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週末聚會,少不得說到孩子,大家都覺得家有讀書娃的話,只要不說學習,就母慈子孝,一說學習準會起飛狗跳;如果家裡娃還沒有讀書的話,那更是一個風雨變幻的晴雨表,一會兒風和日麗,一會兒狂風驟雨。

想要做一個不吼不叫的父母,實在是太難了!

奧地利人本主義心理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關於兒童心理需求的總結中提到:

“當孩子耍性子時,他不僅僅是在為了一個棒棒糖或出去玩而發脾氣。事實上,他是為了爭取歸屬感或地位感而努力,儘管他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

當孩子們無法通過正面手段獲得歸屬感或地位感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負面的手段,比如我們常見的哭鬧、耍橫甚至滿地打滾等。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正面管教魔法書》是美國著名早教專家、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艾米·麥克瑞迪的代表作,她在書中用自己20年的經驗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了32個行之有效的“良好行為養成術”,幫助家長做一個不吼不叫的父母。

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面對孩子的哭鬧或者無理要求,我們可以使用“身心靈時間”、“問與答”和“只有……才能……”“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環境”等方法,化解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01歸屬感和地位感

阿德勒曾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達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瞭解這一隱蔽的背景,就無從理解他做的事情。”

瞭解孩子隱蔽的背景,運用書中的觀點,首先就需要明白什麼是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這對之後的習慣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什麼是歸屬感

所謂歸屬感,就是指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並具有一定的個人力量——對於自己有關的事情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時,就會獲得的一定的地位感。

這種感覺只能在孩子能夠感覺到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聯繫時產生,這樣一來,他就會懂得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並適應家裡的環境。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權利的基本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正面的方式獲得權利,就不會用負面的手段去獲得。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暑假熱播的青春影視劇《小歡喜》裡的喬英子,作為一名學霸但卻完全沒有歸屬感,特別是當自己和母親對大學的選擇出現分歧時,她無法通過和媽媽正常的溝通、和爸爸交談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於是,她只好揹著父母填報了南京大學,一邊都左右為難:她在自己的理想和母親之間左右搖擺,最終離家出走,甚至想要跳海來獲取自己的權益。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父母的轉變讓她最終獲得了選擇理想的權利,然而之前她為此付出的抗爭和努力卻像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傷口,時不時地在黑夜裡吞噬著她。

那麼孩子的歸屬感從哪裡來呢?

簡單來說,孩子的歸屬感來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積極關注。

有了這種關注,孩子才能從感情上與父母親近,才能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自信。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2、地位感

地位感其實和歸屬感小同大異,但它又不同於歸屬感,它來自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及貢獻的確認。

如果孩子不能相信自己擁有地位感,就會為父母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而吵鬧,他不高興時,就會使性子、發脾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父母的關注。

在熱鬧的商場裡,4歲的小麗陪媽媽衣服。媽媽拿著一件漂亮的衣服進了試衣間,小麗和外婆在外面等著,外婆一邊看著一旁玩耍的小麗,一邊翻看著衣架上的衣服。小麗突然看到隔壁的玩具店裡有很多漂亮的娃娃,馬上吵著要過去,但外婆擔心媽媽試完衣服後出來找不到她們,於是拉著小麗留在原地等。

小麗馬上咧開嘴哭起來,搞得外婆很尷尬,一邊哄著小麗不哭,一邊對著試衣間裡的媽媽說她們先去看玩具……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地位感沒有得到關注和滿足的事例,而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小麗用哭鬧的方式獲得了馬上去看玩具的權利,而外婆的滿足讓她確認了自己在家裡的地位。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與對歸屬感和地位感之間關係,甚至根本不知道這些需求的存在,因此,時不時能夠以積極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心裡需求,防止他出現偏差行為,全在於父母怎麼做。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02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地位感,就給他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喬喬外婆最近總是很無奈,只要喬喬媽媽不在家,喬喬就會很乖地讓外婆帶,乖乖地和外婆一起去小區的遊樂園玩,或者一起去溼地公園看鴨子。但是,只要看到媽媽回了家,不管媽媽多累多忙,喬喬就會纏著媽媽,只要媽媽不陪她,她就開始撒潑耍賴,有時候甚至會動不動就躺在地板上不起來,哭得稀里嘩啦,讓工作本來就很辛苦的媽媽身心俱疲。

其實,這就是喬喬媽媽沒有給喬喬足夠的歸屬感或地位感,在喬喬的眼裡,媽媽的工作永遠都比自己重要,因為不管她和媽媽玩得多開心,只要媽媽一接到單位同事電話,她就會馬上去打開電腦,開始工作,把喬喬一個人放在一邊。而只要喬喬又哭又鬧,媽媽就會放下工作來陪自己。

久而久之,只要沒有得到媽媽的關注,喬喬就會使用撒潑耍賴的方式引起媽媽的關注,這讓喬喬媽很生氣卻又無可奈何。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身心靈時間”就是通過預先給孩子充分的關注來防止孩子形成這種錯誤的觀念,讓他知道他應該等到合適的時間再去尋求父母的關注。他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去採取錯錯誤的行為方式。

那麼什麼是“身心靈時間”呢?

所謂“身心靈時間”就是指父母雙方都應該每隔一天或者每天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和孩子單獨相處。在這1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父母要把手裡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一邊,將意念集中在自己的身、心、靈,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比如和4歲的孩子一起搭積木,給6歲的孩子一起讀故事書,甚至可以是幫12歲的孩子塗指甲油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情是合理的,就應該得到滿足。

這樣不能能夠增強孩子的歸屬感,同時也能夠提升孩子的地位感和自信心,讓他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減少和孩子之間出現的溝通問題。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只要父母肯多花點時間聽聽孩子喜歡的音樂、玩一玩那些他喜歡的遊戲,他會更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給孩子應得的東西:無條件的愛,一些專注的陪伴和關注,當我們拒絕給他自認為應得的東西時,才更有底氣。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03有效使用“身心靈時間”,給孩子足夠的歸屬感和地位感

《媽媽有空》的作者瑞秋曾說:“在我們日程滿滿、忙忙碌碌、被媒體包圍的生活中,願意花時間真正瞭解一個人,是愛的終極表現。”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也不是隻深埋在心底,只有讓對方感受得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做:

1、發揮創意,給“身心靈時間”想一個有趣的名字

給“身心靈時間”去一個有趣的名字,是要告訴孩子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也是給生活的一種儀式。就像《小王子》裡小狐狸說的那樣:

“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

給“身心靈時間”一個有趣的名字,也就是給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一個儀式感,讓孩子對每天的這個時間段充滿了期待和嚮往,也更容易讓孩子得到歸屬感和地位感。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這個名字一定要和家庭有關,可以是“和媽媽的美妙傍晚”,也可以是“和爸爸的休閒時刻”,甚至也可以是“和爸爸媽媽一起散步”等。只要是和孩子、和家庭有關的名字都可以,而在折斷時間裡,一定要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和電腦等一切干擾因素,將精神集中在身、心、靈這三個方面。

2、找到一件10分鐘能夠完成的事情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孩子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根本不知道想做哪件事。”其實,這並不需要糾結,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引導孩子一件一件地做,比如今天我們的“身心靈時間”做這件事情,每天又做另外一件事情。

只要是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他的地位感和歸屬感就能夠得到滿足。但是,不管是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記住,這件事情10分鐘內能夠完成!

就算我們的時間很多,孩子也想“身心靈”的時間得到延長,但千萬不能答應,否則麻煩又來了,他們會理所應當地認為我們就應該這樣做。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3、一定告訴孩子,你很享受和他在一起度過的“身心靈時間”

“身心靈時間”結束時,請一定告訴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一起度過的時間。比如“跟你一起玩真開心!明天我們還會畫更多的花兒,我簡直都等不及了。”這會讓孩子知道,我們已經給了他所需要的關注和地位,也很享受和他一起度過的時光。

不吼不叫做父母真的太難了?試試給孩子足夠的“身心靈時間”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已經很忙了,哪裡還會有時間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呢?魯迅先生就說過:“時間就像是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只要你願意,少耍一會兒網絡,10分鐘的時間自然有了,或者晚睡10分鐘,早起10分鐘……

只要你想,10分鐘的時間是完全可以有的,而且不要忘了,這10分鐘其實在幫我們節約時間。因為當我們使用“身心靈時間”的方法時,處理孩子不良行為方面所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孩子也會更願意完成我們交給他的家庭任務。

實際上,這樣一來,我們將獲得比以前更多的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情。

當然,“身心靈時間”也不是萬能的,但不妨試一試,或許這個被萬千家庭證實過的,真實有效的方法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