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昨天鄰居家寶媽跟我抱怨:霜降已過,最近天氣明顯轉涼,擔心寶寶受凍,特意給多添了衣服,就連睡覺時也格外注意保暖,沒想到孩子還是感冒流鼻涕了,一量體溫居然還發上了高燒。

她覺得自己做的這些措施已經夠到位了,怎麼還是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實際上,正是她給娃多穿衣服的這個舉動,反倒惹“病”上身了。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天氣轉涼,給娃穿衣要記得“三捂兩不捂”

入秋後,天氣的確越來越涼,防寒保溫也是正確的想法。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捂的程度過了,反而是對寶寶免疫力的一種傷害。

天氣轉涼之際,如何給寶寶添衣,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並不是一味讓寶寶多穿就可以的,要讓寶寶覺得溫暖,但還不能過熱。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因而,寶媽們都要記得“三捂兩不捂”的口訣,對應著常說的三暖兩涼,即背暖腳暖腹暖、頭涼心胸涼。

畢竟寶寶大多怕熱不怕冷,情緒暴躁易怒、食慾不振、上火等都是由於過熱導致的。

皮膚作為人體最為主要的呼吸系統,正常情況下收斂作用應當大於開洩作用,如果過熱,就會導致開洩大於收斂,喪失體內陽氣。

對此,媽媽早了解,寶寶也就能少生病、少受罪。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三捂兩不捂的具體內容

一.三捂

1)背暖

背部尤其是體內陽氣的聚集之處,肯定不能受到風襲,必須嚴加保暖才能防止感冒入侵。

2)腳暖

腳部的神經比較豐富,對外界溫度的感受也比較靈敏。

只有護好孩子的手腳,才能讓他對外界氣溫的變化擁有較好的適應過程,所謂寒從腳起,正是這個道理了。

3)腹暖

之所以要保證腹暖,是為了保暖脾胃,冷空氣進入孩子的脾胃,會導致腹瀉。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氣溫不那麼低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穿件馬甲,保護小肚子。

另外,提一嘴,哪怕是炎熱的夏季,也不要讓寶寶的腹部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至少也要穿個小肚兜。

二.兩不捂

1)頭涼

很多家長不論外出還是在家,都會給寶寶戴一頂帽子。

實際上,家長也會發現寶寶總是不配合,想要把頭上的帽子摘掉,亦或外出時回家,已經滿頭大汗。這些信號都是告訴父母,孩子的頭部太熱了。

生理學角度上,孩子身體中有1/3的熱量,都是從頭部散發出去的。

保暖的想法沒錯,但如果時時刻刻都用帽子捂著,就不好了。

2)嘴巴和鼻子不捂

到冬季,很多家長還會給孩子戴上口罩和圍巾,包裹得嚴嚴實實。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但所謂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把孩子保護得太過周密,反倒使其抗寒能力和免疫能力降低,今後一旦受涼就很容易感冒,連肺部換氣也會受到影響。

實際上,到了天氣漸涼的秋季,父母更應該注意的是,幫孩子收固肺氣。這也是為了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降低孩子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幾率。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收固肺氣的具體做法

1)早睡早起

秋冬之季,白晝變短黑夜變長,孩子也應當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調整作息規律,做到早睡早起。

2)多吃白色食物

在中醫中,肺部對應白色,因而要想收固肺氣,就要多吃白色食物。比如銀耳、梨、百合等,家長可以做成熱粥或羹湯給孩子食用。

霜降已過,給娃穿衣記得“三捂兩不捂”,媽媽早了解,寶寶少生病

​3)靈活增減衣物

秋冬季節的氣溫同樣變幻莫測,家長要多下功夫,根據每日的溫度靈活增減衣物。

衣物穿得太多,就會導致汗液排出過多,陽氣外洩;衣服穿得太少,又會讓孩子受凍。

而判定孩子是否冷熱的標準是,用手摸孩子的後頸,如果溫度正好,不出汗不冰涼,就說明此時孩子的體感溫度是比較舒適的。

育兒無小事,處處是學問,尤其家有小兒。一定要在穿衣飲食上多上心。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