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門頭溝丨探祕~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祕密電波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1943年冬

為使平津地下工作聯絡暢通

一位年僅20歲還未結婚的女孩

被委派從晉察冀邊區來到平西情報站

為了掩飾身份,她化名蘇靜

假裝與當地農戶的兒子成婚


不能戀愛、不能結婚

甚至不能和親人聯繫

這份工作,一干就是六年

......


今天,讓我們走進

“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舊址

聽聽“地下工作者們”的

紅色故事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

位於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澗溝村

1941年初正式成立

在根據地與北平城之間負責

傳遞情報、輸送抗戰物資、護送來往人員


從1939年至1949年近10年時間,平西情報工作站秘密電波從未中斷,為晉察冀根據地的建設、抗戰勝利和北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由石頭鋪成的古香道從遠山延伸到娘娘廟,七十多年前,情報人員就是通過這條古道往返於北平城與根據地。這是一條隱蔽的戰線。在妙峰山腳下一個平常的小院裡,1939年至1949年1月近10年間,平西情報站在此收發秘密電波,情報在此接送,物資在這裡轉運,大批愛國青年、革命人士和國際友人,都通過這裡秘密前往延安。

中藥熬水

情報隱藏在紙上


走進“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舊址,從老照片上可以看出,這裡佈局沒變,只是當時的房子是簡陋的灰磚和木頂。當年,平西和晉察冀聯繫的唯一一座電臺就架設在這座普通的小院裡,發報機放在南屋的炕上。

“那會兒窗戶上還有個小喇叭,梁波就坐在發報機前不停按,機器嘀嘀嘀地響”,村民孫德全回憶說。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趙敏是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的一個交通員。在視頻資料中,他介紹,當時交通員所送的信分為特級、特快和普通幾種。有雞毛信和火柴信,根據信上的雞毛和火柴多少,判斷信的重要性。每種信的跑法不一樣。重要信件要送到目的地,普通信件就是沿村轉送,就像接力一樣。

“我們送的信就是一張白紙,擱水裡一泡能看見字,不泡什麼都看不見”,村民管德生說起當年送信的情景。

黨史記載,地下交通員曾用中藥五倍子熬水,然後蘸五倍子水將情報寫在紙上。水一干,根本看不見任何字。需要的時候,用碘酒一刷,字跡就清晰地顯現出來。

如今,這個不到500平米的四合院已修葺一新。二十多平米的北房、東房、南房都設為展廳,3間展廳通過照片和情報員家屬捐贈的文物,還原那些隱秘又緊張的“戰鬥”場景。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在左側的“發報室”裡,一個身穿藍褂子、坐在石桌前操作電臺的婦女雕塑,向人們講述了地下工作者蘇靜的故事。


土法上馬

湊零件組裝發報機


站在妙峰山頂,群山連綿起伏。下面的小廣場上一棵大松樹迎風獨立。

據當地老人回憶,當時這是觀音殿,前面是觀音殿的門樓。趙萬慶給國民抗日軍的領導紀亭榭送信,突然日本的飛機從北邊飛過來,炸彈正好扔到門樓後面。趙萬慶當時就被炸死了。“他用生命換來的情報終於交到了紀亭榭手裡,使國民抗日軍安全轉移到了抗日根據地。”

據統計,在平西站工作的人員有近100名,10人犧牲。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平西情報站浮雕:勝似百萬雄兵

當時,平西情報聯絡站設專門電臺,直接向邊區社會部及延安通報。同時,北平城內設小功率電臺,將城內收集的情報傳給平西情報站。雖然情報人員互不認識,有了妙峰山這個樞紐,整個北平的地下情報組織連接成網。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當時,在莫斯科學過情報課程的黨員幹部王文與女游擊隊長劉桂芬扮演假夫妻,負責到北平潛伏建立秘密電臺。他們在大石橋衚衕7號租了一套獨門獨院,房東是日本憲兵隊翻譯官,對門是個在偽警察所混事的張警長。

由於北平城交流電線多、干擾大,由山區帶來的5瓦乾電池發報機不起作用。王文只能自己組裝一部發報機。但在日偽統治下的北平城組裝一部電臺談何容易。

王文化整為零,每當護國寺、隆福寺辦廟會,他就到馬路便道的地攤上買幾樣無線電的舊零件。經過兩個多月,器件差不多買齊了。

沒工具,他用斧子、菜刀、生煤火的通條,土法上馬,運用在莫斯科學到的知識晝夜組裝,最後成功組裝了一臺功率30瓦的發報機。

為避開日偽偵測臺監聽時段,王文就在後半夜2點到5點,抓住空隙與平西情報站電臺通聯。他還大膽模仿日偽電臺報務員的手法,如果日偽電臺的報務員聽到呼叫,還會以為是自己人的電臺在工作。

就這樣,什剎海畔發出的紅色電波,飛越古城傳到平西,日本憲兵隊、漢奸偵緝隊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後,這對假夫妻還結成了真夫妻,相伴一生。


站站接力

敵區買藥送往根據地


展廳現場,兩幅白求恩醫院醫療現場的照片,展現了平西情報站為抗日根據地運送藥品的故事。

在抗戰時期,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的封鎖,尤其禁止西藥流入,導致根據地藥品奇缺。

1939年5月清晨,一位鄉下的“教友”老楊來找“黃長老”幫忙,給“黃長老”送來一份密寫的藥單子。“是白求恩大夫開的,都是‘家裡’急需的”。

這位“黃長老”就是黃浩,他的實際身份是地下抗日情報人員。

老楊走後,黃浩趕緊回到家中,把購藥安排藏在自行車的車把套內,讓女兒騎車送信兒。黃浩情報組接到任務,立刻行動起來。通過“發國難財”的漢奸,從王府井大街“陸軍御用達”藥店,買到了所缺的西藥。

過了一天,西直門內大街法國雪鐵龍小轎車開過。值班的日偽軍都認識,這是東交民巷法國醫院院長貝熙業大夫的車。

貝熙業同情並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由於運送藥品任務艱鉅,黃浩便請求貝熙業幫助,利用他外國人的身份,以到貝家花園為名,將藥品經海淀、頤和園、溫泉送到北安河附近事先約好的青紗帳裡,然後由平西站交通員張衝等人取走。

紅色門頭溝丨探秘~妙峰山下十年間,從未中斷的秘密電波

“北平城裡轉移出來的人員和物資,從貝熙業在西山的別墅翻越妙峰山,由地下交通員護送,到澗溝村,再經田莊,一站一站像接力賽一樣,最後轉到延安。”北京平西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春鳴介紹說。

1939年,白求恩到冀中戰地醫院視察,得知許多貴重藥品是情報人員冒著極大風險從敵區搞到的,蹺起大拇指說:“真了不起!”


走進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紀念館展廳,可以看到廳中陳列的展牌上一件件記錄著這些無私奉獻者們的故事。一路讀下去,最後一塊展牌上,書寫了對這些未列入史冊的情報人員的紀念。

很多同志隱姓埋名

在隱蔽戰線上出生入死、流血犧牲

但由於歷史和工作性質原因

沒有留下姓名,成了無名英雄

對於這些無名英雄

我們全要永久地懷念他們,敬仰他們


記者:陳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