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臉識別技術50強


2019人臉識別技術50強


人臉識別正式進入大面積推廣應用階段

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開航,這座舉世矚目的機場一舉創下全球建設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世界最大的減隔震建築、首個“雙進雙出”航站樓、世界首個實現高鐵下穿的航站樓等諸多工業奇蹟。在人們讚歎中國的工業奇蹟之餘,安置於登機口的攝像頭同樣讓每一位旅客切身感受到刷臉登機的科技魅力。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始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並經歷了豐富的技術引進-技術改進-技術應用階段。近幾年,我國人臉識別技術突飛猛進。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專利公開數量已經達到5200項,同比增長93%。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公佈的2018年全球人臉識別算法測試(FRVT)最新結果,2018年共有來自全球的39家企業和機構參與本次競賽。在最新排名中,前五名算法被中國公司包攬,其中依圖科技包攬前兩名,商湯科技獲得第三第四名,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得第五名,曠世科技算法獲得第八名。顯示出了中國公司強大的競爭力。

大到國家醫保、醫院、酒店、學校、地鐵,小到超市、小賣鋪、餐飲店,刷臉簽到、刷臉支付、刷臉驗證、刷臉開門……得益於出色的性能,人臉識別技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取得應用。

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

近年來,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科技巨頭紛紛佈局,人臉識別已經成為資本的重點關照對象。2016年以來,人臉識別行業投融火爆。據統計,截止2018年底,我國人臉識別技術領域共有72起投資事件,總投資額超過330億人民幣。國家政策的頻頻出臺也為人臉識別技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2015年5月15日,《安全防範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提出適用於以安全防範為目的的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系統的總體規劃、方案設計、設備生產、質量控制等。其他領域可參考使用。

2015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提供個人銀行開立服務時,有條件的銀行可探索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和其他有效的技術手段作為核驗。

2017年7月,《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並帶動相關產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包括人臉識別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被各國所重視,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

目前市場上的人臉識別公司基本上可分為三類:一類以獨角獸頭部企業為代表,這類公司技術優勢明顯,主要針對城市級大安防、智慧城市的平臺化運營;另一類企業以產品化為導向,專注於垂直場景的應用落地,例如無人便利店。第三類主要依賴開源技術,憑藉低成本、輕技術、重營銷的方式來獲取短期紅利。

當前,人臉識別公司魚龍混雜,已經呈現紅海之勢。然而無論怎樣,人臉識別技術的市場還在持續增長,並且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這一高速增長趨勢。

何為正確?不知道

東西方市場,冰火兩重天。

8月8日,聯邦上訴法院駁回Facebook希望撤銷一項集體訴訟的申請。提起訴訟的為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用戶,該訴訟聲稱,Facebook未經用戶同意,非法收集並存儲數百萬用戶的生物識別數據。上訴法院的這一裁決,或將使Facebook需要就面部識別技術向原告支付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害賠償。

在人臉識別領域,不止是Facebook,Google、Amazon等科技巨頭同樣面臨著來自立法者和公眾的強烈反對。微軟更是刪除了此前全球最大的公開人臉識別數據庫MS Celeb。2019年七月,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宣佈禁止當地警方和市政部門使用面部識別軟件,成為繼舊金山後美國第二個禁止該技術的城市。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一以高科技而聞名的國度卻因人們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這與中國如火如荼的人臉識別革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何為安全?不知道

人臉識別或許沒有想象中那麼安全。

早在今年五月,支付寶就以開通人臉支付通道,在各大商超佈局“蜻蜓”人臉支付終端,並打出“30億”推廣計劃。微信緊隨其後,迅速推出“青蛙”予以回應。從使用效果來看,人臉識別支付技術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顧客的消費體驗。

中國銀聯在央行的指導下,也在做自己的刷臉設備。但有別於微信和支付寶,刷臉支付也需要輸入PIN碼,這裡人臉更像銀行卡號,更像傳統POS機的延續。究其原因,仍然在於人們對其安全性的質疑。

近日有媒體報道,有商家在網絡商城上公開兜售“人臉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人臉的位置信息以及106處關鍵點,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輪廓信息。而這2000張人臉背後,是明星、公務員、普通市民,甚至是小孩。而被採集者卻連自己的面部數據是什麼時候被採集的都不清楚。儘管這一應用被立即下架,但卻再一次將人臉信息的安全問題擺到了前臺。

不同於密碼和指紋,人臉的信息蒐集過程是無感知的,當你走在路上、坐在地鐵裡,臉部信息可能就在不知不覺間被蒐集了,而你卻絲毫沒有察覺。

況且,人臉識別技術並非許多企業宣傳的那麼安全。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專委會秘書長、天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教授張加萬表示,專業技術人員可以用技術手段合成二維、三維照片,輕鬆欺騙電腦系統。這是智能技術帶來的安全隱患,即使人臉識別中的活體檢測技術,也並非銅牆鐵壁般牢靠,一旦被破解,整個面部識別也就形同虛設了。

何為平衡?不知道

目前的情況是,技術與監管賽跑。

在任何新鮮事物面前,法律都存在一定的滯後性。目前在大部分國家,仍然沒有關於人臉識別技術及其數據使用的相關立法。人們無法預知這些屬於自己的信息要被用在哪裡,要被何人使用。

在9月20日舉辦的金融網絡安全論壇上,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在網絡空間僅依靠人臉等單一特徵進行金融交易驗證,存在嚴重交易隱患。金融機構在相關交易時,人臉數據採集應提前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的方式,明確獲得客戶授權。面對人臉支付,李偉建議要主動建立健全風險賠付資金、保險計劃、應急處置等風險補償機制,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技術,加強人臉特徵信息端到端的全鏈條安全防護。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都說應用與監管需要平衡。如何做到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保證大眾的隱私安全,需要企業與政府共同努力。而中國與歐美國家也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讓人臉識別這一技術能夠更好的服務全人類。

“一百八人,人無同面,面面崢嶸”——施耐庵《水滸傳》

人有千面,面面崢嶸。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增長,千人千面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即將得到徹底發揮。每個企業家,每個人,都有自己階段性的價值觀。

我們到底要到哪裡去,到時候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