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北宋王朝的禁兵,作為北宋的中央軍,不僅宿衛宮禁和保衛京畿,而且還要鎮守州郡,戍防邊境,是支撐北宋王朝的重要軍事支柱。因此,北宋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對禁兵的控制。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一、“內外相制”的兵力部署

開國伊始,宋太祖根據“守內御外”、“居重馭輕”的思想,即在禁兵的兵力部署上,確立了“內外相制”的原則。在禁兵的佈防駐屯上,保持京城內外、開封府畿內外兵力上的大致平衡。據《曲洧舊聞》卷9說:

“藝祖養兵止二十萬,京師十萬餘,諸道十萬餘。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

“內外相制”這一原則,直至神宗前被諸帝奉為傳統的國策。例如,仁宗時,駐守京都開封的禁兵為684指揮,其中駐京城476指揮,駐京城外各縣208指揮。駐守各地的就糧禁兵,北方各路為1043指揮,南方各路為195指揮。儘管就糧禁兵的指揮數比京都的禁兵多近一倍,但開封的兵力依然比任何路強得多,足以實行內外相制。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就三衙的兵力分佈來看,殿司的禁兵主要駐於開封及其附近,馬司、步司分佈較廣,但其主力龍衛神衛、虎翼等軍仍駐於開封及其附近,便於內外相制。京師駐兵和各地出戍之兵,京城內外、府畿內外,“凡天下之兵,皆內外相制也”。無怪乎神宗曾讚歎說:“外內相制,無偏重之患,承平百餘年,蓋因於此。”

二、“將不專兵”的更戍制度

宋太祖並不只滿足於禁兵駐紮的“內外相制”,又創設了“更戍法”,以加強對禁兵的控制。為矯治五代“兵驕而將專,務自封殖,橫猾難制”之弊,防止將帥擁兵自重、叛亂割據,創立了“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各地,率一、二年而更”,目的是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將禁兵牢牢地控制在自已手中。正如富弼所說:

“盡削方鎮兵權,只用文吏守土,及將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所以壞其兇謀也”。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所謂“更戍法”,即禁兵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兩軍外,自“侍衛司、龍衛、神衛以下,平時輪流出戍,定期回駐京師。禁兵更戍,往往打亂廂與軍的編制,另外委派帥臣統領,以指揮為基本單位,輪流以駐泊、屯駐等名義出戍各地,每隔一、二年便要換防,互相更代。各指揮的出戍、換防,由樞密院調遣;駐紮外地,既要受帥臣的管轄,又要受三衙節制。

禁兵更戍,打亂了原有的編制,臨時委派統兵官和拼湊成軍,各指揮與部署、鈐轄等統兵官之間,號令不通,“不相管轄”,一旦有事,不能組成臂指相應的戰鬥整體,往往招致軍事上的失敗。同時這種更戍制,使禁兵經常處於長途跋涉之中,道路艱難,苦不堪言,特別是北方禁兵移屯南方,常不服水土,造成

“一往三年,死亡殆半”;“軍還到營,未及三兩月;又復出軍,不惟道路勞苦,妻孥間闊,人情鬱結”。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不僅不能“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鬥,習山川”,消除禁兵顧戀家室的情思,反而給他們帶來痛苦和死亡,影響軍事訓練,削弱和損傷了軍隊的戰鬥力。更戍制度,持續了100餘年,直到神宗時才“慨然更制”,“無復出戍”。

三、“兵將相諳”的將兵法

將兵法是針對禁兵“更番迭戍”,造成將不專兵、兵不識將的情況提出來的。所謂“將兵法”,就是以不同番號的禁兵指揮,混合組成將的編制,將下設部,部下設隊,使兵有專主,將有專兵。早在仁宗時,陝西招討使范仲淹就開始改革兵將不相知的舊制,

“首先分部鄜延路以為六將,將各三千餘人。選路分都監及駐泊都監等六人,各監教一將兵馬。又選使臣、指揮使十二人,分隸六將,專掌教閱”。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使統兵官平時專其訓練,戰時統之出征,“兵將相諳”,軍隊“教閱”“精熟”。神宗繼位後實行新政,在全國推行“將兵法”。“將兵法”的實施,使軍事指揮系統擺脫了以文制武的舊制,武官有了對軍隊的統馭、訓練和指揮作戰的權力。將兵之制,對於提高禁兵素質、增強戰鬥力具有積極作用。哲宗時,將兵法曾一度廢除,後雖恢復,但也並未徹底貫徹。

四、結語:

北宋王朝的禁兵是屬於北宋的中央軍,禁兵的主要職責與任務是保衛王朝的首都、消除王朝內部的農民起義及守衛王朝的邊疆。所以在北宋時期禁軍作為中央軍,它們的待遇從軍官到士兵要比其它地方軍種優厚,統治者想以此來收買禁兵為王朝統治者效忠。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儘管如此,宋王朝的開創者,作為軍事政變起家的成功人士,仍然對他的直系軍隊禁兵不放心,為了防止軍隊士兵和將帥叛亂,還實行了所謂的“更戍法”,即採取邊防與京師的禁兵,要經常輪流換防,但將帥不變。美其名曰,為了讓士兵熟悉艱苦和複雜的軍事環境,但實際上是為了讓士兵沒有效忠的元帥,讓統帥沒有固定的軍士,以此來防止各地軍事割據勢力出現與兵將叛亂。

出於上述同樣目的,北宋王朝還實行“兵將相諳”的將兵法政策,也就是將各地(主要是邊防)駐兵與京師駐兵均勻分配,即各佔二分之一,這樣,除了保證可以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鎮壓各地人民起義與京師軍隊的反叛外,還可以達到抵禦外患的目的。當京師軍隊發生叛亂時,可以調及各地方兵力勤王,當地方勢力叛亂和潘鎮割據時,也可用京師之兵加以抵抗,最終達到鞏固趙宋王朝專制的中央集權制。

“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地方),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以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

北宋對中央軍的控制:“內外相制”、“將不專兵”、“兵將相諳”

北宋王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在採用這種中央軍與地方武裝勢力互相牽制,防止兵變,勢均力敵的方式來穩固北宋的封建統治。此外,在京師內外、皇城內外,府畿(京城周圍屬縣)之間,北宋統治者也採取“內外相制”的辦法,使其起到相互制約、相互牽制的作用。

《宋史》卷189《兵志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