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用戶111498634487


對於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理財和定存各有優劣,但相比較,定存在老百姓的心裡更有優勢。

【先說說理財產品,具體說說以下幾個方面】



1.理財不保本,理財有風險,入市要謹慎!2018年以來,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一去不返了,2019年銀行保本理財產品被取締。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的,收益率基本在4%一5%之間。取消保本理財,意味著有可能會賠本,這對很多不存銀行想理財的朋友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2.理財需要專業知識,很多理財產品有貓膩。不是專業人士很難去發現,普通老百姓想碰卻不敢去碰,心裡沒底,生怕上當受騙。

3.辦理理財手續比較複雜。有很多約定文件需要簽字,還要按手印、照相啊!約定文件如果仔細看要花很長時間,不看吧心裡有點慌,一般礙於面子來不及細看,手續辦了,而心裡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4.理財工作人員往往不專業,也缺乏責任心。只講優點不談缺點,讓人缺乏信任感。理財上當受騙的事件層出不窮,給人類似保險、傳銷的印象,為了做成單,很多不利於投資人的方面工作人員含糊其辭或乾脆不說,帶有忽悠成分,產生民眾信任危機。

5.老年人積蓄虧不起,養老金傷不起啊!真正有閒錢的很多是老年人,他們一輩子積蓄需要找個穩妥的地方安放,想踏踏實實安度晚年,理財產品不保本輸不起。銀行存款在中國人的心裡就像是進了保險櫃,不會賠本,還有利息,何樂而不為?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而年輕人要創業,需要用錢;中年人要穩固江山,需要錢週轉,都沒有太多的閒錢。

6.理財產品規定了約定時間,不能提前贖回。這是理財產品的特點,打碎很多想理財朋友心中的念頭,望而卻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難免有個急需用錢的時候,一旦要錢急用,求爺爺告奶奶也難籌錢,何苦自己把自己套牢呢?

【再說說銀行存款,談談存款的方方面面】



1.中國人歷來存款意識很強。中國人勤儉節約,攢錢買房養老,還有存錢留給下一代,這點不像歐美髮達國家。攢錢存銀行的意識紮根在老百姓心裡,耳濡目染,一代影響一代。

2.存錢到銀行,安全可靠,不用保管費,還有2%一3%的利息收益。很多國家銀行存款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中國人存款不用繳保管費,還有利息算是穩穩的幸福。炒股風險大,七虧二盈一平。昨天和一個同學喝酒閒聊,他投了十萬元資金入股市,結果炒得只剩二萬元,從此退出服市。砸了幾百萬與人合夥生產別墅門,做得風生水起,事業蒸蒸日上。現在股市大舉引進長期資金入市,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理財產品有很大一部分買賣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賠本的風險加大。

3.現在的政策銀行在指導利率下可以自主上浮,特別是小銀行上浮比例更大。只要在一家銀行存款不超過50萬都是保本的,這樣錢多可以分存不同的銀行都是有保障的。根據《存款保險制度》的相關規定,可以說既使是小銀行破產了,也不存在兌付風險,所以存款存小銀行實際上可以獲得更高上浮利率,更靈活,很多還有贈品小禮物。



4.大額存單利率比較高。3—5年大額存單年化利率是4%左右,已經達到或接近理財產品收益,而且基本是無風險年化收益率,有很明顯的優勢。大額存單大多數銀行存款二十萬起步,當然,同一家銀行存款最好不要超過50萬保障範圍。

2018年各大銀行大額存單利率表

5.銀行存款更靈活,基本沒有存款金額限制,存款時間也具有靈活性,基本上可以隨存隨取。理財產品對購買資金金額有門檻,提出了要求,一般是最少一萬元起步,而銀行存款基本沒限制。理財產品一般不能提前贖回的,這對急需用錢的客戶而言是死穴,而銀行存款既使是定期,也可以提前支取,只是按活期利率計息。

綜上所述,對老百姓而言定存比理財更有吸引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不願意買4%一5%的理財產品,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一3%的真正原因。


牛哥養牛


為什麼寧願放棄4-5%的理財產品?而去做2-3%的定期?

就象我父母一樣,他的錢基本都是做的3-5年的定期,從來就不去做理財,我也和他們探討過,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安全性不足。理財產品有風險,造成本金損失的情況確實存在,不如存款踏實。



第二,銷售管理不嚴。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獲取高額的提成,在銷售過程中,隱瞞了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



第三,銷售信用危機。特別是銀行櫃檯及工作人員利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違規大肆推銷理財產品,給客戶造成損失時卻走為上計,銀行也通常採取與我無關的態度,受害人投訴無門,最後訴助於媒體曝光,造成極為不良的輿論影響。



第四,形象不良。正是對風險的估計不足,加上營銷過程中的不專業,在老百姓眼中,理財產品=坑蒙拐騙,不良形象深入民心。



第五,市場品牌沒有樹立。市場上並沒有哪一個理財產品在老百姓眼中樹立口碑,亂象叢生。



第六,老百姓理財產品知識比較薄弱。沒有辦法分清辨別理財的風險與收益,理財的教育普及仍需要加強。


財來道


我是金融領域工作者,來回答就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願意做低收益的定存,也不願意做相對高收益的理財;

首先你說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那麼就表示以前不做定存的人轉化成了定存的客戶,那麼這個轉化是為什麼呢,我們先從定存與理財的區別來看。

1、收益率不同

定存的收益率一般只有年化2-3%,定存的期限越長,年華也越高,最高能超過4%;

理財的收益率一般會超過4%,更高的可以達到7%左右;

2、風險高低不同

定存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只要國家還在,定存就不會有風險;

理財要面對一定的風險,有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本金,收益率越高,風險越高;

3、流動性

定存雖然是定期存款,也約定了存款期限,但是定存仍然能夠隨時支取,只不過沒有到約定期限時利息會按照活期計算,所以定期流動性很高

而理財一般是約定了一個期限的,不到期限是拿不出來的,也有一些理財產品不到期限的話可以進行轉讓套現,但是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存款是比較低的;

4、便捷性

定期存款很方便,任何人都可以辦理,手續簡單,手機櫃臺上都可以操作;

理財產品就相對複雜了,有繁瑣的合同需要閱讀,簽訂各種文件,便捷行不如定期存款;

5、投資門檻

定存是完全沒有門檻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金額都可以;

理財則在門檻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最少幾十萬上百萬等。

知道了定存和理財的區別,那就不難分析出為什麼以前會買理財的人現在去做定存了。

1、定存利率相對調高了,由於五年期的定存利率一般會在4%以上,這和一些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已經拉不開差距了,所以基於風險考慮,會選擇定存;

2、理財產品風險增高,近幾年,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房地產的不景氣(以前理財產品主要投向了房地產領域),不時的就有理財產品兌付的問題,這也導致這部分人對理財產品失去信心,轉向了定存;

3、理財銷售員職業操守不夠,近些年爆出不少理財產品銷售為了業績,會故意隱瞞理財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這也造成了人們開始排斥理財產品,轉向了定存。

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補充。


經濟觀察哨


觀點:理財已經不再承諾保本,投資者擔心理財的風險性。而銀行定期存在,可以說是安全級別最高的理財,就算是銀行出現破產、倒閉,低於50萬資金的額度也能獲得全額補償。還有,就是對理財基本知識的缺乏。

投資者對理財產品認知度不高:

通常銀行將理財分為了5個等級,標識分別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對應著不同程度的風險。低風險與中低風險,相對風險係數低,對本金沒有損失。因為低分險、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為保險理財、銀行儲蓄、大額存單、貨幣基金等,對本金多是沒有風險的貨幣類投資產品。

中等風險、中高風險或者高風險理財產品對本金存在風險,這類理財產品並不適合保守型、穩健型投資者。

通常低風險、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因為市場對資金流動性不同,理財年化收益率也有不同。現階段理財年化收益率在2.5%-5.5%之間。年化收益率要比同期銀行定期存款高。當然,理財產品有缺陷,就是不能隨意“違約”,除了貨幣基金以及靈活外理財以外,定期理財違約並不允許,或者是需要有很大的折價。

對定期存款的瞭解深刻

我國銀行業以及做普惠金融以來,銀行定期存款關注程度是最高的,安全係數高、回報率適中,並且能違約劃檔計息,在多重優勢下,保守型、穩健型的投資者首選理財產品就是定期存款。在進入銀行之後,銀行大堂經理通過了解客戶需求,往往最合適的也就是銀行定期存款。為什麼?

一般客戶的需求:1、通過銀行理財產品獲得剩餘價值的額外收益;2、擁有一定量的資金;3、未來可能存在潛在急需用錢的時候。銀行對應固定期限的理財,並不滿足需求,如果有貨幣基金式理財方式,那麼貨幣基金當屬最合適,可是銀行定期存款給予銀行的回報要高於貨幣基金。這時,不管是客戶需求,還是銀行需求,定期存款就成為了“最符合要求”的產品。

綜上所述:

一般投資者對理財產品認知程度不高,對於家庭資金的管理並不固定,在這種情況下,定期存款就成為了最適合理財的產品。


厚金說


講身邊的例子:

1.一種人是老老實實工作或做小生意,勤儉節約,一分一分攢起來的財富,絕不容許手裡的資產有任何的偏差,保本是最基本的要求。回老家,小城鎮的居民提起錢一般都會說存了多少死期。

其次,銀行的4-5%理財產品一般是要5萬起步,普通百姓可能手裡有1萬就去存起來了,一般不會等攢夠5萬,還有基數很大的底層百姓,很久都攢不夠5萬呢。

再者,這類銀行理財期限多是1個月,3個月,半年期,最多1年期,普通人可沒有時間和精力,也沒有管理能力安排好這些理財。

2.做中小型企業的,如果企業有閒置資金,倒是有專業財務人員可幫助打理理財,但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多,企業的資金安排都很滿,優秀的財務資金安排也不允許出現大量的閒置資金。如果股東有閒置資金,這些年,都是去買房子或者投資其他產業了吧。

3.收入不錯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這些人手裡的資金情況和教育水平都不錯,對理財產品的理解接受能力和把控能力比較強,應該也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目標群體。這也是之前在銀行實習業務時見到比較多的。

4.激進的投資人,有點錢都去做股票期貨以及放投資擔保公司了,分散風險的話也會考慮定期來最大化分散風險,也不會分散投資精力。


迷非謎


那我也想反問幾個問題:

做生意更賺錢,為啥有人喜歡拿死工資上班?明明外面的職場也精彩,為何有人就是喜歡窩在事業單位?

明明貨幣基金閉著眼睛也跑贏活期,為啥要等馬雲推了餘額寶大家才去買它?之前大家都幹嘛了?

敢於買收益4%-5%理財的人,那麼敢不敢買7%-8%的理財?知道他們的區別嗎?


每個人的投資偏好,依據年齡、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和個性,千差萬別。以為站在投資鄙視鏈的頂端,但很可能其實山外有山。習慣買銀行理財的人,不理解存銀行定期的人。而習慣買基金的人,應該也不理解買理財的那批人,年化4%-5%的吸引力在哪裡?習慣股海浮沉的人,也不理解買基金的人有啥意思。


投資偏好不同、個性差異

前幾日,去銀行辦事,和理財經理閒聊,竟發現5年期國債又秒殺了——對於我來說,一個鎖定5年,利率只有4.27%的產品,似乎吸引力不大,但這並不妨礙一批比我“膽子小”,講究萬無一失、本金安全的投資者爭相購買——在國債的粉絲看來,如今央行降息降準,未來銀行理財利率將持續走低(去年銀行理財還有5%,如今難覓),銀行存款的安全度或許依然無法和國家背書的國債媲美,所以入手國債,鎖定5年的收益,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而對於股民和基民來說,央行降息降準恐怕成了佈局投資股市的好時候,他們考慮的是該不該加倉,而不是趕緊買國債鎖收益。


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差異

經歷不夠、見識不夠,也可能是一部分人停留在存2%、3%銀行定期的原因。關於投資,不得不說,富人的孩子早當家。比如特朗普的大女兒,9歲據說就開了股票賬戶玩。比如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上,股東家的孩子們就能和巴菲特討論如何進行價值投資。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9歲,還是學習儲蓄的時間。


去銀行買理財的朋友都知道,是要做風險評估測試的,銀行理財分5個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一直到高風險。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對應的投資領域不同,能獲取的收益也不同。風險評估,目的就是為了把一批只有資金,但缺乏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進行勸退。


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理財,一般投資方向是銀行間債市、高信用企業債、同業存款等較為安全的領域。而中高風險,高風險理財,可能掛鉤金融衍生品,或掛鉤股指,收益更高。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投資領域缺少基本的常識和認知,哪怕是產品放在眼前,他也無從判斷是否可買。


醒韭客


你好,我是簡七。

從收益率上看,定期存款是明顯低於理財產品的,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定存呢?主要還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1.很多人不懂理財,怕自己被騙,所以不敢買理財產品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我們除了努力工作,提高工資收入外,還得靠投資理財來積累財富。可現實是,多數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毫不猶豫地踏入誤區,卻渾然不知。

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盲目追求高收益。

比方說,聽到某個朋友或同事推薦一個理財產品,年收益率10%,感覺有點心動,就把錢投進去了,完全忽視了收益背後的風險,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產品是什麼,它為什麼能替你賺錢,迷迷糊糊就把錢虧了。有了這一次教訓,就再也不敢去嘗試了。

近幾年,各類理財騙局也層出不窮。因為怕自己被騙、被坑,不想承受一丁點的風險,所以只好選擇自己覺得穩妥的理財方式——把錢存銀行,做定存。

說句實在的,只要你稍微懂點理財,就會知道,市場上也有很多風險低、收益也還不錯,甚至遠超於銀行定存的理財產品。

2.沿襲父母的習慣,認為把錢存銀行感覺更安全、可靠

父母那一代,和我們的生活背景差異很大。

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接觸過很多金融、理財的概念,所以很多人都是極端排斥理財,覺得只要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是最安全的了。什麼理財產品,抵禦通脹,都不相信。

而學校裡也沒有理財這堂課,多數人缺乏財商教育,即便有所瞭解,懂得也不多。

把錢存銀行,保本保息,即便是銀行破產倒閉,本金和利息也能100%得到賠償的。

3.對中老年人來說,在銀行定存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不管是從各項數據還是身邊人的選擇來看,定存是一箇中老年人比較青睞的理財方式!因為這種定存都是直接去銀行,點對點服務的,他們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而對於網絡上的理財平臺,甚至一些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他們不太會操作,不熟悉,自然也就寧願放棄,選擇更安全的方式了!

而對於我們中青年人群來說,大家接觸的互聯網金融比較佔多,更偏向於這些4%-5%理財。

提醒: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不同,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

去銀行存過錢的人知道,每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不一樣的,其中村鎮銀行的利率最高。

例如,定期存款,一年期2.25%,二年3.15%,三年4.125%,五年4.2625%。甚至有村鎮銀行一年期定存就給4.1%的利息。

而相對國有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1.75%,兩者相差2.35%。100萬存一年,利息相差23500。

所以,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選利息最高的!


如果你認同我的回答,請你幫我點個贊,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

關注我的頭條號後回覆“禮包”有驚喜哦!


簡七讀財


因為銀行理財不保本,現在還是選擇保本的存款的人正在不斷的增加。

當然,收益率不是2-3%,能夠到達3.8%-4.1%左右,還是挺不錯的。

(1)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就是高起點版的定期存款,一般是20萬起,還有30萬以及100萬的檔。

能夠選擇按月領取或者到期領取,3年或者5年的收益率最高能夠達到4.18%,還是比較好的。

跟國債一樣,有不錯的收益率之餘,還具備不錯的流動性,允許提前支取。

未到期提前支取,按照靠檔計息,即,將存期拆解為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和零散天的組合,先靠檔長的存期,再靠檔短的存期。

(舉例:客戶購買了一個2年期的大額存單,在16個月的時辦理提前支取。提前支取部分的利息等於,提前支取金額按1年存期、開戶日1年期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個月存期、開戶日3個月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0天、支取日活期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

(2)結構性存款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是指由銀行通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存款人(投資者)通過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使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有望獲得較高收益。


立馬財經


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理財有理財的好處,定存有定存的優勢。

至於為什麼有很多人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而寧願選擇2%~3%的銀行定存,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定存安全性比理財產品更高。

存款是目前投資市場當中最安全的一種投資方式之一,普通的定期存款保本保息,到期之後可以連本帶息正常拿回來,而且能夠獲得多少利息在存進去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而且50萬之內的定期存款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不管銀行出現什麼情況,這50萬之內的本息都可以無條件拿回來,沒有任何風險。

相對來說目前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雖然4%~5%的理財產品風險相對比較低,但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不能保本保息的,如果銀行出現了一些特殊的意外情況,有可能這些理財產品會出現虧損的情況。

正因為存款比理財產品更安全,所以目前深受一些中老年人朋友的喜歡,特別對於老年人朋友來說,他們所存的錢基本上都是用於養老的錢,容不得有半點損失,所以很多人即便銀行存款利息低點,也更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裡面。

第二、有部分人深受理財產品騙局的影響。

雖然從整體來說,銀行理財產品是比較正規的,也比較安全,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各種理財產品的不斷推出,有些不懷好意的銀行工作人員就利用在銀行工作的便利,然後忽悠一些客戶去購買一些非法的理財產品或者飛單,結果導致很多客戶理財到期之後不能正常贖回資金。

類似的事情雖然不是經常發生,但每一次發生都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反響。特別對一些中老年朋友來說,一旦聽到這種理財負面消息之後,他們的擔心就會增加,這對他們理財的選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出於安全的考慮,很多人可能不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第三、定存的收益未必比理財產品低。

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認為理財產品一定比銀行存款收益高,這個放在前兩年倒是行得通,但是最近兩年隨著各大銀行存款競爭的不斷加劇,目前各大銀行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會上浮更高的利率。比如目前有一些銀行三年期的普通定存都可以給到3.85%左右的利率,有些小銀行甚至可以給到4.5%以上的利率。特別是對大額存款來說,銀行能夠給到的利率都相對比較高,比如目前大部分銀行三年期的大額存單都能夠給到4.18%的利率,甚至4.2625%的利率。此外現在有一些民營銀行推出的智能存款利率是是相對比較高的,有些銀行5年期的利率就能給到5.5%以上,這個相對來說會比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收益更高。

特別是從去年開始,隨著監管政策的加強,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之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跟著下降,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只有4.5%左右,這個明顯要比一些小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更低。所以現在大家去銀行存款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利率也比以前高了一些,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能夠獲得跟理財產品差不多的收益,你說大家會怎麼選擇呢?

第四、理財觀念的影響。

現在去銀行存款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在這些中老年人的觀念當中,銀行才是投資的正規渠道,存款才是最正規的投資產品,所以很多老年人就認定存款而不認可理財產品。

相對來說,目前大部分年輕人更傾向於購買理財產品,因為這些年輕人更開放,接觸的信息也更多,再加上這些年輕人熟悉互聯網,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理財產品,可見觀念對於大家的投資選擇影響還是挺大的。


貸款教授


原來在銀行買理財都是剛性兌付,有銀行職員推薦,幫你操作,低櫃就可以購買。現在呢,國家政策已下發,不再剛性兌付了,而且去銀行買理財自己可以機器上操作,或者手機銀行或者網上銀行操作了,櫃檯上購買的時候很少很少,而且購買的時候自己選擇自己操作,一諮詢理財,銀行職員也說不再剛性兌付了,這讓好多人都嚇得不敢去購買了。再者如果自己買不了櫃檯購買還要錄音錄像,這又嚇壞了一大批投資者,不敢再嘗試買理財了。即使理財的利率在4%-5%,誘惑力下去了,風險承受能力低,都害怕承擔資金的損失。還有一點的話就是理財往往變現能力差,好多到期給付,當中不能支取,萬一有個事情全耽誤了。

所以現在好多人寧願存定存也不願意買理財,定存有幾個好處:1、保本保息。固定收益,本金不會受損失,而且收益也是固定的。2、流動性強,定存可以隨時取現,當中有急事用錢提前支取活期利息,到期定期利息。3、起存金額,定存50元以上都可以辦理,起存金額很低,理財現在得1萬元以上才可以辦理,要求金額高,門檻有限制。又讓一部分人止步了。4、大額存款,現在每個銀行的大額存款利率也在4.125%左右,一般20萬以上的人都能存,那大金額的人肯定就選擇定存了,畢竟還是安全可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