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尊重孩子不只是嘴上說說。

俯下身子聽孩子說,放開雙手讓孩子去做……

我知道很難,但是當媽的遲早都要學會。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媽媽們最容易過分焦慮。


“怎麼辦啊?妞妞最近一直要跟奶奶睡……”閨蜜丹丹臉上掛著黑眼圈,愁容滿面的,就像世界末日來了一樣。

“你沒看嗎?網上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說到這裡,丹丹的眼淚開始在眼眶裡打轉:


“每天累得要死要活,到頭來,孩子還是跟奶奶親。”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很多媽媽被“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這句話下了魔咒。


哪怕自己累到虛脫,孩子老大不願意,也非要堅持娃一定跟自己睡這條“鐵律”。

但是,當孩子已經能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出“媽媽,我要跟奶奶睡”時,

各位媽媽,你還是醒醒吧,別再傻了吧唧地拒絕孩子了!


與其去計較孩子跟誰親,不如從現在開始,重新審視一下面前的小小人兒。


孩子長大,不正是從學會選擇開始嗎?

不管孩子跟誰睡,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吃下這顆定心丸,爸爸媽媽們再來想要不要讓孩子跟奶奶睡。

丹丹的女兒已經2歲多了,說話比同齡人早。丹丹出了產假,一直是奶奶幫襯她帶在身邊。

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他們嘗試用越來越多的動作和語言去探索這個世界。

在《寶寶這一年:2歲,自我意識建立關鍵期》這本書中,中國科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侯魏魏說:


“(這一時期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去照顧和引導呢?首先需要尊重孩子,傾聽他的意願,並給予他適當的自由。”

當孩子說“媽媽,我要跟奶奶睡”時,媽媽們先收起自己的心酸和失落,認真思考一下是不是從此刻開始,尊重孩子的選擇。

“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我女兒小的時候,我也遭遇了和丹丹一樣的狀況。

比較傻的是,我甚至用裝哭來“阻止”孩子跟奶奶睡。

半夜醒來,孩子就像午睡時一樣,先叫“奶奶”,發現不對,再叫“媽媽”。如此反覆幾次,孩子睡不踏實,我也幾乎一夜無眠。

在一檔親子節目《請教請教》中,曾有位媽媽說,她家孩子和奶奶特別親,她想向專家請教,怎樣把孩子的愛搶回來?

我聯想到當時的自己,內心不也是害怕孩子不再跟自己親近嗎?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我們自覺掌握了當今最先進、最科學的育兒方式,也總是把尊重孩子掛在嘴邊。

白天我們不得不在職場上拼殺,有的孩子甚至超過12個小時是在和奶奶/姥姥在一起。

而這還算幸運的,從小被保姆帶,或者2歲多就被送到教育機構託管的,大有娃在。

白天,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奶奶們承包了,晚上他們依然想有奶奶陪在身邊。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

“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只要沒有生命和健康危險,也不損壞他人的利益。

家長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給孩子自主空間。”

連睡覺的自由都沒有,家長談何對孩子的尊重。


有人說,孩子小時候是沒有記憶的。但是從小被尊重,孩子會天然留印記。


黃磊的妻子孫莉,談起唯一一次打多多是在學鋼琴的時候。



那時多多還很小,孫莉想給多多做示範,但是多多卻怎麼都不讓媽媽碰自己的鋼琴。

孫莉一著急就打了多多一下,多多情急之下也來打媽媽。

這時候多多的一句話,讓孫莉瞬間啞口無言:


“你不尊重我,我為什麼要尊重你。”

我們時常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敏感的生物。

當媽媽恨不得拔苗助長,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軌道時,可能孩子正在錯誤的音符裡流連忘返。

這時候,兩個人根本沒在一個頻道上,要想有“共鳴”就變得很難。

曾有一位5歲孩子的家長找到尹建莉老師,說自己家孩子特別膽小,不知道為什麼。

尹老師認真觀察之後發現,這個孩子總表現得唯唯諾諾,家長讓她學習寫字,她會寫一個字就抬頭看看媽媽,只有等家長說這字寫對了,她才敢繼續寫下去。

“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追根溯源,孩子這樣的表現正是源於家長對孩子天性的不尊重。

比如,孩子剛會說話,這位家長就刻板地要求孩子說禮貌用語,哪怕媽媽給她擦鼻涕,孩子也要第一時間說“謝謝”。

一旦忘記說,家長就開始批評甚至懲罰孩子。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確實是建立規則意識的時候,但是每次都要說“謝謝”,一次都不能錯。

這是“代碼”,是“指令”,不是給這個年紀的孩子該有的“教育”。

當你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時,孩子回饋給你的可能只是一個“提線木偶”。

好在多媽孫莉從那次之後,再也沒有打過多多,總是以平等的態度看待孩子的成長。

所以哪怕我們看到多多染頭髮、打耳洞、戴戒指……被很多人擔心是不是太早熟、離經叛道時,

孫莉依然打心眼裡尊重孩子。


“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這樣的孫莉是小女孩們小時候最夢寐以求的媽媽。


但是,很多人卻總是在尊重孩子這件事上試圖為自己開脫。

就在前不久,一則“孩子考到了約定成績,當初答應給他網絡遊戲充588元,要兌現嗎”的詞條上了熱搜,引發了一眾網友的回憶殺。


“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在眾多反面例子中,有一個堪稱教科書式的正面案例同樣映入了我的眼簾。

“媽媽,我要找奶奶”被打入冷宮的媽媽,與其擔心,不如努力做好

一個研究生女孩,既是遊戲大佬,又是典型學霸。

原因就在於她爸就是你靠多少就看一充多少遊戲點卡,保持多久就能玩多久這麼養出來的。

她爸從來沒有違約,所以她也沒有。

“尊重”孩子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行動做出來的。

在契約社會的當下,尊重孩子是小事上的“言必信,行必果”,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能通過一次次的尊重明白,只有努力才能獲得。

陶行知先生曾寫過一首小詩,我覺得格外精緻:

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尊重,要從孩子能夠清晰表達自己開始。

有的孩子只是一時說笑,等真地去和奶奶睡了,她才知道原來自己的選擇在媽媽那裡是有效的。

獨立的人格,就成了一次次慎重選擇之後的結果。

有的孩子確實要跟奶奶睡,親愛的媽媽們也請不要太過傷心。


出現在產後媽媽的高頻詞裡,有一條叫“一孕傻三年”。


原因無他,睡眠不足是罪魁禍首!

媽媽們好好睡上幾覺,養精蓄銳琢,認真磨如何帶娃、陪娃,


保持一個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對孩子來說正是最正向、最積極的吸引力啊。

兩三歲,他會選擇跟奶奶睡、姥姥睡;五六歲,孩子又到了自己睡的階段。

作為媽媽,我們註定要目送孩子漸行漸遠。


孩子能和媽媽睡,是最好的。

如果他親口說出要和其他親人睡,也請認真考慮。


一次絕好的教育機會,媽媽們千萬不要錯過。


在他做出選擇之前,媽媽一定要做的是,告訴孩子:


“不管你怎麼選,媽媽都是最愛你的那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