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看大明懸棺

圖文作者 想飛的仲山

華縣有座蘊空山,山上一座寺廟。寺廟有座靈骨塔,塔下一地洞。從地洞口可看見一黑色棺木的小頭,被鐵鏈懸在離地面約二十公分的空中。這就是大明懸棺,也叫蘊空山懸棺。順地道口可入內細看。我膽小,在上面草草看一眼了事。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死者是普乾法師。距今313年。傳說法師俗身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四太子朱慈照。

公元1644年,李闖王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皇帝吊死煤山。家人死的死,逃的逃,做鳥獸散。十六歲的四太子一路南逃至華縣大明鎮一帶躲藏。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大明鎮在華縣西南方向的秦嶺腳下,偏僻、閉塞、交通不便。等到四太子一切安頓下來,天下已姓愛新覺羅了。不甘心失去富貴的四太子,便在這裡豎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他招兵買馬,訓練士卒,乾的轟轟烈烈。他將駐地周圍村莊按照‘復明’志向改為大明,崇安,崇寧,安國,保國等名字不一而足。當時的大明村就是今天的大明鎮政府所在地。當年練兵之地號稱‘十里馬場’就是今天馬場村及周圍。當地歌謠曰:‘天也奇,地也奇,大清地盤豎起大明旗。。。’大明鎮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大清由於建國不久,百廢待舉,無暇顧及,便任其發展。

公元1672年,已是康熙王朝十二年。清廷平完三藩,國事大定。開始解決大明鎮一國二制問題。一時間這裡硝煙滾滾,戰火紛飛,死傷累累。彈丸之地,如何經得起大兵壓境。眼看三十年心血化為烏有,四太子悲痛欲絕。他知道大勢已去、無力迴天,萬般無奈接受議和,上了蘊空山。這一天,是公元1673年(康熙十三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四十六歲的四太子化身為普乾法師。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蘊空山原名鳳凰山,海拔1154米。山上寺廟叫雲寂寺,建廟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有確切記載是在北宋。北宋年間,高僧蘊空法師在此修行並圓寂於此,廟內有蘊空法師靈骨塔一座。塔文記載此塔建於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出家為僧的四太子為了消除朝廷戒備,不再懷疑,他改鳳凰山為蘊空山,雲寂寺為蘊空禪院:他不問凡事、一心向佛,苦研佛法、潛心修行。蘊空禪院也在普乾法師主持下廟宇連片,弟子眾多,香火旺盛。可每當他在廟後石屋中打坐,心頭那一絲倔強與不甘卻久揮不去,二十七年間無一間斷。公元1701年農曆二月十七日,七十三歲的普乾法師圓寂。臨終前交代弟子‘死後不沾清土,靈柩懸空而掛’。其倔強的復‘明’念頭可見一斑。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當地歌謠曰:‘。。。說也怪,唱也怪,得了大明宮,死棺懸空中’。

法師雖然‘復明’無望,他這一掛,卻成就了黃河流域一道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

弟子們為了紀念法師,把法師出家日作為廟會歷經二百多年經久不衰。

黃河流域絕無僅有的殯葬奇觀——華縣大明懸棺

歷史是撲朔迷離的。對於普乾法師是不是朱慈照,沒有定論。清史記載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四太子在山東汶上縣被捕獲,全家處斬,而這裡又言之鑿鑿,信誓旦旦。唉。。。作為凡夫俗子的咱,就只能聽聽故事,看看奇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