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味中藥——人蔘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人參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人參

植被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人參

藥用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根和根莖。

相關名

山參、高麗參、園參、移山參、紅參、邊條參、糖參、白參、生曬參、白乾參、掐皮參、大力參、紅參、直別參、白參、生曬參、高麗參、大力參、人葠、棒棰、朝鮮參、朝鮮人參、黃參、吉林參、神草、金井玉闌。

產地

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主為栽培品。

採收加工

多於秋季採挖,洗淨;栽培的俗稱“園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的稱“林下山參”,習稱“籽海”。

園參除去支根,曬乾或烘乾,稱“生曬參”,如不除去支根曬乾或烘乾,剛稱“全鬚生曬參”;林下參多加工成全月鬚生曬參。

近來研究用真空冷凍乾燥法加工人參,可防止有效成分總皂苷的損失,提高產品質量,其產品稱“凍幹參”或“活性參”。

性狀鑑別

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並著生多數細長的鬚根,鬚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出。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圓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長1~6cm。表面灰黃色,具縱皺紋,上部或中下部有環紋。支根多為2~3條,鬚根少而細長,清晰不亂,有較明顯的疣狀突起。根莖細長,少數粗短,中上部具有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莖痕。不定根較細 ,多下垂。

飲片

呈圓形或類圓形薄片。外表皮灰黃色。切面淡黃白色或類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體輕,質脆。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而微苦,微溫而不甚燥熱,藥力強大,為補氣強身之要藥。既善大補元氣,治氣虛欲脫;又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證;還能補氣而生津、安神、益智,治津傷口渴、消渴、心神不安、驚悸健忘等。

功效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證

(1)氣虛欲脫證。

(2)脾氣虛弱的食慾不振、嘔吐洩瀉。

(3)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

(4)熱病津傷的口渴,消渴證。

(5)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

配伍

人參配附子

人參甘溫補氣,力宏固脫;附子辛熱回陽,補火救逆。兩藥相合,大補大溫,益氣回陽,治亡陽氣脫效佳。

人參配蛤蚧

人參甘溫善補肺氣,蛤蚧性平補肺益腎。兩藥相合,補肺益腎而定喘嗽,治肺腎兩虛,動輒氣喘甚效。

人參配麥冬、五味子

人參性溫補氣,麥冬寒涼滋陰,五味子酸收斂陰。三藥相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為治氣陰兩虛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藥理

本品有興奮與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學習記憶、抗休克、強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調節糖代謝、促進蛋白質合成、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腫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釋放增加等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大補元氣可用15~30g,文火另煎,與煎好的藥液合對,或頻頻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

野生人參功效最佳,多用於挽救虛脫;生曬人參性較平和,適用於氣陰不足者;紅參藥性偏溫,多用於氣陽兩虛者。

使用注意

為保證人參的補氣藥效,服用人參時不宜飲茶水和吃白蘿蔔。因屬補虛之品,邪實而正不虛者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惡萊菔子、皂莢,均忌同用。

【昨日每日一測答案】

答案:AC

解析:遠志對胃有刺激性,故消化道潰瘍病及胃炎患者慎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