險情況的主動預判。再比如曹操出行搭載的GKUI系統,也是為了實現安全服務和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不為賣車 吉利、長城等車企為什麼一窩蜂似搶佔“共享出行”?

綜合來看,車市大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的轉型意願,再加上定製車機系統的天然安全優勢,各大車企紛紛轉型不斷陷入倒閉潮的共享出行領域就不難理解了。

只是大浪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當共享出行市場真正成熟之時,如今逆流而上、紛紛大筆投入的車企,未來到底還有幾家會存活呢?

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