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mtolao


1796年2月9日,大清嘉庆元年正月初一,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紫禁城的钟声缓缓响起,朝廷恩赏天下臣民,帝国子民欢呼雀跃,乾隆颁布了他在位60年之后的禅位诏书,并明确宣布:“泛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

这是大清唯一的一次禅位仪式,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次禅让,而有意思的是,这一年,在地球的另一端,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首位总统华盛顿同志在任期满2届后,不顾美国人民的挽留,亦然卸任放权,从纷扰的政治舞台上从容不迫地走下来,回归平民。

华盛顿在离开总统的宝座时,曾这样忠告美国人民:“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他还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家,思考的习惯会使那些受命管理国家的人谨慎从事,不超越宪法规定的他们各自的权限,避免一个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去侵犯另一个部门的权力。侵犯职权的风气易使各部门的权力集中为一,这样,不管建成何种形式的政府,都会产生一种地道的专制。”

在远大太平洋对岸的这个专制帝国里,心里苦涩的乾隆老爷子,他离开皇帝的宝座,主要还是源自一个六十年前的誓言。

乾隆元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乾隆焚香祷告,他说:“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也就是说,希望能长寿,即使长寿也不敢打破爷爷康熙统治六十一年的记录,就干60年,到时候不死也退位。

所以说,flag不能乱立啊,这不,一不小心就活过了六十年。按道理来说,这种事情,也不会那个不开眼地跳出来跟皇帝较真,但架不住乾隆这个人好面子啊,所以,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还是老老实实按照誓言来,退位禅让了。

按理讲,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连庶民老百姓都知道。可早在一年前册立他为皇太子,老父皇乾隆在传位谕令中含糊其辞地表示:“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既然已经退休了,是太上皇了,可乾隆仍以“朕”自称,颁旨仍称“敕旨”,乾隆没有移居到归政之后专门养老的寿宁宫,而是仍然稳居皇帝寝宫养心殿,嘉庆只能称“嗣皇帝”,乖乖仔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待着。

乾隆虽然已经归政,却并不打算真的放手不管归隐林泉,这年初五举行的千叟宴上,他吟诗道:“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在外人眼中他也许有些贪恋权力之嫌,但在他自己看来却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

放着好好的清闲日子不过,还来继续帮我们里外忙活,朕也不容易呀!

事实上,乾隆人生最后的三年,嘉庆开篇的前三年,嘉庆这个“嗣皇帝”只是乾隆的一块实现当年誓言的遮羞布,一个提线木偶。但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老爷子在嘉庆元旦这一天退位,而这一天,在川陕的深山老林里,骤然爆发了一场席卷川陕的大动乱,乾隆一生骄傲的“盛世”,转眼间就被击得粉碎,这一次白莲教乱,连续九年,规模达到百万之中,大清十余省军队完全被打烂。


坍塌的历史观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经84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地决定册封已经35岁的儿子永琰为皇太子。

为什么说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来潮呢?

他是一个贪恋权力的皇帝,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快感,虽然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但是只要不是被迫的话,他绝不可能主动将皇权让给别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在无聊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爷爷才当了61年的皇帝,我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了,再当下去的话岂不是要和爷爷平起平坐,或者盖过爷爷了?这不行,我不能对不起爷爷,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决定立永琰为储君,然后迅速禅位给永琰,原因便仅仅是因为不想自己当皇帝的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虽然禅位给了永琰,自己也当起了太上皇,可是,他会甘心退居二线,老老实实地将皇权交割给永琰吗?

显然不会。

他在勤政殿召见了皇室宗亲和朝中的王公重臣,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诏书:“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当时的嘉亲王永琰虽然早便从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经拟诏册立自己为储君的事,但是,此时在所有人的面前,听到乾隆皇帝亲口说出此事,他心中还是激动万分,终于等到你了,我梦寐以求的皇位。

虽然心中颇为激动,可脸上还是得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所以永琰诚惶诚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哟,儿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呐,更何况,朝廷一日也离不开您呀,所以,儿子恳请您等过了100岁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岁,如果要等到100岁再归政的话,岂不是说自己还能掌权16年?这个儿子,太懂事了!

只不过,诏书毕竟已经宣布了,纵然皇太子永琰带头请求乾隆皇帝等过了100岁再归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脸不是?所以,皇位还是禅给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没有顺势答应他的请求,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没有意外的话,皇位已经安安稳稳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还没开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泼到了他的头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布册立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禅位。

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发布了一个命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嘿嘿,儿子呀,你不是说要让我过了100岁再归政吗?好啊,朕满足你!以后但凡有官员上奏什么事,统统送过来给朕,唔,朕现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称朕为太上皇吧!

嘉庆皇帝瞬间傻眼了,什么,还能这么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顺便玩玩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想到最后却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一来,嘉庆皇帝便等于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因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朕只让位,但不让权!

嘉庆皇帝对此只能在心中无奈地感叹,行吧,您怎么高兴怎么玩吧!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但实际上他一直紧紧地抓着皇权不放,嘉庆皇帝只是一个空壳。

嘉庆皇帝这个皇帝当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气也得偷偷摸摸的,没办法呀,权力几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气了,万一乾隆废了他怎么办?

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有这个能力。

所以呀,嘉庆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着,反正已经等了几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几年,这也算是嘉庆皇帝的一个小优点或者小聪明吧。

从嘉庆元年正月到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终于撑不下去了,在养心殿咽了最后一口气。

嘉庆心中憋着的这口气总算是吐了出来,三年了,当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搁谁谁能开心?

乾隆没有禅位还好,禅了位却还抓着权不放,说嘉庆心里没有怨气的话,谁会信?

为了泄一泄心中的怨气,乾隆皇帝驾崩之后过了半个月,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宠臣和珅开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权,也趁机发了一笔横财。

嘉庆皇帝心里美滋滋呀,自己总算不是一个只有空壳的“傀儡皇帝”了。


吾与吾国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二十五岁时从父亲雍正手里接过皇位,当了整整六十年皇帝,尔后让位于儿子嘉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虚岁八十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几个皇帝之一。

乾隆之所以在当了六十年皇帝后不再干下去,而是选择让位给儿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据说和他的爷爷康熙有关。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六十二年皇帝,享年七十岁。乾隆对他的这个爷爷非常敬仰(其中有一个原因,传说当年康熙之所以选择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乃是因其特别喜欢乾隆,是为了能让乾隆当皇帝,是故才定了雍正),他处处以爷爷为表率。为了表示对爷爷的敬畏和尊崇,因而在当皇帝的时间上,绝不超过爷爷。(幸好他没决定在寿命上也绝不超过爷爷)。

当然,乾隆虽然让出了皇位做了太上皇,但他这个太上皇仍然是大清帝国的首屈一指的灵魂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他不过是把帝国的日常工作交给了儿子,帝国的大事,必须向他汇报,由他来圣裁拿主意。

举个例子,像乾隆一直宠信的和珅,嘉庆早就想拿掉他,但由于太上皇的存在和庇护,嘉庆也无有为力,所以等到乾隆一去世,嘉庆就迫不及等地拿下了和珅。


聂作平


古代的皇帝都是终身制,生前退位实属罕见。有些是被逼的,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被秦王李世民逼禅位。有些是自愿的,比如宋高宗赵构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较长寿,当然除了晚清那几位过不了四十岁坎的短命皇帝。清朝12帝中,高宗乾隆皇帝最长寿,活了整整八十九岁,中国的皇帝能活到八十岁以上的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也就梁武帝萧衍、大周皇帝武则天、宋高宗赵构和我们的乾隆皇帝这么几位,乾隆八十九岁的寿命已是皇帝寿命的极致了。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乾隆六十年就把皇位禅让给太子颙琰了呢?

乾隆不眷念皇位,在晚年主动禅让给太子颙琰,其实是明君之举。乾隆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与父皇雍正、皇祖康熙共同开创了清朝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康雍乾盛世”,其文治武功都堪称可圈可点,能自恋到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历史上也就只有乾隆一人,不过,乾隆晚年虽然有点飘,一昧闭关锁国,但瑕不掩瑜,他仍不失为是清朝历史上的有为明君。乾隆在执政满六十年后主动禅让给太子颙琰,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品德和长远的眼光。

乾隆禅位,乃是他兑现曾对皇祖父康熙立下的承诺



皇祖父康熙是乾隆一生最崇拜的人,他的执政生涯里大部分都跳脱不出康熙对他的影响。乾隆元年(1736年),刚刚登基继位的乾隆皇帝在康熙帝的牌位前焚香祷告:“若蒙倦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乾隆这话说的很明白,如果皇祖父能倦佑孙儿,能使自己在位达到六十年,即当传位给皇太子,皇祖父六十一年执政的历史纪录,孙儿断然不敢破。

康熙在帝位长达六十一年,是当时中国封建王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执政六十年后还当了三年太上皇,如果他一直当皇帝到驾崩,皇祖父在位时间的纪录轻松就能打破,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兑现了当年对皇祖父的承诺,这也是乾隆对孝道的重视和对康熙深厚的感情。

乾隆禅位于太子,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防止诸子夺嫡,血染皇宫



康熙晚年,诸子夺嫡,康熙帝是深感头痛。乾隆有感于此,遂于八十五岁时,御勤政殿,当着百官的面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定明年归政,改乾隆六十年为嘉庆元年。

乾隆晚年迟迟没有立储,而自己子嗣又众多,不仅是百官,连乾隆自己都在隐隐担心会不会出现康熙年间无情而残酷的九子夺嫡那样的事情。因此,乾隆选择这个时间宣示建储密旨,一来可堵大臣们的汹汹众口,二来也是杜绝其他皇子对皇位的垂涎和幻想,避免诸子夺嫡的悲剧重演。

最后,主动禅让,可以实现权利的平稳交接



继位的嘉庆帝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但是,乾隆虽归政于嘉庆,但朝政大权仍被太上皇牢牢控制。不过嘉庆已经可以参与部分政务,一般情况下,朝廷大事都要先报予乾隆定夺,嘉庆随侍身边,正可学习父皇的治国之道。

乾隆在太上皇三年,嘉庆也学了三年的治国之道,应该说他的收获还是很多的,到了他亲政后,许多治国方针都有乾隆治国的影子。乾隆提前退休,正可悉心教导嘉庆皇帝如何治国,在他驾崩后可以实现权利的平稳交接,真可谓是良苦用心矣。




乾隆皇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权利最大的太上皇了,他禅位,是让位不让权,交玺不交权。他在禅位时曾明确宣布:“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这个意思很明白,自己虽然当了太上皇,但嘉庆吾儿当皇帝毕竟还是新手,自己再累点多指点指点皇上,国家大事最后还是要乾隆说了算。

直到嘉庆四年(1798年)乾隆去世了,嘉庆帝才真正实现亲政。


大国布衣


乾隆禅位后,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真相到底为何?

我认为应该用两只眼睛来看待乾隆的做法!
(乾隆皇帝)剧照

一只眼看他“表面”禅位的理由

乾隆身为一国之君,在有生之年能够做出“禅位”的决定,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禅位。

他这样说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穷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这道谕旨什么意思了?大概就是说,他爷爷康熙在位61年,自己不好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够在位60年,那就应当传位给太子。

但说归说、做归做,他可能连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愿望竟然这么快就到了,该兑现的时候了。为了展现他“君无戏言”的形象,便于1795年在圆明园勤政殿,立皇十五子,嘉庆王——顒琰为皇太子,举行内禅大礼,顒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训政。
(嘉庆皇帝)


剧照

乾隆禅位后,又坐了三年零三天的太上皇,后人多讥讽乾隆为“名为退位,实为禅而不退”,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纵观中国自始皇帝以下两千年的皇朝历史中,由内禅而归政者,前君罕见,后君亦无!宋仁宗储位既定,却整日闷闷不乐;宋英宗立太子后,便潸然泪下。
(宋仁宗)
剧照

那么乾隆禅位后,又坐了三年太上皇,真相到底是什么了?

难道仅仅是因为,兑现当初自己的承诺吗?

错!只不过是为了转嫁危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得一个“美誉”而已!
(乾隆皇帝剧照)


一只眼看他的功过是非,便知道晚年的乾隆很会自我吹嘘、自我安慰、自我选择!

乾隆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但却没能赶上当时世界大势的发展潮流。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年)25岁登级,在位60年,享年89岁。他积极拓展疆土,巩固对内统治,鼎盛时期人口达3亿之多,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很有建树。但我为何要说他却没能赶上世界大势的发展潮流了?明眼人只需要看一看同时期的西方国家都在干些什么,便能知晓其中的答案!
(西方工业革命)
图片

乾隆在执政的60年里,西方世界可以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1.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 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的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同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等。
  2. 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乾隆四十年(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翌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胜利;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召开三级会议,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随后发表《人权宣言》,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4. 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斯顿成立,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建成。而此时的中国了,尚还陶醉于曾孙打着“百岁观场”的灯笼,照着太爷爷参加科举考试的“盛世”呢!
    (古代科举考试)

以上几件事情,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都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但此时的乾隆都在干些什么了?在1793年接见英国使臣马格尔尼还傲慢的说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统駩万国”。他在面对西方的工业革命面前,显得一脸懵逼!依然还陶醉于“天朝上国”、“天下第一奇人”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马格尔尼访问乾隆)

乾隆晚年统治的时期,已经逐渐显现出“盛世下的危机!”

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都纷纷起义,内地战火,已遍地燃烧,国际上也将面临外来的入侵!盛世危机已经充分的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来承担和收拾了。

所以说,乾隆皇帝很会选择,禅位后再坐三年的“太上皇”,一方面能够在臣子中起到辅佐“嘉庆”的贤君形象;另一方面还能满足自己的“美誉名”、虚荣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文史金蝉


真相就是乾隆的确禅位于嘉庆,但却只是让位,却不让权。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乾隆遵循乾隆四十三年所颁布的诏书:“不知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中“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的承诺,在勤政殿正式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定明年归政,改年号“嘉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自为太上皇帝,并授玉玺,宣布皇十五子永琰正式成为大清新一任君主。

不过乾隆虽名义上退位,并让位于嘉庆,但事实上皇权依然被乾隆牢牢掌控住,嘉庆只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各国使臣时,他就当着他们的面说道“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简单的说就是嘉庆虽然是皇帝,可我也是皇帝,而且还是皇帝的老子,所以大事还是由我做主,只有我说了才能算数。



同时乾隆不仅在外宣示着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内也是时刻都在宣示着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他虽退位,可是却依然住在原本只有皇帝才能居住的养心殿中,而作为实际上的皇帝,嘉庆却依然只能居住在作为皇子居所的毓庆宫中。

从以上的事迹可以看出,乾隆名为退位,实则只是退位而不退权。乾隆的退位只是碍于之前所承诺的要在60岁让位于皇太子的诺言,但实际上乾隆却并不打算真正的放权,他恋权,同时也贪权,所以怎可能老老实实的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呢?



如此,嘉庆元年至嘉庆三年,嘉庆就一直都在做一个名不副实的傀儡皇帝。此时,嘉庆不但要面临着自己的父皇乾隆的时刻压迫,更是被和珅这么一位臣子欺压着。

当时乾隆虽始终不愿意放权,但是以他的身体状况,也真的没有那份精力再去掌握权力,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没精力掌控权力,却依旧想掌控权利,那就只能让自己的最宠爱的臣子去帮助自己掌控权力,而当时最受乾隆信任的臣子无疑就是和珅。



如此,每次乾隆上朝的时候,他都会让和珅站在自己的身边,因为只有和珅这位“善解人意”的臣子才听到懂他在说什么(这个时候乾隆已是垂暮之年,说话已经开始说不清楚了),如此当时和珅已经是等同于摄政,因为没人知道乾隆想说什么,只有和珅知道,换个意思就是说和珅想让乾隆说什么,乾隆说的就是什么,因此当年的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

想想看,乾隆是大皇帝,和珅是二皇帝,那嘉庆这位真正的皇帝算什么?算三皇帝?只得说嘉庆初登基的三年,嘉庆过得真的很郁闷啊!



此时,和珅借着掌握的朝政大权,对嘉庆是百般刁难,他不仅在嘉庆的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如嘉庆侍读吴省钦、吴省兰),从而能时时刻刻的掌握嘉庆的一举一动,同时还几次三番拒绝嘉庆让自己的亲信去担任朝中要职。而因和珅有乾隆做靠山,所以此时嘉庆并不能对他干嘛,只能是忍气吞声的受着。

嘉庆为了不让和珅过于刁难自己,他还不得不以一个帝王之尊去对和珅行讨好一事。比如当时嘉庆初登基之时,和珅曾送给他一个玉如意,以示自己对嘉庆能够登基有着大功,但是嘉庆对于这个举动可谓是异常愤怒,在嘉庆眼里和珅这般举动是赤裸裸的羞辱,可是此时的嘉庆却不能表露出愤怒,他还得假惺惺的写上几首《咏玉如意》来讨好和珅,而后和珅在看到这几首诗,就开心的说道“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总的说乾隆在退位的最后三年依然过得很潇洒,虽然他已经是太上皇,但是皇权依然是掌控在他的手上,整个清朝依然是乾隆说了算。而嘉庆在这三年过得并不是舒畅,虽然他是皇帝,但却只是傀儡皇帝,没有一点实权,他不但被乾隆压着,甚至还被和珅这么一个臣子压着,且为了防止被自己的这位臣子所害,他还得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的,还得对他行百般讨好之事,这皇帝当的着实是委屈啊!


澳古说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他爹刘太公,不过这个“太上皇”是刘邦封的,纯属荣誉称号,仅表示一种尊重,实际上刘太公并没有当过皇帝。

在中国王朝史上,“太上皇”虽然是个非常崇高的尊号,但当太上皇的人大多是出于被迫或无奈。(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被儿子李世民胁迫退位。比如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回国,弟弟朱祁钰已是皇帝,无奈当了太上皇,不过后来又复位。等等。

“太上皇”这一尊号,听起来很拉风,实际上多悲凉。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杀大权,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这一名号无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会松手的,而还在活着的时候就主动“禅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个特例之一。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禅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弘历继位时,曾经郑重焚香祷告上天,为祈祷自己长寿安康,许下誓言:如果自己能当60年皇帝,就将皇位传给儿子,在位时长不超过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帝当了61年的皇帝,乾隆帝在这里给自己设想了60年的在位时限。

君无戏言,这个“与天盟约”就这样记下了。


乾隆继位时,是25岁,如果能当60年皇帝,那么彼时他就是85岁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时他设想自己若能活到85岁,也算是够本了,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美好愿景。

谁料,乾隆帝活到85岁时,依然活得好好的,前番重诺,如今要面临兑现了。这下尴尬了,若不退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背弃诺言,自食其言;若退位,已掌握大权60年早已习惯了唯吾独尊的乾隆,必有失去皇权后难以启齿的尴尬和落寞。



烟吸久了,会有烟瘾;酒喝久了,会有酒瘾;权力拿久了,也会有权力瘾。何况乾隆帝这“权瘾”,已经养成60年了,一个甲子啊!要他马上戒掉(放手),谈何容易?(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乾隆自己很清楚,当了60年皇帝,85岁了,如今自己早已是苍然白发、垂垂老矣,不过是苟延残喘,多活一天多赚一天,谁也不知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


早已经历过风风雨雨、政治老道的乾隆帝,活得明白:若一旦失去皇权,自己现在不过是一条穿着华服的老狗。何况,乾隆帝一生骄傲自信乃至自负,极爱面子又自命不凡,都风光一辈子了,临了了岂堪这种境遇?



怎么办?乾隆帝来了个“偷梁换柱”:禅位不禅权。



说白了,乾隆的意思是:皇位呢我交出去,禅位给儿子嘉庆帝,自己当太上皇,但是大权呢我暂时还不能让,名义是我虽老但身体尚能处理国事,我也是放心不下祖宗江山啊,军国大事还要自己亲自多把把关。

于是,皇位是禅让给了儿子嘉庆帝,但实际大权仍然在乾隆帝手上。

嘉庆帝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凡军国大事事事必须向太上皇垂训,而且嘉庆帝还要经常到太上皇处时时问安,形同傀儡。乾隆帝依旧军国大事仍独揽,皇宫内仍然继续使用乾隆年号,奏折都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太上皇,一份给皇帝。

乾隆帝曾有一段暴漏心迹的话:“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所谓为了嘉庆帝“不致错失”(怕儿子年轻没经验,会出错),只是一种借口,不愿放权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恋栈权力的乾隆常说一句话:“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虽说乾隆名义上是太上皇,但仍然掌控着实际大权,所以在乾隆帝最后当太上皇的三年多时间里,嘉庆帝一直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不敢出半点差池。

乾隆说的很明白:凡军国大事、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须经过太上皇,至于那些诸如祭祀之类的无关命门的事儿,嘉庆帝可自行决定,不必请教于他。

乾隆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其实本质改变,只不过是称呼叫法变了一下而已,嘉庆帝这皇帝,头顶着天子头衔,却做的憋屈,更像个战战兢兢的太子。这是乾隆帝完的变戏法,一来可以表明自己遵守了天子诺言,二来达到了继续握权的目的。

所谓乾隆禅位,只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罢了。说乾隆帝内心崇拜爷爷康熙帝,或许是真的,但禅让皇位,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无奈罢了。

乾陵帝,25岁登基,在皇帝位60年。85岁时,乾隆帝禅位儿子嘉庆帝后,又做了3年零4个月的实权太上皇,享年89岁。


熬死了近90岁的老爹乾隆后,嘉庆帝从一直哈着腰的姿态,终于挺直了腰板,乾隆帝生前最宠信的权臣和珅及党羽集团,失去了庇护伞,随后被连根拔....

其实,乾隆后期贪污之大者,又何止和珅一人?只不过是和珅权位权威最大,打倒了和珅,即是打倒了权威,就是象征着嘉庆帝真正掌权的开始!

峰子哥认为,和珅虽贪,但所贪数目之巨,早已远远超出了常人可用的限度!常人不用则必为非常人用!大权臣和珅,先做了那位花钱如流水的乾隆爷的“储钱罐”,后被嘉庆帝砸烂了罐子,顺便又做了那只“杀鸡儆猴”的猴子罢了。和珅虽贪不假,有自己私心也不假,但未必全为自己。

以上是峰子哥一点看法。亲爱的各位看官,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想法。


峰子奇观


距现在仅百十年的清史稿应该是可信的。

清乾隆帝做为中国历史上当政6O年年龄最大的皇帝(89岁),一生可谓盛誉满赞、富贵无边、风光无限。

他幼年就被皇爷爷康熙接入宫中精心调教,据说后来雍正继位与此有关。

他二十四岁继位,可谓风华正茂、风流倜傥,续写了康雍乾盛世的最后一篇。他自称文治武功,自封十全老人,带着文武侍驾、嫔妃待从六巡江南,派场之大古今无人企及。

当政60年后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一一嘉庆帝,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因他曾经许过愿不能超过皇爷爷的6O年)

他这个太上皇与历史上的太上皇不同,如惊恐不定的唐高祖,以泪洗面的唐明皇,掳去北国坐井观天的宋徽宗。他太上皇当的那叫硬气!除龙椅上坐的和年号为嘉庆外,其他军国大事仍独揽,没有他的点头认可,嘉庆连诏书都发不出去,因为玉玺还牢牢握在那手里。尽管嘉庆早对和珅一班媚臣不满,也只得隐忍。因为这时的嘉庆如同穿上龙袍的皇太子。


四年后,乾隆去了清陵,嘉庆才真正当政,第一件事就拿和神开刀,抄了他的家,资产竟达亿两银子(相当于清朝七年的国库收入),随充入宫中,才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从而才看到乾隆晚期不知纵容养肥了多少贪官。

嘉庆干了这么一件大事,朝纲为之一新,惩治了一批贪官,但以后再无大的建树。政绩平平,比起祖、父逊色多啦。后人提及他的时候不多。


晚亭与落霞同晖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虽然是个非常崇高的名号,但是当太上皇的人大多出于无奈或者是被迫,比如李渊就是被李世民逼迫退位,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出于无奈,还有李隆基和赵构等。而主动交出皇位的恐怕只有乾隆皇帝了,但是乾隆也是让位不让权。

乾隆为什么要主动让位?

主要还是因为康熙在位61年,乾隆曾说过他不会超过康熙的在位时间,所以君无戏言。

但嘉庆登基的当天,乾隆就差点儿反悔了,牢牢把持着玉玺不愿意交出去,嘉庆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形同傀儡,乾隆依旧军国大事仍独揽,皇宫内仍然继续使用乾隆年号,奏折都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太上皇,一份给皇帝。

用乾隆的话说“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这其实就是乾隆的借口,不愿意放权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自己常常说:“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所以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是嘉庆皇帝当木偶的三年,也是乾隆发挥“余热”的三年。


一点点历史


纵观历史,我们都知道乾隆是清朝历史上实际掌握权力最长的一位帝皇,可以称的上是千古一帝,而他本人也开创出了乾隆盛世。


那么乾隆在位60年,为什么会突然让位给嘉庆帝呢?

可以说乾隆爷的让位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乾隆25岁时,初为帝皇,可谓是义气风发,豪情万丈,有一次在康熙爷的灵位前,乾隆爷不知道突然发了哪门子疯说,爷爷你这么厉害,在位61年,并且国库充实,百姓安居乐业,我要是能在位60年就心满意足了。

结果,谁知道乾隆爷可谓是身体健康,吃嘛嘛香,一直到85岁还是没有什么大病,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自己说了在位不过60年,现在马上要超过60年了,怎么办呢?君无戏言,结果当然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让位给了嘉庆。



乾隆让位于嘉庆后,曾说过这样的话“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说白了就是你虽然是皇帝,但是遇到事情还是我来决定,你就在旁边看着就好了。其实际还是乾隆爷在掌管权力,而嘉庆帝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一直到三年后,乾隆爷去世了,嘉庆帝才真正的为皇帝,有皇帝的名,更有着皇帝的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