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擴張有力短板仍存

工業機器人:擴張有力短板仍存

圖為論壇現場

“加快發展機器人產業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10月20日在濟南舉行的全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表示,目前機器人產業發展已進入擴張期,但在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存在明顯短板,應完善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標準,推動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取得突破,規範行業發展,加強多方交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進而推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發展。與會代表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與智能製造技術、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工業大數據分析、精密製造與高端裝備技術、人才培養等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本次論壇由2019年全國工業機器人大賽組委會、山東省工信廳、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產業發展進入規模擴張期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先進計算、新材料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產業也迎來規模擴張階段。

記者瞭解到,從2016到2018年,我國業機器人產量從7萬多臺增加到14萬臺,年均增長超過40%。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的數據,從2013年起,我國經連續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市場,併成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穩步發展重要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司副司長羅俊傑表示,當前我國機器人和新型科技的融合不斷髮展,機器人智能速度明顯加快,應用領域已經從工業領域逐漸滲透到救援、醫療、社會服務、教育培訓等領域,例如在工程救援過程中,機器人可完成人所不能替代的工作任務,保證了人員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機器人產業具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瞭解,為了支撐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規劃,明確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目標;建立了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動了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突破;出臺了工業機器人的行業管理規範,規範行業自律;制訂了國家機器人體系建設職能、認證體系建設意見等,完善工業機器人產業標準和檢測認證的整體性。

據悉,下一步,工信部將制定面向未來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規劃,研究制定支持關鍵的顯示器等核心部件、應急救援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措施,引導機器人產業的高端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來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進一步推動交流合作,引導培養一批製造業繼續的大國工匠。

工業體系不再“缺心少腦”

作為工業互聯網建設的重要基石和關鍵支撐,工業軟件及控制系統對未來工業發展有著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影響。

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告訴記者,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工業軟件及控制領域面臨著總體發展水平落後、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對外依存程度高,“空殼化”現象突出等諸多問題,與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改變我國工業體系“缺心少腦”的發展困境,搶佔全球科技發展制高點,以工業軟件為核心構建我國工業軟件和控制平臺十分必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開展戰略佈局,新松構建了從軟件系統、工業控制芯片到配套硬件的全體系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和控制平臺,突破了我國工業體系“缺心少腦”的發展瓶頸,核心技術鏈條完備,打造了從軟件系統到核心硬件全部自主可控的“頂天立地”的產業生態平臺。

據瞭解,新松打造的多種智能製造平臺,為用戶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其中,面向智能製造的智能平臺可實現客戶定製柔性生產,適應變化感知認知,根據決策自主執行,根據數據自動優化,還可實現遠程監控、控制,預測性維護,產品實時優化等。挖掘數據潛力的數字孿生平臺可在虛擬世界映射展示產品的性能或工藝過程,模擬並監控物理系統的真實使用,並可對物理系統的性能進行評估,對故障或使用問題進行診斷,尋找根本原因;預測系統故障,提前制定規劃或維護方案,優化系統的使用性能,提高系統的使用壽命。

此外,新松工業軟件和控制平臺還可有效整合生產工藝、運營管理等數據資源,匯聚共享軟件,只是模型等製造資源,面向不同行業和場景,為用戶提供包括產品增值服務、設備維護預警、生產管理優化、協同設計製造等各類應用。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他們可通過這些智能平臺降低成本,實現對模塊化設備和系統的部署應用,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水平,降低智能化改造成本。

關鍵零部件仍然薄弱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工業機器人銷售量已經由2012年3148臺增長到2018年的4.36萬臺,年均增速55%。

“然而,我國機器人芯片發展滯後、受制於人,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國外,如視覺、力覺、激光、聲吶等傳感器,工業軟件,動力學仿真、系統虛擬仿真和測試軟件主要依賴進口。”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委員會委員、工信部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屈賢明表示,“機器人制造商和機器人產業園不能盲目追求產業鏈完整,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還是應該交給專精特的專業廠大批量生產,這樣才能保證質量和低成本,避免市場惡性競爭。”

根據中國工程院對26類製造業主要產業存在短板的分析,在當前及今後的一段時間內,產業基礎薄弱的環節包括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如說高端的芯片和傳感器),基礎材料、基礎檢測檢驗設備和平臺、基礎製造工藝和裝備、基礎工業軟件。屈賢明表示,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一要發揮政府的制度化優勢,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短板項目;二要強化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優勢,持續推進工業強基工程;三要堅持發揮市場化機制的優勢,以培養一大批專精特的世界隱形冠軍企業為抓手,著力突破工業基礎薄弱環節,助推我國製造強國建設。

中德棟樑工業與教育研究院院長刁秀珍分享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取得的一些經驗。她認為,當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是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智能製造強國和核心零部件研發都離不開人才,因此工業+教育的雙輪驅動的國際化發展道路才能滿足工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