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樊登读书会与罗辑思维哪个收获大,为什么?

森墨妈妈养娃记


我认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视频类的学习平台--李强365APP。千位名师的课程,院士专家,大咖名师,一天一块钱。樊登读书会,得到APP,喜马拉雅APP,卓训APP,包括微信里面的涛鸣九点三,荔枝微课,我都在上面学习过,他们各有各的长处,互联网的时代让知识更快的传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自己知道的那一点,沧海一粟。


成林1313


樊登读书和罗辑思维我都接触过,我来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先说罗辑思维


我接触罗辑思维比较早,罗胖最初每天在微信里发60秒语音的时候,我就开始“追”了。


每天早饭时雷打不动听语音,然后他开始卖东西,酒呀月饼呀都卖过。我买过一套书,现在想来他使用的完全是饥饿营销,不知道一套书里有几本,具体都是什么?就冲着对他的信任,认为他读书多有鉴别能力。


还记得收到书的时候特别兴奋,认为自己离偶像更近了一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的行为简直不可想象。


后来开始追他讲书的视频,每集都看,有的还反复看。从他那里我第1次知道,把读过的书分享给别人也能挣钱。他说给他录视频的稿子,稿费最多可以达到6万。这就是最初的听书稿。


如果当时有人跟我说,我以后也能写听书稿,我肯定认为他在胡说八道。


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他公众号上的文章让人充满焦虑,而且很空洞,看完除了焦虑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他的商业运作越来越成功,和脱不花合作,取消了早上的60秒语音,创办了得到。我也就彻底不再关注他了。


但不可否认,他提出的知识付费的概念,让我后来也从中收获很多。当众多平台开始做听书项目的时候,我也开始写听书稿,不仅拿到了从来没想过的高稿费,而且在写听书稿的过程中,读书和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也是在写听书稿的过程中,我开始知道了樊登读书。


樊登读书


樊登读书我知道的很早,因为他的线下推广和营销做得很好,我无法对他视而不见。但我从来没有听过。因为我了解听书这种付费形式的大致运作方式。


如果想掌握一本书,听再多平台的讲述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收获。听别人解读一本书,听者的收获不及解读者的1/10。


但是现在我也开始听樊登讲书了。因为我在给樊登读书旗下另外一个平台“一书一课”供稿。我使用的应用是后者,但上面会同步樊登讲书的内容。


收获


如果说从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两个平台,哪个平台的收获大?这个问题的提出者是站在读者或听者的角度来看。现在罗辑思维的应用“得到”,我从来没有下载使用过,所以无法比较。


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我认为他们给我的影响都非常大。他们在不同时期,在我的生活中充当了不同但非常重要作用。我要感谢他们。


书影谐汇


很幸运,这两个软件我都有使用。


其实不是在樊登读书会和逻辑思维中做选择,而是在樊登读书和得到APP之间做选择。


说一说樊登读书会的使用体验。


我是去年购买的会员,一年365元,相当于一天一块钱。充了会员以后只要里面讲过的书,就都可以听。


涉及领域很广泛,创业、情感、育儿、职场、心理等等。值得强调的是,樊登读书会的每一本书都是樊登来讲的。樊登曾讲过他做读书会的初衷,因为他比较喜欢读书,所以很多人就会让他推荐,但是樊登推荐了,他们也不看。于是樊登就萌发了,做听书的想法,就有了今天的樊登读书会。


我觉得买了会员之后很值得,也很有收获。


为什么我比较喜欢樊登读书会?


尽管一个星期只读一本书,但是樊登对一本书的内容讲解的很细致,很深入,大部分和书中的内容都相符。有些听书搞只是给你摘出书中的几点概念,然后结合生活给你做讲解。有种降低听书人智商的感觉。樊登讲书的时候,遇到难讲的句子,他会直接读书中的几句话,甚至是一整段。


有时候灵感不是从书中的知识获得,而是在讲解的过程中,知识点和案例的完美结合。


曾经我给我的同事也介绍过,他听了一小会,不到十五分钟就决定要买会员。


樊登讲书给人的感觉是,细嚼慢咽,细水长流,能让你听进去,跟着他的思路走,同时不会产生乱七八糟的情绪,总之就是听的很舒服。


我比较喜欢他讲的育儿类书籍《爸爸军团》《养育男孩》《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语言》等等,收获不小。


以前我在带自己家三岁小孩的时候,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参照的范本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快速的获取育儿书籍。听了樊登的几本书之后,有了大体的方向。很受用。


除了樊登讲书,樊登读书会还有什么


持续听樊登读书的人就像买书又看书上瘾的人,听一本上瘾,听多了不烦,反而想听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我觉得可能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吧。


樊登读书有知识付费的项目,也在卖课,相对于得到来说课程很少,因为他们对课程的挑选很严谨,不是所有的自媒体都能开课。


为什么我也喜欢用得到


得到的内容比樊登的多,同样讲解一本书,出发点不一样,讲解的内容也完全不同。


在得到上我比较喜欢听一些职场和经济方面的课程,比如薛兆丰的课程,在得到上卖的特别好。据说自从薛兆丰的课程火了,他都不当大学老师了。这个消息不准确,但是说明了他的课真的很火。


得到的课程时长长短不一,只要你有想听的内容,几乎都能搜到。


因为得到是自媒体入住的,所以他只是提供了平台,有点百花齐放的感觉。


不喜婚的得到的理由


只要买课就要花钱,和樊登相比就不是一年365会员的问题了,而是听一个课,买一个课,挺费钱。


情感婧哥哥


不得不说,现在的知识付费,基本上都是骗钱套现的。

请看这两位创世人,樊登,罗振宇,不用开口,仅凭面相和气质,就已经是油腻中年男的典型代表了,哪里有读书人的气质?


我相信樊登和罗振宇知识量巨大,但他们属于知道分子,算不上知识分子,他们是知识界里的搬运工,而非思想火种的传播者。从人文积淀来说,梁文道的理想国、许知远的单读、矮大紧的晓说、窦文涛的圆桌派、还有一席,知乎和豆瓣(虽然圆桌派和知乎现在都下降了不少)都比这俩强得多,樊和罗读书和商业经营目的非常实际和功利——为了套现。所以他们推荐的书目和内容,也基本上是为了收你的智商税,为了麻醉你面对社会变化的焦虑和无奈,就像花钱买健身房的会员卡,你以为你办了卡就更好了——对不起并没有。

提升自己不要用办卡的心态,不要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心态,成长和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情。你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喜好和热爱,例如你是豆瓣文艺挂的,你永远都喜欢不起来樊登和罗振宇这挂的,找对自己的方向,再去找组织。


旅行和读书


我在“得到”app上面买过课。在得到购买的是古典的《超级个体》、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两门课已经是得到的经典课程了。

成为樊登读书会的会员也有4年了。

关于得的

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一定要听完买的所有的课程,得到免费分享的知识也特别好,一定要每个都去听。可是逐渐地,我就觉得,听完以后,我更焦虑了,总有知识学不完,感觉不学完,好想就比别人少了些什么。这样的感觉让我渐渐不想再去听这些课了,特别想收获什么、认知提升有多高的预期也渐渐淡了。

反而是现在回归了书籍,虽然从感觉上,自己每天知识水平的增量并没有原来那段时期增长的快,但反而觉得学得不是那么累了,每天关注自己的成长,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现在用的最多的还是微信读书阅读电子版的书籍,如果遇到特别好的书籍,会选择在多抓鱼平台上面购买二手的书籍。

最近,偶尔也会翻一下得到,真的被它所涵盖的领域吓到了,课程如此庞大。这让我在选择上又有些犯怵。

此外,很多课程的设置都蛮宏观的,视野和思维都比较高,个人觉得对于现在的我可能用不太上,我可能更希望去学习一些真正能改变我现实生活、工作的技能和方法,而不是一些方法论和认知层面的事情,因为我现在的一些问题,还不太需要那个层面的思维去解决,有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当然,有些不错的好课,如果以后有时间和精力,还是需要去听一下的,比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等。

至于其他的听书类的栏目,个人觉得樊登老师的解读更能让我听得下去,有趣、有干货、接地气。

关于樊登读书会

樊登读书会使用的频率比得到要高很多,因为比较喜欢樊登老师说书的感觉。自己原来写过拆书稿,也模仿过得到的一些拆书稿写过,感觉都是一些套路化,但总觉得不如樊登老师的讲书写的有趣、灵活,让人有愿意听下去的冲动。

此外,樊登读书会选择的书籍,更偏向于职场、管理、家庭方面,对我们实际的生活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有时候节目中的一个观点,就很值得人思考。

一般一个小时的解说,更容易把一件事情说透,如果读者意犹未尽,还可以找到原书去看,对之前听书的知识形成补充。

此外,每本书的设置都非常全面,有音频、有相关推荐、读后的测试、实体书的直接购买、比较详细的思维导图、演讲的逐字稿。

真的是特别的全面。

我一般会在樊登读书上面听书,复习的时候直接用思维导图,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记忆和学习做自己的思维导图。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就会在微信读书上面看原版书籍。

也就是说樊登读书,相当于我读书时的预习和领读,原书是正式的学习。

这样,在我读书的时候,效率更高。

总之,这两个平台各有优点,主要看你现阶段更希望获得什么类型的知识。

  • 如果想学习系统的,认知层面的,更宏观的,更学科化的知识,得到还是不错的平台,选择那些口碑好、专家的课程,不会有什么错。

  • 如果想学习平常职场、学习、生活中能应用到的,更喜欢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的同学,樊登读书会是很好的选择。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阿砖成长笔记


两个节目都听过,一开始的感觉是惊为天人,但发现其实实质的效果不大。


罗振宇作为知识付费的引领人,他的罗辑思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此前也有梁文道老师,单平芳老师等等的说书节目,但都没有像罗辑思维这么火爆。


而樊登读书会作为后起之秀,在他的领域内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成绩,但是如果要说,这两个收获哪个大,我觉得都不大。如果你只把它们当作一档读书节目,听过就忘的话。但是我认为,他们两个节目对于大众对于读书行为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帮助。

首先,读书节目的存在意义,是让链接起现代人和书籍之间的关系

有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年,我国成年人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仅为4.67本,有四成的成年人承认自己读书量少。

而像樊登读书会和罗辑思维这类读书节目的兴起,就促发了更多的认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好书,或许我应该找来看看的情绪,这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罗辑思维更注重的是历史文化类的书籍,而樊登读书会的书籍以社科类居多

两个节目的定位稍稍有点不同,在我听的过程中发现罗辑思维历史事件,文化内涵的书籍居多,可以让人丰富知识和修养;而樊登读书会是以实用性的书籍居多,比如职场晋升,商业定位,育儿管理等等,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听取一点碎片化的知识,填补时间空隙。


最后,用节目中的思路去阅读,主题阅读,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通常在一期节目里,他们都会在各自所讲的书籍上,引申出许多同类型,同种类的书籍,这种阅读方式也就是如今所倡导的主题阅读。也就是说,在读书的同时,可以像做节目一样,一起找来相关主题的不同书籍,查漏补缺,把知识尽可能地吃透,这样的阅读方法,也比较有利于自身的提高。

在我的听书过程中,这两档节目的出现是帮助了我重新拾起了读书的习惯,也希望能慢慢养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共勉~


苏潇凡


最早一直听逻辑思维,纯粹是消遣的时候让耳朵参与学习。但自从《罗辑思维》视频下线,转得到APP,就没在关注过。


若说罗辑思维让我学习到了什么,大多数忘记了,罗辑思维也在传递一些社会焦虑感,但我觉得这些焦虑感没什么不好,会让你在当下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他其中也有用一些现在名人案例和古代名人的案例来解读和对比一些当下社会的现象。


但有一点是,他似乎只在乎用自己的逻辑传达自己的思想,但具体如何实操的方法论,个人觉得很少,在当时我听完的感觉是蛮有道理的,但怎么做,不知道, 除非你悟性极高。



樊登读书会,我有办会员,樊登老师旨在让不读书的人,能每年读50本书。


其实这50本书,和我也最初想的不太一样,最初以为是解读一些名著,外国文学类的。


后来才发现,樊登老师解读的书,以方法论为主,涉及了多个频道,多是心灵,家庭,职场,经营,就我目前听的书,更多的是引导你在生活家庭工作各方面中,如何更好更高效,更乐观,更好的生活。


其实很多人会不屑于听这些,觉得有些比心灵鸡汤的层次高不了多少,不过个人觉得,方法论对成长还是有帮助的,因为确实生活中很多点,我们没法开解,但听这些书,就的得到一些如何更简单有效的方法。


虽然有很多人两者都批判过,觉得不是纯粹的做学问的人,都带着商人气息,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这个趋势可以利用,又能做的很好,何乐不为。


多看多听,总是有益处的,毕竟收费还算合理,如果实在没时间看书,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受益一些就是大的收获。


子鱼非鱼


说实话,这两个都不推荐。以下是理由。


之前一直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听书这种知识付费产品,适不适合用作当做学习的工具?

我一般给的回复都是:可以去学,但是只能将这些听书的内容作为谈资而已。

说实话,我在樊登读书会上已经听了三十多本书了,但是我一直没有购买他们的会员。原因特别简单:我不太能接受为浅尝辄止的内容付费,特别是樊登在讲书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个人见解,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在输出书中的内容,会误导别人。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樊登的嘴里就是一个霸道,强权主义的人,而在央视推出的《资本的故事》纪录片中,他却是一个救世主,几次挽救危机,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被讲书人的主观看法影响,偏听偏信。

很多朋友也跟我有同感,读书是自己的事儿,还是尽量不麻烦别人。


樊登读书会的口号是“读书点亮生活 ”,但是樊登是在讲书给我们听,不是我们读,也许我们打一开始就错了。


有些朋友就会纳闷:你觉得读书产品是浅尝辄止,你不还听了30多本书吗?

每本书讲45-60分钟的时间,只能了解一些皮毛,书中的大体脉络是有了,但是精髓还在另外几十万字里呢。于是我把樊登读书会面讲的很多好书都买到家里了,仔仔细细地再去精读,于是我有了时间去做笔记,去消化。

另外,再提一点,我早在一年多以前就不用得到了,那个我曾经每天都要去学习的APP,现在也被我抛弃了。现在回顾起来,感觉自己以前像一个傻子,蠢货一样地追逐快餐,得不偿失。


罗振宇早就不是那个知识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他早已变成了知识商人了。


白岩松曾在演讲中说道:“我很怕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有无数个朋友圈,没朋友,天天在聊天,没人谈心;知识获取无限,离智慧很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看似人人都在说个性,可是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都一样。”


得到能让我们获得的知识,但很难转化成智慧。

读书这事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些思考和感想还是自己领悟出来的好!
别人嚼过的甘蔗再好吃,那也是进了别人口的东西。

我叫盐汽水


我自己两个APP都有,一个是樊登读书会,一个是得到,前者体验过新人vip新人会员七天卡,后者是充值付费过得。

首先,他们两个的内容主体是不一样的,樊登读书会的主题是,带你一起读书,一周一本,一年52本,他们的理念是,你所需要的,书里都会给你,得到则是分为三块,一块是免费区,分别是罗振宇的逻辑思维,邵恒头条,以及一些试读试听活动;一块是每天听本书,类似樊登读书,内容通常控制在20分钟作用,可以单买也可以包月;最后一块是类似大学学科那种,有小课低于10讲,中课大概30讲左右,大课上百了。

其次,两个平台的差别。

樊登读书会,主要是樊登的个人品牌,以他拆书讲书为主,他语言非常生动,也很接地气接近生活,但是内容相对单一一点,而且视频版的不能调倍速很不爽,我个人认为更适合刚刚入门的知识小白。

得到,科目更多元化,有人文,有金融,还有政治,,不同的课程之间,按照数量不同,还可以有不同的数量的试听课程,,听书的话也相对比较干练一点,有思维导图,有主要内容,方便复习和整理。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合需要齐头并进快速增知的人。

总的来说,两个胖子都是我喜欢创始人,但是我在得到上花费的时间更多一点。


白水90944696


先讲讲经历:

一开始是罗辑思维忠实粉丝,每期必听。后来罗辑思维里有一期节目,樊登老师在里面代课讲《联盟》,通过这课,了解并成为樊登读书付费会员!然后持续了约一年半时间,两个都听,最后发现没有太多时间长期坚持听这么多知识,毕竟还要工作,要生活;所以后面慢慢过度到一周一次坚持听樊登读书会,得到基本一个月会打开一次。然后,必须肯定的是,无论是得到还是樊登读书会,都是值得尊敬的;两个都让我收获不少,也改变了我的工作生活状态和知识体系。最后对于我个人而言,慢慢偏向于樊登读书会是因为我比较喜欢集中一块时间来学习研究,樊登读书会也有很多关于工作,生活,亲子教育等经典和丰富的内容,个人觉得帮助非常大;也非常认同学习、读书真正的乐趣在于求知本身的乐趣;不太认同得到贩卖知识焦虑的方式,内心深处不太认同因为焦虑而学;我们学习、求知难道不应该是因为知识本身的乐趣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