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行家》vol.2

即日起,南方樓事將推出《行家》欄目,對談這些最懂房產投資的人,深挖他們的經驗故事,希望能給你帶來一絲有用的思考。

本期作者/丘潔雅 配圖設計/小小

1953年,石硤尾的一場大火,“燒起”了香港的公屋制度。

時至今日,被高房價逼到“上樓無望”的香港青年,公屋成了最後一絲希望,申請之路從踏入18歲那刻便開始。

12天前,林鄭月娥在最新施政報告中保證,讓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有房住,讓大家買得起供得起樓。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房屋和土地供應,是港府一直以來最頭疼的問題。學習香港開啟內地商品房制度的深圳,近年來逐漸浮現同樣的窘境。

有人說,深圳樓市的未來就是香港的今天。見證香港樓市興衰、投資上百套房、長期居住深港兩地的老行家羅博士,對這個話題大概最有發言權。

年輕人還有什麼出路?這份用30年投資經驗濃縮而成的精華,見證了他從零到財富自由,對你我同樣有用。

羅振坤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深港房地產資深專家,30年投資經歷,業內人稱蘿蔔絲(羅博士)。先後率先創出其獨門的 “驚蟄論”、“春分論”、“冬藏分割論”,準確研判中國樓市走勢,被稱為“預言帝”。

198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經濟,副修計算器科學。本科畢業後羅博士曾先後任職於香港政府及香港理工大學。2003年及2007年取得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的電子商業管理碩士及工商管理(信息系統)博士。

“最怕貪勝不知輸”

香港樓市的狂熱浪潮,發生在1993年至1997年之間。半年房價就能暴漲超40%,一時間炒房之風盛行。

1993年底到1994年中僅僅半年的時間,房價就上漲了超過40%。1997年香港迴歸,當年房價上漲了39.5%。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數據來源:淺析香港與深圳房地產業發展及政府調控 劉攀(中山大學)

同樣的場景,在20年後的深圳再次發生。

2015年330政策之後,深圳房價開始了爆發性增長。3個月多數片區房價普遍上漲超過40%。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圖源:搜狐焦點

不可置否,深港兩地的年輕人,都被“短期暴漲”的房價狠狠擊敗過。

有人被這股颶風颳翻再也追趕不上房價,而有人乘著這股風實現了“暴富”。

羅博士就是後者。30年的投資生涯中,這是他最激進亦是最巔峰的時期。

香港當時比深圳瘋得多最高峰時期,我手上同時有30多套房子。

那是個瘋狂的槓桿時代。炒賣樓花就成了他們成本最低,卻又獲利最高的途徑。

何為樓花?人們通過期房炒作的方式,小錢換大錢,選擇開發商提供的 “建築期付款” 方式,交很少的訂金,訂下一套或者多套房子,並在樓盤落成前轉手賣給別人,從中賺取豐厚的差價,這種操作手法在行業內成為 “Confirm more”,俗稱 “摸” 貨。

羅博士手中這30多套房子,大部分都是樓花。首付僅需給到一成,還是分月支付,甚至有些樓盤首付低到5%。而按揭月供是交樓時才開始的,只要在這之前賣出就能大賺一筆。

急速攀升的樓價,給予他們“錢太好賺”的錯覺,極大地壓縮了交易時間。

“往往不需等到交樓,最誇張的是從賣樓花到樓盤落成這段時間,一套房能被‘摸’出五六次,房價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圖源網絡

1994年開始,彼時年輕膽大的羅博士進入了買賣最頻繁的週期。

膽子有多大?他甚至能先找到買家,再去下定買房,一天就賺了30多萬。

經濟學出身的他,生意頭腦與營銷觸覺天生髮達。選中潛力片區、深度挖掘市場需求、制定營銷計劃,這是其形成的完整“炒樓套路”。

1996年,羅博士看中香港離島附近的某片區(近大嶼山)。經過大量實地深入調研和市場需求摸底後,很快他就對每間每戶的情況都瞭若指掌。

“然後我在報紙投廣告賣房,有客戶決定要買後才向業主下定買房,然後再‘摸’給客戶,賺中間差價。”

靠著這套清晰明確的“炒房套路”,羅博士的財富在1997年達到了頂峰。

盛極必衰,衰極必勝。這句古代哲學智慧,放到經濟學上同樣受用。

被稱為“樓市預言家”的羅博士,一貫倡導踩著經濟週期進出樓市:慘到谷底時殺入,因為要反彈了;人人都談炒房、賺錢太容易時,就趕緊撤。

那時候的香港,就處於全民炒房的時代。

人人關心房子,見面聊的都是哪裡房價漲了,哪裡新樓盤開盤都大排長龍。最誇張的是,一個排隊輪購的籌價能炒到130多萬。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1997年香港灝景灣樓盤開盤,排隊購房的大軍連綿3公里看不到尾。(圖源網絡)

然而,短時間巨大的財富積累,讓這位聰明的年輕人失去了最初的理性。

當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時,香港房價頃刻暴跌三成。據香港媒體報道,鍾鎮濤、張衛健、吳君如等明星都因房價大跌,一夜之間變成窮光蛋。張衛健只好到大陸拍戲,用了六七年的時間才還清債務。

手上囤了許多房的羅博士,瞬間也從巔峰跌入谷底。

“那時真的賺了很多錢,但也虧得非常慘,房價跌的速度太快了。”

直到1998年中後期,他才慢慢把手上的房子成功陸續清掉,尤其是高槓杆那些。

回憶起這段最慘痛的經驗教訓,羅博士淡淡總結了一句:最怕貪勝不知輸。

猶如一條分界線,1998年之後羅博士進取的投資心態,穩健了不少。以至於20年後深圳樓市重現相似一幕,他也並未主動在這波浪裡擴大槓桿。

“任何時候都要有勇氣”

瘋狂過後哪怕再被打壓,房價仍然變成了一個難以企及的數字,無論是香港還是深圳。

想必如今的年輕人,聽到那些大起大落的暴富傳奇,只能無力地呢喃一句:生不逢時。

這是羅博士最看不慣的觀點。

永遠不要覺得上一輩人買房很簡單,每一代買房都很難。現在那些有房產積累的人,當時也是因為他有勇氣果斷踏出第一步。

聽著這位財富自由的前輩說出這番話,很難讓人不覺得是一碗濃濃的雞湯。

可是,30年前買下第一套房的他,與絕大部分當下的年輕人一樣:剛剛大學畢業、沒有父母支持。

他的家境,甚至比普通人還要差一些。

1953年聖誕夜,香港石硤尾木屋區的一場大火,讓6萬多底層人民無家可歸。而這場大火,則被視為催生香港公屋制度的導火線。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1953年12月26日的《工商日報》(圖源:香港傳真)

火災過後,港府為了解決災民安置問題,推出了“石硤尾徙置區”,這就是香港公共屋邨的前身。

數據顯示,從1954年至1973年內,香港政府興建了共25個徙置區和超過五百座徙置大廈。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當時的徙置大廈(圖源:香港傳真)

在香港出生長大的羅博士,便住在這樣的徙置區裡。居住環境惡劣,令他從小就萌生了強烈的賺錢買房慾望,大學期間更是瘋狂幫人補習,在夜校教書掙錢。

1989年,大學剛畢業半年的他終於買下了人生首套房,是在當時算很偏遠的大埔,400多呎,首付一成只需4.5萬,全都是自己攢下來的。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大埔香港地理位置

對比當時的工資,40多萬/套的房子其實並不便宜。為了供房,那時候的羅博士非常省,斷了一切不必要的娛樂花費。

正是這套看似並不完美的上車房,讓他積累了往後不斷升級的資本。從無房到同時擁有3套房,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入手第一套房時,香港樓市還處在“87年股災”的陰影下。而後1990年的波斯灣戰爭,再度給了香港經濟一記重擊,樓市一度處於低迷期。

經濟學的慣性雷達再度啟動,羅博士判斷樓市最低谷即將過去,很快就要反彈了。還揹著房貸的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1990年,屯門某新盤開盤,開發商大幅降價。羅博士連夜通宵排隊,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兩套460呎的剛需房。

由於當時資金不夠,同樣是通過做槓桿買樓花的方式操作。待到1991年入夥需要做按揭時,便賣掉了大埔那套房,還賺了10萬塊。

用經濟理論來解釋就是,“在週期往上、急速反彈時,改善型換房要先買後賣,才不會被動,否則中間差價難以追回。因為當時是賣方市場,不怕賣不出去,不怕價格跌。

2015年的深圳樓市,正是處於這樣的賣方市場。業主一夜之間反價XX萬,大概是當時最常見的新聞。而改善置換的購房者一旦賣完再買,大多隻能暗自吃被動的啞巴虧了。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永遠不要覺得錯過買房時機,不要覺得房價貴。有能力先上車,慢慢改善升級,抓住經濟週期去置換。”說這句話時,羅博士眼中異常真誠。

這三套房產,成了他往後投資的原始資本。

哪怕當中輸得再慘,哪怕從激進派逐漸迴歸審慎樂觀派,最初的勇氣都未散去。

“買房永遠要忘記過去”

深港房價的兩次暴跌,僅僅相差11年。

然而歷史總是相似的。面對暴跌,很多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的人,折戟慘敗後便不敢向前。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同齡的香港朋友畢業兩三年買了房,卻幾乎虧成了負資產,再也不敢買房。直到現在一套房都沒有,每月付著很高的租金,承受著生活的重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身邊有些賣掉房子的深圳朋友,眼看著2009年房價上漲,於是跟自己鬥氣變成了空軍,最終失去了不斷往上升級的機會。

說起這些故事,羅博士幽幽道了一句:買房永遠都要忘記過去,新的機會才會等著你。

實際上,亞洲金融風暴時他比身邊同學輸得更慘,但卻從未後悔。於他而言,這段所謂慘痛教訓是讓他更好避坑的“寶藏”。

內地成了羅博士新機會的挖掘地。彼時粵港澳大灣區概念還遙遙無期,1999年開始他便在廣州、深圳、中山、東莞等地陸續買入房產。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

如今,手上的房子大部分都在灣區的熱門城市裡。深港兩地都擁有豪宅、中山臨深片區5套房......

新的機會在哪裡?

對於仍有投資改善需求的人來說,具備爆發力的新機會正在減少。

深港兩地樓市的發展成熟度,正在逐步拉近。土地供應極度緊張、核心區域基本成型、房價趨向平穩難再短期暴漲......

20多年前,有規劃的遠郊片區小戶型是最具爆發力的產品,適合高風險操作。時至今日,羅博士再也不會把資金拆分到幾套小戶型裡去。

當某個城市房地產市場成熟之後,普通戶型爆發力不夠,但稀有戶型是沒有天花板的

比如香港的雙聯戶型(可打通)、深圳的大面積景觀豪宅/頂復產品,羅博士十年前就已入手。

就拿深圳人最熟悉的深圳灣壹號舉例,為何同個小區單價能差10萬+/平以上?原因就是面積、樓層以及景觀。

買得起豪宅的土豪精英,更注重產品,而非價格。因此這類大面積戶型,尤其是稀缺的頂復產品,升值空間往往比普通產品大得多。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鏈家官網上深圳灣壹號不同戶型掛盤價對比

對於年輕人來說,政府正在不斷創造新的機會。

10月1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中的樓市措施,大概讓被高房價扼住喉嚨的青年一代,稍稍鬆了一口氣。

  • 放寬首次置業人士貸款上限,800萬以內的房子,購房首付僅需一成。
  • 繼續“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增加公屋供應,未來十年公私房屋比例調至7:3。

拋開內地各種人才購房福利不說,單單是深圳在保障房制度的決心,就可見一斑。

2035年,實現170萬套住房供應數量目標及市場商品住房、三類公共住房套數4:6的供應結構”的用地需求。

目前來看,香港的保障房制度和結構都已很完善了。深圳正在不斷追趕香港的腳步,羅博士預測,

十年內深港兩地的房屋供應結構會逐步接近。

這是否就意味著,未來年輕人沒必要買商品房了嗎?

而羅博士的勸誡卻是:不管是有公司宿舍、公租房、或者房租很便宜,年輕人有能力最好還是買房,這是你不斷升級的機會

深圳未來房價會比香港高,這是樓市預言帝的最新預判。

對比深圳的發展態勢,近年香港競爭力明顯退步。

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前海規劃等利好,創新科技上的不斷突破,作為移民城市的包容性,這些都讓全國各地的高端精英不斷流入深圳。

在保障房逐漸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對商品房的管控應該就不會那麼嚴格(限價限售限購等方面),就會根據自由市場供求來定價。

在深圳發展潛力大、高端精英流入、商品房減少供應的情況下,市場對商品房的需求會很大。供求或不平衡,需求遠遠多過供應,長期來看,深圳的房價會比香港高很多。

結語

年輕有資本,還輸得起。

這是長達4小時的專訪裡,羅博士最常提到的一句話。

笑言自己還是二十歲,年輕心態爆棚的他表示還可以再拼。

而他的信念就是,永遠都不會停止投資。

願你也一樣有勇氣,夠努力。

(以上觀點僅代表受訪者觀點,不代表南方樓事立場)

最後送上一張30年投資經驗濃縮的精華↓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我投資了上百套房,都是因為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