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172公里 省城引來長江水“救急”

“跋涉”172公里 省城引來長江水“救急”

滁河干渠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這段時間,合肥降水比往年同期少了7到9成,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作為合肥的“大水缸”,也是連連“喊渴”。

為了應對旱情,從10月20日開始,合肥市通過實施“江水西調”,每天有80萬立方米的長江水經過172公里的“長跑”和38米的“跳高”,逆流而上注入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這也是省城居民首次喝上長江水。

“江水西調”

據合肥市氣象部門介紹,今年以來,合肥市降雨量為612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少37%,位列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少。9月以來全市降雨量23毫米,偏少8成,大部分地區達重旱。

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是合肥市民的兩個“大水缸”,依靠其自產水早已不能滿足城市供水需求,需常年從淠史杭灌區的淠河灌區上游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等水庫引水進行補給。但與此同時,淠河灌區上游四大水庫也因降雨偏少,其蓄水總量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少,後期向合肥城市供水補水十分有限。

“跋涉”172公里 省城引来长江水“救急”

俯瞰雙墩泵站

面對內部蓄水不足、上游補水水源短缺這一嚴峻形勢,合肥市水務局按照省水利廳和合肥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駟馬山引江工程管理處和沿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原有水利工程,及時組織實施“江水西調”。

據介紹,自10月20日起,通過位於和縣的駟馬山引江工程烏江站抽引長江水,經駟馬山引江水道和滁河一、二、三級站及黃疃站提水進入滁河干渠,再通過滁河干渠上的管灣、眾興、雙墩三座泵站提水,從滁河干渠大官塘洩洪閘進入大房郢水庫。由連通管與董鋪水庫實現互聯互通,為董鋪、大房郢兩大水庫提供城市供水水源。此次調水工程全長172公里,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左右,日引水量80萬立方米,使合肥市民在歷史上首次喝上長江水。

2014年6月,滁河干渠水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啟動建設,合肥“江水西調”項目正式動工,其中包括滁河干渠渠道拓寬整治工程、眾興水庫水源地保護工程、滁河干渠監控調度信息化系統工程。經過兩年多施工建設,“江水西調”工程基本完工。由於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如果要想將長江水引入大房郢水庫,需要多次用泵站提水,從駟馬山第一站開始,長江水總共經歷了八級泵站提水,足足抬高了38米,這才流進千家萬戶。

“四水匯肥”保障省城城市用水

10月31日,本網記者來到合肥市滁河分局雙墩泵站,這裡是提水的最後一站,滾滾江水“逆流而上”,聲如雷鳴。水流通過節制閘,向西流入大房郢水庫,為合肥市提供城市供水。

合肥市滁河干渠管理分局雙墩管理所所長陳慶斌介紹說,按照正常情況,水從五大水庫而來,自西向東,流經雙墩泵站,前往肥東。這個泵站主要承擔了農業灌溉等日常生產生活用處。但是今年省城遭遇了罕見旱情,泵站自2017年建成後,首次發揮了倒提江水的功能。“正常農業灌溉的時候,泵站三口閘打開,水向東邊流。現在泵站提水,三個閘門全部關閉,然後用水泵把水從下游往上游返。”

“跋涉”172公里 省城引来长江水“救急”

雙墩泵站

在泵站裡,記者看到成堆的水草被從河裡撈出。陳慶斌告訴記者,每次提水都會有相關人員進行水草打撈、沉澱等步驟,目前長江水經過水質檢測,已經達到了地表II類水的標準,市民可以放心飲用。

碧綠的長江水一路向西,沿著河道逆流而上,昔日灌溉渠道變成了省城吃水的“生命線”。在長豐縣大官塘水庫,原本河道中間新築了一道堤壩,保證江水能全部補進大房郢水庫。管理站負責人陳慶好告訴記者,這裡每天可以往水庫補水80萬立方米,供給合肥市城市用水。

“跋涉”172公里 省城引来长江水“救急”

圖為雙墩泵站提水現場

據介紹,合肥市現在每天用水在180萬立方米左右,如果在夏季,日用水量要達到200萬立方米,水量消耗十分驚人。為了保證城市用水,除了已經持續多年的大別山水和已完成的“江水西調”工程,另外我省的引江濟淮工程正在實施,部分江水可作為備用水源供給合肥。同時,龍河口水庫引水工程也正在規劃建設中,通過埋設管道將水引入合肥,作為備用水源。這樣四條供水通道匯聚一起,形成“四水匯肥”的格局。(記者蘇藝史睿雯鄭強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