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AR持續冰封

2019,AR持續冰封

作者 | 王叄

來源 | 起風財經(ID:QFCJ2018)

過去幾年間,AR產業可謂是科技行業中的一枝“奇葩”,在默默無聞中經歷著此起彼伏。2018年初,Digi-Capital發佈報告稱,AR產業將在5年內達到35億的安裝數量和850億-900億美元的收入水平,而同一時間段內,VR只有5000萬-6000萬的安裝數量和100億-150億美元的收入。

2018年,AR曾被寄予厚望,這一年也曾被稱作AR的基礎技術發展成熟的一年。事實上,AR行業也確實經歷了幾次大飛躍,但卻未在輿論中佔有一席之地,只是淹沒在了區塊鏈的浪潮裡。區塊鏈退出輿論風口後,進入2019年之前,AR行業的情況並未好轉,幸運女神既沒有站在行業內最強大的公司一邊,也沒有青睞早期的創業公司。

無論有多少人或多少理由支持著AR技術的長期前景,但他們所支持的時間範圍似乎是虛假的,圍繞著手機或眼鏡等產品而組織的宣傳活動,在2019年將會原形畢露。

慘而不冤

如果細數AR行業所面臨的難題,

Magic Leap這家公司很具代表性。

Magic Leap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增強現實公司。關注AR產業的人都知道,2015年曾有一段視頻引起轟動(圖在下面),這是一段“直接利用Magic Leap技術”實現的視頻,沒有添加任何特效。這段視頻是Magic Leap在2015年9月發佈的。

視頻中如夢似幻的場景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也給了VR迎頭暴擊。彼時VR技術還需要依賴厚重的設備,其眩暈感也屢屢為人詬病,AR在解放身體的同時也解放了心靈,甚至一度被稱為魔法。

可惜,這段視頻只是Magic Leap的營銷手段,吹牛不上稅,但是牛皮總有戳破的一天,幻想在三年後落入了現實。2018年8月份,Magic Leap終於放出了一套產品,由一副名為 “Lightwear” 的眼鏡、一個圓盤狀 “Lightpack” 主機以及獨立的觸控手柄組成。

等了三年的消費者終於發現,原來AR也要買設備,原來AR的體驗也沒比VR好多少。於是,大家嘴上說著“還不錯”,身體卻很誠實,買單的很少。更重要的是,微軟Hololens早於Magic Leap One Creator兩年發佈,可視範圍只差了10度,並沒有提供其宣傳的理想狀態下的 “沉浸式體驗”

一時間,質疑與批評鋪天蓋地而來,遠多過當初的期冀與讚美,炒作現行,光環破碎。TechCrunch評論稱,Magic Leap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大肆宣傳行業標準並粉飾自己的技術,但最終發佈的卻是一款針對競爭對手的產品。Wired雜誌則表示,Magic Leap確實 “造出了一個非常接近於理想狀態的硬件設備,但它的效果並沒有比其競品更讓人感到興奮”。

剔除掉帶有主觀色彩的評論,只說事實,也足以撐起對“慘而不冤”這個對Magic Leap、對AR產業的評論。

2014年10月,Magic Leap獲得由谷歌領投的5.42億美元B輪融資,高通資本、KKR、Vulcan Capital、KPCB、Andreessen Horowitz和Obvious Ventures等大牌投資機構跟投。與此同時,谷歌新任CEO桑達爾·皮猜(Sundar Pinchai)也出任了該公司董事。

2015年12月,Magic Leap完成8.27億美元的C輪融資。2016年2月,Magic Leap完成7.93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阿里、谷歌參與投資。2018年3月7日,Magic Leap宣佈完成4.61億美元融資。

4年間,Magic Leap官方公佈的融資額近27億美元,背後不乏谷歌和阿里等科技巨頭和知名投資機構的支持。而從時間節點上看,Magic Leap獲得這些投資的時候,還處於研發階段,尚未公佈產品。如果目前發佈的產品和公佈的技術就是這家硅谷明星創業公司的全部家底,那麼危機就在前方不遠處。

對於Magic Leap來講,通過畫餅融到的鉅額資本固然能充飢,但是銷量的慘淡與口碑下滑卻很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饑荒。而AR產業內的其他從業者,不知道有多少人對Magic Leap恨得牙根發癢。進入一個行業的資金總量大概是有限的,某一家公司拿走的太多,勢必影響其他公司的融資份額,何況這家公司沒有承擔起引領行業的使命,2019年進入AR產業的資本總量或許會大打折扣。

近日,微軟從Magic Leap手中搶走了一份價值4.8億美元的合同,內容是為美國軍方提供AR設備。隨著微軟全力打造下一代HoloLens設備,Magic Leap似乎應該重新考慮自己的定位。AR產業憑一己之力開闢市場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巨頭已經入場,要麼投靠,要麼“死亡”

雖然Magic Leap吸引了大部分吐槽AR的火力,但這家公司的存在並不是AR行業的唯一問題,而其他的問題卻很少有人思考或討論。

消費者對基於手機的AR內容顯然缺乏興趣。即便蘋果在封閉生態內大力宣傳,ARKit給iOS用戶帶來的體驗也只能用“奇怪”來評價。而在安卓陣營,手機廠商甚至懶得吹噓其設備與谷歌ARCore平臺的兼容性。這表明對設備製造商來說,硬件標準並不是AR領域唯一的宣傳點,甚至不是必需的宣傳點。

AR行業最明顯的機遇隱藏在用戶原創內容中,但就目前AR技術體驗的複雜程度而言,平臺和用戶之間仍舊脫節。具體而言,自拍貼紙是目前最符合用戶舒適度的AR體驗,這讓許多已經被攻克的AR前沿技術十分尷尬,在用戶場景出現之前,這些技術沒有用武之地。

AR行業的另外一個機遇在遊戲行業。2015年8月份,Niantic從谷歌脫離,成為一家獨立遊戲公司。9月份,Niantic與任天堂共同發佈了遊戲《精靈寶可夢GO》,成為現象級作品。然而,這款遊戲的出現並不足以為AR正名,因為火爆的背後有很多隨機因素,既有任天堂粉絲的情懷,又有對於AR技術的新鮮感。Niantic的下一款遊戲也只公佈了將與《哈利波特》攜手,目前尚未公佈發佈日期或玩法等信息。在此之前,只能確定AR技術在原創遊戲領域具有潛力,而潛力大小則需要下一個爆款來證明。

技術完善之前的本末倒置

AR行業目前尚未發力原創內容,絆腳石在於平臺基礎設施建設。雖然ARKit和ARCore已經普及,全球支持AR框架的手機數以億計,但數量龐大的AR手機尚未成為AR時代的載體。因為AR背後牽扯了

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很多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其背後支撐的技術其實非常複雜。

例如,AR從根本上依賴於超越幾何學的空間理解水平。AR地圖看似簡單,實際上應用了計算機視覺等前沿技術,針對物體分割環境並準確識別的技術研發目前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從這個角度講,AR技術只是AI技術的一個子集,AR行業遠遠未達到大規模技術落地的水平

谷歌已經開始在新的應用程序和設備上推廣鏡頭計算機視覺引擎。通過一種迂迴的方式,谷歌得出了一個有價值的觀點,如果不能分析相機實際所看到內容的細微差別,那麼空間映射環境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幫助。這也從側面證明,即使技術實力領先的谷歌都未能找到直接的解決方案,AR的技術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積累。

得益於智能手機AR化競爭趨勢和數億潛在用戶的市場規模,AR領域的很多初創公司都完成了融資,但這個行業能否真正開闢市場還有待商榷。在AR技術成熟之前,其在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未來行業中的適用性已經勾起了太多人的胃口,甚至被稱作計算機與現實世界交互的橋樑,這無異於本末倒置。

2019年,AR行業的重點仍然是後端的技術研究,而非應用或硬件開發。不過,行業內仍然需要Magic Leap或類似的公司,通過高調宣傳其產品或服務來獲取更多的注意力,這是一把雙刃劍,關注帶來的可能是資本,也可能是更多的質疑或徹底的失望。

5G或是宜居時代

愛立信、英特爾曾在今年3月聯合Telia推出了一個AR與5G結合的案例,展示了在5G網絡下,更高吞吐量和更低延遲的AR體驗,為AR和實時視頻流解決方案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目前,5G商用技術研發試驗已正式進入第三階段,或將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

無論是VR還是AR,其體驗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在於網絡延遲帶來的眩暈感,以及畫面卡頓對於沉浸感的影響,失去了現實性的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都沒有靈魂。這與硬件無關,但卻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因此,低功耗、低延時和標準化是AR硬件一直在追求的目標。

這一目標的背後,在於大量的數據傳輸與分析,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網速。與4G網絡相比,5G的數據吞吐量增加了10倍,通信容量增加了100倍,而延遲是此前的十分之一。5G在AR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更高的容量;更低的延遲和更好的網絡均勻性。毋庸置疑,

5G將成為未來AR行業的必備技術

觸底反彈

不同於facebook和蘋果這樣的大企業,即時的市場狀況和用戶興趣對於AR領域的初創公司顯得尤其重要。2018年,在冰封的資本市場上,大型投資公司已經開始調整對於第一輪投資的預期。同時,遲遲沒有現象級的產品或應用,這些都讓AR行業在2019年的融資前景雪上加霜。

基於本文的分析,AR確實稱得上是一個“奇葩”的行業,無論是後期入場的科技巨頭還是業內原生的明星企業,都只能勾起消費者對於行業未來的想象,卻遲遲不能把想象變成現實。只存在科幻片中的AR時代還有多遠無法預測,對於技術的原始積累只能保持足夠的耐心。

在技術成熟之前,AR行業或許無法擺脫“持續冰封”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