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為什麼至今無人敢挖?

my19861115


陝西有三座帝王陵最為特別,一座不能挖,一座不敢挖,一座挖不開,其中不敢挖的就是秦始皇陵!

所謂秦始皇陵不敢挖,無非是基於下面三個原因:

陵墓修建的固若金湯

秦始皇,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秦帝國,自認為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為始皇帝。所以自己死後的陵墓,也要前所未有,超越古今,從繼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先後動用了七十二萬人,歷時三十多年才修建完成。

可見其陵墓工程的浩大,絕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麼浩大的陵墓,也一定修建了完備的防盜設備,據《史記》記載,墓室位置極深,而且用巨石澆築而成,不管是大隊人馬,還是單槍匹馬的摸金校尉,想要挖開秦始皇陵,難比登天。而且,墓道佈滿防盜機關,進入者必死無疑!

《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地宮充滿水銀,無人敢挖

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含有大量水銀,水銀是劇毒,一來為了防盜,二是用水銀製成天文地理,江河湖海,為秦始皇陪葬。後經現代探測儀器對秦始皇陵墓室的探測結果表明,地宮內確實含有大量水銀,而且多達一百多噸,如果冒然開挖,且不說怎樣保護考古人員的人身安全,也必然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史記》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為了保護文物,不敢挖

1965年,郭沫若主持挖掘明萬曆皇帝的定陵,由於文物保護技術落後,導致大量珍貴文物和空氣接觸後,迅速氧化毀壞,教訓慘痛!想當初,秦陵兵馬俑剛剛出土時,也是彩色的,但是保護工作不到位,顏色迅速氧化消失。

從哪以後,國家出於對文物的保護,便不允許考古工作者主動挖掘帝王陵,這才讓乾陵、秦陵等帝王陵免遭郭老挖掘。

當然,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為了一夜暴富的亡命之徒,漢末的赤眉軍,唐末的黃巢大軍,包括近代的軍閥頭子孫連忠,都曾大規模的挖掘過秦始皇陵,但最終都無功而返。哪些零零散散的盜墓賊更是多如牛毛,不斷光顧秦始皇陵,秦陵周邊也發現很多盜洞,但經國家探測證實,秦始皇陵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


長安旭哥


嚴格說不是沒人敢挖,而是很多人挖了。

先說說都有哪些人挖過秦皇陵。

  • 項羽

項羽攻入關中之後,大肆破環秦始皇陵的地面結構,並向下挖掘了皇陵,至於結果,史書未表。

  • 赤眉軍

新莽末年,赤眉軍挖掘帝陵,取出銅棺鍊銅,古文中“水經注:渭水”有記載,但我個人分析挖出的應該是陪葬的墓穴,而不是秦皇陵內部。

  • 軍閥劉鎮華、孫連仲

民國期間,軍閥劉鎮華在執政陝西時,秘密盜挖帝陵。孫連仲更加離譜,嘴上聲稱要挖戰壕,卻在秦皇陵的上方大肆挖掘。

這些是有考證的事情,至於很多小打小鬧的挖掘和野史暫且不述。雖然他們都很努力的挖掘秦陵,但沒有成功。

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大家請看秦皇陵的結構圖

  • 地宮挖掘極深

秦始皇陵東西寬度392米,南北長460米,總面積18萬平方米。據史籍記載,地宮挖到深不可入時,才向兩邊擴開三百丈。這地宮究竟有多深?號稱穿三泉,也就是說穿過三層的地表水脈。考古學家曾經在地宮邊緣鑽到26米深度時,還是封土層。戰國時期的豎井已經能打到50米深,以秦朝的技術而言,秦皇陵絕對比50米深的多,有華裔物理學家研究稱地宮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如此深的地宮,從上面應往下挖,短時間內很難挖通,所以挖“戰壕”就更不可能了。

  • 地宮由巨石構成

將巨石築成宮殿,整個外圍都是由石塊包裹而成,如同金字塔一樣,只是埋在了地下。就算把封土堆挖穿,遇到石塊那一層也很難往下挖。

  • 雖然有墓道,但墓道機關密佈

史記上曾表述,墓道中有外羨門、中羨門、內羨門,三道石門。很長的墓道中遍佈機關弩,進入者必死無疑。

建國後,技術部門曾對地宮的汞含量進行檢測,越12000平方米處有汞含量強度異常區域,這也間接的證明了地宮的完整性,如果被挖掘,水銀會揮發,不會有這麼大面積的汞含量區域。

以現代的科學技術,挖掘地宮已經不是難事,為什麼國家沒有挖掘呢,有如下幾點原因:

1、國家挖掘文物的基本準則是不是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挖掘即破壞,能不挖則不挖。只有在自然破壞、施工人為破壞後,才會進行搶救性挖掘。

2、帝陵已經幾千年了,內部早已形成平衡的生態環境,人工挖掘後,打破平衡,以現有技術根本不能保護文物完整的狀態,對文物只有損壞。

所以,秦皇陵建國前是無人挖得動,建國後是無人可以挖。


弘毅說歷史


其實秦始皇的陵墓是我最為想要了解的帝王陵墓,如果能夠挖掘,相信會轟動整個世界,因為先秦歷史很多文物,寶物,傳奇都可能埋藏在秦始皇陵墓之中,和武則天的乾陵一樣,是中國目前沒有被盜掘的保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十分期望有生之年能夠一觀究竟,可惜估計百年之內,秦始皇墓是不會有可能進行挖掘。

一.

秦始皇墓至今不是無人敢挖,是至今沒有被成功挖掘,從項羽開始,到各個朝代,無數盜墓者把視野放在了秦始皇墓之上,但回給他們的都是,我太難了!。根本挖不倒。歷朝歷代有名有姓的想要盜取秦始皇墓的就有,漢末赤眉軍,五代十國石虎,唐末黃巢,溫韜,以及民國時期的劉鎮華,孫連仲等。可見有多少人惦記著秦始皇墓。

二.

一路保護到現代,為何不挖掘哪?因為技術並不成熟,建國初期,因為對於文物保護的意識並不強,我國還是犯下了不少的在文物保護上的錯誤,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在“特殊時期”,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棺槨被毀。且由於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使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未得到有效保護,迅速風化,因此,定陵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這也是郭沫若為後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對於挖古人墳墓的熱衷,如果說能夠保護好明定陵,如今挖掘的話,當時很多的絲綢織物能夠較好的保存,這也成為了遺憾。

如此錯誤是會被記錄在歷史上的,我們不能讓後人說我們粗魯,所以從此挖掘大型陵墓除非是保護型挖掘,不然國家是不會同意的。

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更多,時間更久,情況更復雜,所以說確實無人敢於挖掘。


闡史觀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到底是誰設計的?竟能阻止盜墓賊兩千多年

我國有許多名勝古蹟讓世界感到震驚,而要提到帝王寢陵的代表就不得不提起秦始皇陵。它不僅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寢陵,更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而且從陵墓中出土的兵馬俑還被評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更有重要的是,墓中設有各式各樣的機關,所以這兩千多年來陵墓一直保持著完好無損的狀態。很多人就要問了,那這個陵墓到底是誰設計的呢?別急,聽小編給你慢慢道來。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鄰渭水。從風水學上來講,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傳說秦始皇年輕時曾來過驪山這個地方,看到景色優美,便決定遊玩幾天。在遊玩的過程中秦始皇碰到了偷偷下凡玩耍的神女,便心生愛慕之心。為了引起神女的注意,秦始皇故意將她調戲了一番。神女大怒,便將口水吐到了秦始皇臉上,秦始皇也因此而抱恙生病。這個神話傳說雖不如其他的一樣美好,但也證明了秦始皇和驪山的不解之緣。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不僅結束了六國的紛爭亂世,而且還制定了許多有利於國家統一的措施。比如:推行郡縣制、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儘管後世不少人否定了秦始皇的功績,但他卻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在他繼位的第二年便要求手下人替他開始修建一座與眾不同的陵墓。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當時設計這座皇陵的人應該是秦國丞相李斯,而監造者則是大將軍章邯。這座皇陵從嬴政繼位後第二年開始修建,到完工時共用了39年的時間。為了完成這偌大的工程,秦國共徵集了72萬的勞工和民夫,人數最多時一度接近80萬。這龐大的人力規模,是埃及胡夫金字塔的8倍,成為世界之最。

同樣的,耗費了大量人力的秦皇陵工程質量也是相當有保障。不僅有高大堅固的宮牆,而且還有防水大壩和先進的排水系統。各大帝陵中出現的地下水沉積問題,在這裡無需擔心。它的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四周則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就包括舉世聞名的“兵馬俑”。

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有各式各樣的盜墓賊想要盜挖秦始皇陵。但均因墓中各式詭異的機關而未能得償所願,可能這也正是李斯這位設計者的高明之處吧!


送歷史個救生圈


秦始皇作為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也是秦始皇花了一生的精力修建的陵園,面積很大,而且裡面埋藏的寶貝非常多,大家到秦始皇兵馬俑去看看,就可以感受到秦始皇陵的壯觀景象。那麼秦始皇陵為什麼到現在無人敢挖,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技術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如何保護出土文化,現有技術手段還很難做到。之前我們國家有過挖掘皇陵的經歷,結果卻非常不好。墓室內氣候和自然環境差距極大,氧化變形算輕的,馬王堆出土的漆器裡有新鮮藕片,接觸空氣不久就變成灰了。所以,皇陵中也會有許多的奇珍異寶隨著地宮的打開而灰飛煙滅了,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見光死”了。所以,我們要挖掘秦始皇陵,就要解決如何解決出土文化氧化的問題,秦始皇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都是五顏六色的,但不久就變成灰色了,這就是保護的難題。

第二,秦始皇的陵墓不是普通的陵墓,裡面有很多機關和設計。秦始皇陵內藏玄機。 秦始皇陵地下佈置了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殘留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如果,挖掘技術不夠成熟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陵墓的破壞,所以,絕不可以冒險而為。

第三,有人認為秦始皇陵所在地區風水特別好,怕破壞了風水。當然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我們都知道,秦始皇陵佔地面積大,要挖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面對這樣浩大的工程,我們也要慎之又慎。


穿過歷史的迷霧


現在沒人發掘秦始皇陵,是因為存在前車之鑑。

  • 建國初年,吳晗、郭沫若等人曾發起了對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的發掘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了新中國考古歷史上最大的悲劇。

吳晗、郭沫若等人,原本計劃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最後卻改為萬曆的定陵。

  • 許多文物從地宮搬出後,因為環境的溫度、溼度不適宜擱置文物,以及文物保存技術的落後,導致大量文物都遭到破壞。

  • 萬曆帝后的金絲楠木棺材,被當成了廢木頭。

  • 1966年的政治波及了萬曆帝后,他們的屍骨被人拖到定陵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前焚燬。


於是,定陵的慘痛教訓促使國家相關部門規定:停止主動發掘帝王的陵墓,只允許考古學界進行搶救性挖掘。

秦始皇陵也適用這條規定。

如果沒有出現特殊情況,就不允許打開秦始皇陵。這裡說的特殊情況,是指文物部門發現陵墓裡面有異變,即將徹底毀滅。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馬上闖進去,能救多少文物救多少。


不僅如此,秦始皇陵的內部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 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如此複雜的結構,也就意味著:貿然打開秦始皇陵,可能沒有辦法妥善保護。

以上就是秦始皇陵沒有被打開的原因。


HuiNanHistory


我們大家對於秦始皇應該都是很熟悉的。他是第一個稱自己為皇帝的一個君王。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關於秦始皇陵的事情。對於秦始皇陵,美國和日本都曾經公開提出要幫助挖掘秦始皇墓,那為什麼不敢開挖呢?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秦始皇,他本叫做嬴政,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皇帝,他的有名,不僅是因為他完成了統一,還因為在他行政期間的種種行為,還有讓人一直探尋的的始皇陵。

秦始皇,他並不出生於秦國,而是出生於趙國。他的父親原是秦國留在趙國的人質,後來經由呂不韋的幫助成功的坐上了皇位,而嬴政後來也和母親一起被接回趙國。他的父親在位的時間十分的短,所以當時還年幼的嬴政就登基了。先前,他並沒有實權,但是到底也是一個有經歷的,並且出生於皇家的人,怎麼可能會沒有一些手腕和皇家的氣概?這不,不久後,嬴政就掌握了實權,並且在他的統治下,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全國。並且尊稱自己為皇帝。實行三公九卿制,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北擊匈奴,建築長城,修建水渠,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在位期間,秦國的各個方面都十分的強大。並且秦始皇還留下來了許多的歷史遺蹟,並且被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秦始皇在位的時間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是,他所留下的東西卻很多。其中他的陵墓就是最令人關注的。古代的人都十分的注重對於墓室的修建,而秦始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很早就已經開始了自己陵墓的選址和設計工作,可以說從他登基開始他就在計劃著自己死後陵墓建造的事情。後來,他又為了陵墓的修建抓了幾十萬的囚犯。最終,由於後來發生了起義事件,陵墓就匆忙完工。對於陵墓的選擇,秦始皇選擇了驪山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環境優美,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這一代的風水極好。

關於秦始皇陵,一直以來就有一種說法,就是在陵墓中有一條用水銀注成的湖泊。並且秦始皇陵的規模十分的大,裡面的建築都是仿照當時的秦國進行的建造,而且裡面燈火通明,十分的壯觀。

秦始皇墓為何至今無人敢挖?

秦始皇墓為何至今無人敢挖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因為不敢,而是因為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沒有達到。我們國家對於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等等各個方面都比較的清楚,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要進行挖掘的行動。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技術水平還沒有達到要求,害怕文物因此遭到破壞,因為在歷史上,因為不正確的挖掘造成破壞的案例也是一直存在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對於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各個方面,還不是特別的清楚,雖然在史料中也有記載,但是在多個史料中都記載,始皇陵中的水銀,因此,害怕挖掘之後對於方圓的百姓造成傷害。如果要進行挖掘我們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和大棚的建造,這一切都是有困難的。我們國家想要對歷史進行保護,想要儘可能的保證它的完整性,而不是盲目的進行破壞。





阿Q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不少人可能會認為,是不是秦始皇陵中有什麼暗器之類的,讓人不敢下去。

這樣的想法是有原因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秦始皇陵裡面的機關暗器。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秦始皇陵裡安裝了能工巧匠製作的弓弩和利箭作為機關,有靠近的,就會發射箭支,射殺盜墓者。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兩千多年了,就算是再好的“機弩矢”,也抵擋不住歲月的威力,早就腐朽了。

當然還有人說,秦始皇陵中傳說有大量水銀。

水銀這東西不是有毒嗎?這是不是也是秦始皇陵不敢被開挖的一個原因。

確實不假,目前的考古工作者,已經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壤成分監測中,發現確實是比周邊地區的汞含量高。也就是說,傳言的秦始皇陵中水銀的事情並非空穴來風。

但是這也不是目前不去發掘秦陵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目前無法很好保存那些出土文物。

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墓葬裡很作珍貴的絲織品等,出土之後一接觸空氣,立刻被氧化了,變成碳化物了。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有不少剛出土的時候都是帶有顏色的,可惜接觸空氣後,顏色就剝落了,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灰突突的了。

文物保護是一個技術活,現在來說,最好的保存辦法,就是原址保存,不去挖它。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陵規模太大了,一層層算下來,大約相當於八十個紫禁城的大小,如果要去慢慢發掘,估計要讓陝西省全部的考古工作者去忙活,甚至都不夠。

綜上來說,暫時保持秦始皇陵原樣,是比較好的選擇。


更多歷史類原創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秦始皇陵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個帝王陵墓,這座陵墓坐落在陝西省,人們眾所周知的兵馬俑,就是出自這個地方,兵馬俑雖然很大,但僅僅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而以,秦始皇真正的地宮,至今都是一個謎,其實從古代開始,就有不少人想挖開秦始皇的陵墓,但都沒有成功,到了民國時期,也還是每人能打開,後來因為挖掘此處陵墓,發生了一些事情,國家乾脆下令禁止挖掘這個地方,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先,秦始皇陵墓中有著秦朝最厲害的珍寶,人們以為能青銅器活著青銅鼎可能就是秦漢時期的值錢物件,但實際上這些都不算什麼,秦始皇的陵墓中,有非常之多的青銅器和青銅馬車,以及各種秦漢時期的先進武器,這些東西對於研究秦漢歷史,都有非常高的歷史意義!


之所以至今都沒挖這個陵墓,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技術不夠 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能保證挖掘出來的文物不受一絲損害,這是導致不能挖掘秦始皇陵的主要原因。早在幾十年之前,人們開始挖掘秦始皇陵墓,當發現兵馬俑的時候,其實是有顏色的,但是因為技術不夠,所以導致秦始皇兵馬俑顏色迅速褪去,造成了一定的損失。至於秦始皇地宮之中,還有非常複雜的機關和水銀排布,這些都是未解決的難題,所以不能輕舉妄動!



第二:意義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用了幾十年修建的,據說秦始皇的秦始皇陵是修建在中華的龍脈上,一旦動了龍脈,就會出現一些不祥之兆,當然這只是人們的猜想。放到現在來看,即使打開了秦始皇陵墓,對我們的社會發展,並不能造成多大的影響,也不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了科技發展,所以這座陵墓,還是一直放著比較好。


簡史奇聞


說起秦始皇,中國的首位封建帝王,在他的統治下,秦國消滅了六國,中國的土地上第一次實現了封建王朝似得統一。他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整整三十七年。作為封建王朝開天闢地第一人,他的陵墓也是相當的恢弘壯大,據說,秦始皇陵的建造共徵集了72萬人力,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應該招來不少盜墓賊貪婪的目光,令人驚奇的是,就這樣一個陵墓,千百年來,卻無人敢挖,這是為什麼呢?

1965年,陜西省文化局長的武伯倫率先提出開挖秦始皇陵,郭沫若也想挖掘秦始皇陵,於是憑藉和周總理的交情,想讓周總理同意這件事。可是儘管郭沫若好說歹說 ,磨破了嘴皮子,周總理回答只有一句:“十年之內別提此事”。

據說,秦始皇臨終前說: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

因此按照古代的說法,秦始皇的英靈護我華夏,開挖秦始皇陵,會破壞中華龍脈,所以秦始皇陵內部究竟是什麼樣子,恐怕在以後都會都不得而知了。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陵墓內設計奇巧,有很多機關和水銀,稍不留神,就會造成盜墓者的大量傷亡。所以秦始皇陵真正不能被挖掘的原因是目前沒有足夠的技術來保護這些從陵寢裡挖掘出得文物,而且陵寢水銀含量過高,毒氣嚴重,對於挖掘者很可能造成大量傷亡。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病死沙丘,時值酷暑,經過50余天的長途顛簸才最終到達秦國都城咸陽,按照正常時間推斷,秦始皇的屍體在下葬前就已經腐敗不堪了,那麼陵墓內剩下的是什麼呢?留待後人去考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