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八區”從何而來?名字多起源於六朝

你知道嗎?南京曾經有個“遵義區”

-“江南八區”哪個最“老”,哪個最“年輕”?

1927年4月,隨著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南京市政府正式成立,劃定明外郭以內以及浦口歸市管轄。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區”這種行政區域的劃分。“區”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區的劃分經歷過怎樣的變遷?當時的區劃分和我們今天的“江南八區”又有著怎樣的淵源?

“江南八區”從何而來?名字多起源於六朝

曾計劃分“功能區”,因自治而改變方案

根據《南京市志》的記載,最早有“區”的概念出現是在建市之初,曾有劃分8個功能區的計劃,但未能施行,即因改劃自治區而擱置。

這個功能區其實就是1928年2月《首都大計劃》的規劃,當時規劃考慮了七項分區內容,即:舊城區、行政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學校區和園林區。不過,這一計劃三易其稿。最終,也未能實施。“1929年8月起,以‘推行自治’之需,改變劃區方案。”

編寫了《民國南京城市社會管理》一書的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雲駿告訴記者,民國時期的自治與今天我們所說的自治是有區別的,今天的自治主要指社會自治,而當時的自治是地方政府自治和社會自治的結合,相比來說,地方政府自治的色彩更濃,強調的是地方人士管理地方事務,在南京政府看來,在城鎮鄉村大規模地推行地方自治,有利於地方秩序的穩定和治安的管理,有利於地方經濟的振興和發展。

“在晚清時,南京就曾籌辦過自治事宜。當時的江寧縣城也成立過自治局。”王雲駿說。

“江南八區”從何而來?名字多起源於六朝

從21個區變成8個,跟警區劃分一致

既然要劃區自治,那麼區要怎麼劃呢?這件事頗費周折。

王雲駿告訴記者,1930年,市組織法頒佈後,南京開始了自治工作。最早,以戶口為單位,將全市劃為21個自治區,區設區公所。規定“鄰以五戶,閭以五鄰,坊以二十閭,區以十坊”,這樣以每5000戶居民編為一區。

1932年,石瑛接任市長後,認為人口聚集很難嚴格按5000戶劃分,並且要花大筆經費,於是在1933年將二十一區減劃為八區。

這八個區是怎麼劃的呢?“以城市各區域之功能、歷史狀況與自然界線,並使與警區範圍一致。”

1933年劃分出的8個區的範圍和各區區公所的位置是這樣的:第一區,中山路以東,中山門以西,九華山以南,中山東路以北。區公所設廊背後四號。第二區,中正路以東,沿城以西,中山東路以南,光華門、通濟門以北。區公所設八府塘六號。第三區,光華路、鍾阜路以東,東冶路以西,青溪以南,長樂路以北。區公所設白鷺洲公園。第四區,南鍾阜路以西,長樂路、秦淮河、水西門以南,雨花臺以北沿城向西。區公所設大百花巷十一號。第五區,中正路、中山路以西,草場門、漢西門、莫愁湖以東,秦淮河、昇州路以北,漢口路以南。區公所設倉巷十四號。第六區,定淮門沿城以東,雞鳴寺、玄武門沿城以西,和平門、鍾阜門、挹江門以南,漢口路以北。區公所設保泰街。第七區,下關揚子江心以東,護城河、回龍庵、水關橋以西,和記碼頭以南,三汊河以北。區公所設下關綏遠路靜海寺十一號。第八區,在江北浦口,揚子江心以西,九袱洲、鐵路河以東,海關分卡以南,永生洲以北。區公所設浦口東後河沿十四號。“自治區與警區的一致反映了當時社會管理對警政的依賴。”王雲駿表示。

“江南八區”從何而來?名字多起源於六朝

戶口調查、繪製區圖,區公所辦了很多事

“區公所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區政府,但它只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跟街道的性質更為相像。”王雲駿說道。

區公所的組織起初十分簡單,設區長一人,助理員一人,書記兩人,由市政府任命,並僱傭伕役兩人辦理區務,1933年10月,南京市各區公所每月僅有唯一的100元自治補助費。

為加強管理,1935年開始,南京全面推行保甲制度,“各地方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十甲為保,設保長。保甲擁有自己的管理區域,類似於今天的社區。”

不過,正是因為區公所當時受市政府指揮,加上下級自治組織如坊閭鄰已廢除,保甲也沒有完成,不少市民對區公所的存在茫然不知。大約三四年後,人們才感覺到區公所的作用。

區公所做了哪些工作呢?其中一件就是戶口調查。南京建都後的一次完整的戶口調查是在1928年,1930年區公所成立時,當時的人事檔案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於是各區開始辦理戶口抽查,隨時更正,後來的人口調查中,區公所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有,當時市裡繪製簡明區圖,編制各區坊內街道戶口清冊。因為在南京尚屬首次,工作非常粗糙,加上後來界線又發生變化,地圖出現了很多錯誤,於是市裡又繪製了“南京市自治區劃圖”等,各區公所負責校對更正。市裡要求自治事務所,會同各區區長,親臨現場查看,規定各區坊界,如原定區劃實行時發生困難的,各區區長現場申請核改。

“江南八區”從何而來?名字多起源於六朝

區劃尋源

 “江南八區”中六個區源於1933年的“八區”

此後,南京經歷過多次行政區劃的變革,那麼今天的“江南八區”與1933年的八區有怎樣的淵源呢?

比對後發現,第一區和今天的玄武區,第二區和今天的白下區……如此相像,這是怎麼回事?

地名專家徐興釗告訴記者,事實上,1933年的劃區奠定了南京各城區的基本格局,現在的江南八區中有六區都始建於1933年。今天的玄武區,源於1933年的第一區,白下區源於第二區,秦淮區源於第三、第四兩區,建鄴區源於第五區,鼓樓區源於第六區,下關區源於第七區。“經過幾十年的變遷,這些區域並非完全相同,但是從區劃範圍來看,現在區劃的主要部分都和當時相同,現在的轄區是以在當時的區劃為基礎擴大的。”

不過,文革期間,各區都改過名字,例如玄武區叫要武區,白下區叫朝陽區,秦淮區叫遵義區,鼓樓區叫延安區。

“江南八區”從何而來?名字多起源於六朝

江南八區的區名中

 “下關”最年輕

如果說,江南八區作為“區”還年輕的話,它們的區名,可都是“老江湖了”。記者採訪後發現,其中起源於六朝的名字最多。

“玄武”、“秦淮”得名都源於六朝,“建鄴”首次出現是晉太康二年。棲霞得名南朝。“雨花臺”歷史悠久,但得名較晚。三國時期,叫石子崗。直到唐朝,才更名為雨花臺。

白下區,得名於南京古稱“白下”。“白下在唐朝時是一個縣城的名字。”徐興釗說,唐滅隋後,於高祖武德元年設了金陵縣,築城於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武德九年,更金陵縣為白下縣。貞觀七年,移白下縣於青溪上的白下橋(今白下區大中橋)畔,因而南京也稱白下。

說起來,鼓樓算是“後起之秀”,得名源於明代所建的鼓樓。下關則更晚。明洪武元年在龍江置徵稅機構,稱龍江關(今鮮魚巷龍江橋附近),後明宣德四年,又在上新河設立上新河關,專征船舶稅。到了清代,因地處上下游的關係,人們俗稱地處上游的上新河關為上關,地處下游的龍江關為下關,下關由此而得名。如此說來,下關算得上最年輕的區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