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為什麼不重用孟子,卻尊崇一個胡說八道的神棍?

六國之末,戰勝相雄。軻遊齊、魏,其說不通。退而著述,稱吾道窮。

戰國七雄為什麼不重用孟子,卻尊崇一個胡說八道的神棍?

孟子是儒家亞聖,孔子之後第二人。論學問、道德,戰國時期少有超過他的;但論境遇,孟子實在慘,也就比孔子好一點。

在齊國,孟子用儒家的學問遊說齊宣王,被嫌棄;在魏國,孟子覲見魏惠王,則被認為迂腐、過時。

在孟子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東臨六國,橫戈持戟;齊國任用孫臏、田忌等兵法大家,隱隱為東方六國之尊;楚國、魏國先後重用吳起,四方攻伐,開疆拓土。

這是兵家、陰謀家、縱橫家、法家的的舞臺,孟子所秉持的仁義道德,似乎不值一提。

但孟子不受重用,也不僅僅是因為“仁義道德”沒有富國強兵的實際用處。

戰國七雄為什麼不重用孟子,卻尊崇一個胡說八道的神棍?

當時,齊國有兩個提倡“道德”的“鄒人”境遇很值得對比。

一個是鄒人孟子,到處受冷落,滿腔抱負無法施展,最後只能著書立說,期待門人把自己的思想傳遞下去。

另一個是鄒衍,陰陽家之大成者,其實就是一個神棍,卻是各國君王座上賓。

鄒衍說,天下有九個大九州,每個大九州里包括九個中九州,每個中九州里包括九個小九州——九個小九州,也就是《尚書·禹貢》所劃分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總體上,華夏所處的位置是中九州之一的赤縣神州,像華夏這樣的地方在世界上還有八十一個。

鄒衍又說,從開天闢地到現在,朝代更替,都是金木水火土五德輪換。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周朝是火德。金克木,商滅夏;火克金,周滅商。

鄒衍認為,君王要想在五德輪換中佔據優勢,就要修養自己的道德水平,要仁義、節儉,才能衍生五德,稱霸諸侯,乃至統一大九州。

戰國七雄為什麼不重用孟子,卻尊崇一個胡說八道的神棍?

在齊國,鄒衍備受重用;在魏國,魏惠王親自出城迎接他;在趙國,平原君不敢與他同坐一席,路上相遇,必然側著身子請鄒衍先走;在燕國,燕昭王認鄒衍做老師,並專門為他建造一座碣石宮。

同樣是說“道德仁義”,為什麼孟子備受冷落,而神棍鄒衍卻大受歡迎?

關鍵在於孟子老實講道理,而鄒衍會“騙人”。

鄒衍用大九州的廣袤疆土誘惑君王,用五德流轉的學說恐嚇君王。他欺騙君王若不衍生五德,就無法統一天下。因此,六國諸侯才爭先恐後歡迎他、招待他,期望能得到五德竅門、統一妙法。

但當諸侯們得知必須要行”仁義道德“,而”仁義道德“卻又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時,他們就不相信鄒衍說的話。

但那時,鄒衍早就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