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巨頭的深意

王如晨/文


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巨頭的深意

摘要

◎融合的生態邏輯

◎一個更為完整的阿里雲智能

◎超級協同之下


阿里集團今晚發佈了2020財年Q2季報。零售市場移動月活達7.85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6.93億,營收增長40%。利潤與貨幣化等指標同樣可觀。

不過,此刻,夸克君想提醒外界關注阿里集團近期一項非常關鍵的整合舉動。

那就是,原本作為獨立版圖的螞蟻金融雲,已併入阿里雲智能,與後者金融雲融為一體。

長看,這一動作可能不遜於阿里集團淘系的整合。甚至會成為阿里未來財報更大的亮點之一。

你知道,螞蟻是一家定位於Fintech的平臺企業。金融雲本是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此刻與集團雲智能合併,一定隱含著面向未來的戰略考量。

事實上,上週,一條消息已間接傳遞上述信號:一週前,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數字政府、金融雲、新零售、中國區域四大業務部升級為事業群。此外,國際業務重心已轉向東南亞。

這意味著什麼呢?夸克君今天就給出一個粗略分析,初步結論如此:

一、阿里雲智能正加速成為整個生態2B入口與支撐體系。未來所有業務都會跑在阿里雲上。

二、金融業數字轉型將成為下一階段角逐高點。

三、阿里“商業操作系統”要素更加完整,整個生態協同效率更高。

四、阿里成長性與新一輪估值的利器。

融合的生態邏輯

關於第一、二方面,需要提醒一下,年初,阿里集團CTO、阿里雲智能總裁行癲在北京雲棲峰會上做過如下強調:

1、未來將聚焦三大場景,數字政府、金融雲、新零售。

2、目前阿里60~70%業務跑在公共雲上,未來1到2年,100%跑在上面。

3、阿里未來所有2B輸出都須通過雲智能,包括金融雲、釘釘、新零售核心技術、產品。

顯然,此刻可以說,阿里雲智能組織架構調整,螞蟻金融雲融入其金融雲業務版圖,就是年初既定戰略的落地。事實上,之前釘釘已融入雲智能。

不過,仍還有些疑問。比如:合併確實合乎雲智能作為集團2B基座定位,為什麼不讓螞蟻金融雲保持獨立,只是跑在雲智能平臺呢?這是否會弱化螞蟻競爭力?

其實都挺複雜。

這一動向更多出於化解金融業數字轉型進程中的挑戰。這是一個壁壘深深而又充滿巨大空間的行業,需要站在更高維度,以更為完整綜合的力量、更強的毅力與耐心建構場景。就是說,阿里出發點,仍還是以客戶、用戶為中心。同時,這也是阿里集團對於未來整個行業競爭壓力的化解。

螞蟻金融雲勝在原生性、行業維度更專業。此外,它的技術積澱也非常深。在阿里雲誕生之前,外界提到阿里技術競爭力,幾乎就等於圍繞支付寶體系建立起來的競爭力。即便截至目前,螞蟻在創新支付技術、AI、區塊鏈等許多領域也是引領全球,並積累許多專利。

不過,如果繼續獨立構建基礎設施,除了技研投入大、時間週期長之外,面對整個行業,獨立的技術與商業要素恐怕遠不夠完整。此外,持續的監管壓力之下,一些環節它也很難直接涉入。單獨依靠螞蟻拓展整個行業的金融雲服務,可能充滿許多不確定性。

螞蟻核心板塊的運營,本來就依託阿里集團。比如支付寶與集團泛電商生態根本無法割裂。同時,我們看到,螞蟻2017年從techfin走向fintech、全面開放之後,它構建的許多場景,本來也與阿里集團無法切割,甚至就是雙方的協同與整合。

舉例說,之前,螞蟻的智慧城市場景構建,幾乎就是以支付寶為核心,融合自身與阿里集團生態要素的整體解決方案。就是說,螞蟻關鍵場景的構建,仍建立在阿里整個生態維度基礎上。

如此,這裡就有一個大的組織協同與結構化難題了。

阿里集團有獨立的2B版圖,它的場景豐富度、滲透的行業門類,遠高於螞蟻。而它自身的技術與商業要素,以及所能整合、協同的資源,同樣多於螞蟻。

在金融雲基礎設施鍛造層面,兩者如果全面獨立開掛,會出現較深的博弈,還無法脫離比較深的關聯交易。螞蟻離不開阿里集團以及阿里雲智能,又要在面向整個行業的金融雲服務上競爭。

螞蟻雖能借fintech定位消除許多監管壓力,建構更多場景,但越開放,就越會與阿里集團出現更多博弈。

阿里雲智能下的金融雲,在金融領域專業維度上,不如螞蟻,原生性也弱於螞蟻,但底層技術基礎架構的普惠性與普適性、產品與方案的完整性、平臺開放的多樣性、場景建構的多元性方面,當然還有所能整合的生態範疇,持續投入的人力、資本、面向未來的意志,阿里集團恐怕更甚。

這裡面當然也有雙方商業模式的作用。年初,行癲確立了阿里雲智能的核心定位,也即“練好內功被集成、不做Saas”。而螞蟻金服如果獨立耕作金融雲,又有諸多獨立的應用,包括無法與阿里集團分開的應用,也會出現矛盾性。當然,相比2017年以前,螞蟻的開放行動已消除很多被動。

更有消除敏感壓力的價值。要看到,阿里雲智能顯得比螞蟻金服帶有更多中性氣質。

這一維度之下,金融雲併入阿里雲智能,屬於雙方基於服務客戶與用戶的整合動向。

競爭維度:一個完整的阿里雲智能

另外一個維度,就是行業競爭。金融雲服務的挑戰面,不僅在於金融機構陣營自身的保守型與變革動力,更有競對們的壁壘。

你知道,幾年前阿里提出過“去IOE化”。這是面向數字經濟時代建構不同ICT基礎設施的動向。當時,一些人很快驕傲地羅列出IBM、甲骨文、EMC等巨頭在傳統金融業的根基。中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幾乎全被捆綁。

這種局面與金融業自身特性膠著一起,形成了長期不易破除的行業壁壘。這種局面確實不完全是金融業本身問題所致。局部被綁架太深,單靠自己無法超越現狀,必須依賴更多市場化的力量,尤其是新興的fintech們。

當然也有一些有利的因素:

1、金融業自身的數字轉型意識清晰、明確起來。行業共識已經形成;

2、區域國家與市場對監管、數據與服務器在地化的要求,當然更有大國博弈下技術自主、金融安全的強烈訴求。由此,格局開始逐步鬆動,甚至開始瓦解。螞蟻與本地方案商開始參與更多,這確實是一個過程。

但這並不意味著螞蟻就能滲透更多。IOE代表著多種不同的力量。它們的壟斷特質在於山頭分立,各自形成許多方案孤島、數據孤島,必須有一種更新的協同的機制超越並打破它們。

破除這種壁壘,必須依靠長期的積澱,不但每個環節的要素與能力必備,還需要建構開放的機制。否則,最後你會淪為新的中心化組織。

螞蟻強大,但若沒有阿里集團20年來的整體資源,尤其是阿里雲智能10年來在底層技術、方案上的沉澱,不可能實現目標。

而對手也不止於IOE代表的具體體系。還有更多新的參與者。包括華為、平安集團、騰訊、百度以及諸多新的中型的玩家。這個領域註定不會是少數幾家通吃的局面。

如此,就既考驗你的自主能力、全球化的整合能力,也考驗你的商業模式與技術價值觀。此刻再去體會行癲年初為阿里雲智能確立的立場“被集成、不做Saas”,就有更深的味道了。它意味著阿里雲智能面向未來關鍵場景的路徑選擇。這應該也是阿里集團的重大變化。

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之後,與螞蟻深度協同,面對諸多競對,它們就擁有如下競爭力:

1、原生金融雲;

2、更為完整的基於數據智能的方案、平臺;

3、更大也更豐富的場景;

4、更高的品牌號召力;

5、更多資源……


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巨頭的深意

阿里雲智能早已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雲智能平臺,依託阿里集團整體生態,在拓展中國乃至全球金融雲市場,會更具優勢。


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巨頭的深意

那麼,還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會弱化螞蟻估值?

這個容易誤解。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不等於後者取代螞蟻建構金融雲的能力,更不等於螞蟻技術融入阿里雲智能。

應該這麼說,本質上,螞蟻金融雲遷移到阿里雲智能平臺,並且作為建構金融服務場景的核心要素了。事實上,前不久,我們看到,包括螞蟻分佈式中間件SOFAStack、關係數據庫OceanBase和一站式移動開發平臺mPaaS三套系列產品已率先上線阿里雲智能官網售賣。

阿里雲智能是一個更大的系統集成商角色,主導著阿里集團金融雲場景與對外輸出,更近入口、出口的新型渠道價值。有了螞蟻金融雲要素補充,它的雙中臺戰略會更加突出。

這並不妨礙螞蟻持續扮演金融雲底層技術與方案的沉澱者。跟新零售領域一樣,阿里雲智能設有新零售事業部,但也不會取代淘系以及各個單元內部的技術與方案沉澱。

這反而會給螞蟻打開更多商業機會。而且還會讓它將更多精力聚焦在服務機構與用戶層面,側重應用與生態體系。這裡面會有明顯的成本效益。螞蟻反而可輕裝上陣了。

唯一的難題是,螞蟻接下來可能需要進一步更新自己的敘事策略,清晰描述商業模式與差異化競爭力,展現這種變化創造的價值與成長空間。確實,讓外界一下看清不那麼容易。

超級協同之下

不過,在夸克看來,這一動向的,不是行癲年初確定的阿里雲智能定位所致,而是阿里集團一個較長週期的戰略協同。

剛才已提到,螞蟻許多業務本來就與集團之間無法切割。許多業務也曾不斷整合。尤其是口碑部分。此前,人口紅利效應顯著的週期,雙方獨立運作,尤其螞蟻獨立壯大成一生態,甚至與阿里集團之間出現一定博弈,確實也符合行業趨勢與“出淘”的發展規律。

但2015年之後,這種紅利弱化,加上IPO後阿里幾輪密集整合,已到必須通過挖掘整個生態多樣性價值、提升組織力與公司治理來獲得成長性的週期,否則它會被效率困擾,陷入“大數定律”的長期考驗。

這就是阿里集團過去幾年組織架構升級、業務整合、人事調整頻繁的核心原因之一。

阿里集團內部調整當然非常關鍵。但它與螞蟻之間,無法切割的複雜業務網絡,涉及到長短期戰略的實現。

當初,受限於螞蟻獨立的法人、背後股權,很多時候,並不能像集團淘系等業務一樣做到更高的協同。這個既有業務發展邏輯,也有雙方公司治理的獨立性問題。過去,阿里集團確實不能過度要求螞蟻服從它的短期訴求。

但外部形勢的變化,迫使雙方必須更新協同的關係。剛才已提到,金融業數字化進程進入關鍵的引爆週期,但只靠螞蟻的話,在技術完整性、生態以及適應監管等方面會遇到很多挑戰。事實上,它最近兩年的開放進程,雖有格局,但背後也是壓力面的呈現,fintech定位就有化解挑戰的邏輯。

而阿里集團絕不可能錯失這一場景的關鍵時間窗口。何況它自身也面臨著增長挑戰。事實上,兩年多來,螞蟻金服已經持續在支持集團的增長,尤其是體現在支付寶拉新方面。阿里集團用戶增長、下沉都離不開它的成效。

但阿里集團必須建構更大的場景,尤其是面向諸多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層面的數字轉型機遇層面,它同樣需要整合更多核心資源。而金融場景不但是個高地,更是影響整個生態閉環的關鍵,這決定了它與螞蟻之間必須進一步走向深度協同。

所以,我們看到,2018年,阿里官方公佈將確認所持螞蟻33%股份的權益,一個月前正式交割完成,這一動作標誌著雙方機制的打通。

我們還看到,原本執掌阿里雲4年之久立下汗馬功勞的孫權,轉崗螞蟻金服擔任COO,旋即任總裁,這裡面,同樣隱含著阿里集團的整體戰略用心,它奠定了組織與經驗的保障。

這些動作,跟另外幾重動作,其實異曲同工: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行癲以集團CTO兼任該業務總裁;蔣凡統籌整個淘系;老樊統籌文娛;朱順炎統籌創新業務等。

“經濟體”、“商業操作系統”、“協同”之類的話語裡,有阿里集團對自身生態的描述與定義,它在建構起多樣性與複雜性之後,也在持續不斷與複雜性鬥爭。對於這樣一家巨頭來說,形成一種一致性與統一性,建立一種開放、共享的協同機制,比其他難題都更重。文化與價值觀當然沒問題,但要落在實際的運營中,並不容易。

這是我們一直密集關注阿里組織力與領導力變化的原因,同樣是我們考察它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參照。

今日的整合,事實上也是一次更大範疇的組織架構與業務版圖的調整,涉及到超級協同。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2019年雲棲大會上螞蟻總裁孫權一段話:科技驅動金融從離線走向在線,“未來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沒有科技,不能稱為金融。沒有數據,不能稱為金融”,中國內在金融中心今日在北京和上海,未來杭州、深圳會扮演關鍵的角色。

這與幾年來硅谷與華爾街之間的話題博弈、人才與技術流動風向極為契合。

夸克認為,裡面有阿里集團面向未來的價值渲染。螞蟻的開放征程與架構演變,金融雲與阿里雲智能的融合,整個體系的協同,也是金融與技術的價值融合。

考慮到金融場景的壁壘,這正是我們認為此舉價值不遜於淘系整合的原因。它隱含著未來一個長期的阿里集團成長性,甚至涉及到此刻一些緊迫的任務。

比如,阿里雲智能整合螞蟻資源,將金融雲列為三大關鍵場景之一,將有利於2B業務的整體輸出與壯大。要知道,越是壁壘最深的領域,數字轉型的紅利也最豐富。它有利於阿里這種生態形態組織的整體輸出。

金融雲一定是阿里雲智能強力聚焦的部分。你來看一週前IDC首次發佈的《中國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跟蹤研究,2019H1》報告。

該調研機構表示,完整的金融雲市場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雲基礎設施,以及面向金融行業的雲平臺、雲應用解決方案(軟件+服務)兩大部分。報告重點聚焦中國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

它給出三組數據:2019年市場規模可達9.3億美元,佔整個金融業IT解決方案9%;2019年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預計同比增長40.1%,為行業整體解決方案增速的2倍;到2023年,市場複合增長40.2%,2023年市場規模預期達35.9億美元。


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巨頭的深意

2019上半年,中國金融雲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4億美元,阿里雲智能、中科軟科技、騰訊、百度、融信雲位居前五,市佔分別為12.2%、6.7%、6.3%、5.4%,大幅領先。

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上,行癲曾強調,雲計算市場拐點已到。我相信,他的判斷裡不可能沒有金融雲商機。

考慮到阿里雲智能作為2B的基座,具有明顯的市值管理符號價值,這財報發佈前夜,系列動作勢必成為外界尤其資本市場觀察阿里投資價值的核心指引。

另一重背景可能更緊迫。那就是阿里集團正準備重啟香港上市計劃。有傳聞稱,最早可能本月底掛牌。兩地上市,如此,阿里集團此刻就急需資本市場看到它下一輪成長空間,尤其是阿里雲智能的潛在價值,包括差異化競爭力。

此前,阿里雲智能北京雲棲大會,它已讓我們看到不同於亞馬遜、微軟、谷歌等雲計算服務商的整體優勢。前不久杭州雲棲大會上,行癲的演講主題是《構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寓意不言自明。


螞蟻金融雲融入阿里雲智能:巨頭的深意

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已接近一年時間。這11個多月的變化,既集中體現了阿里2B戰略視野、組織力與執行力,更是體現了阿里集團面對數字經濟時代建構全新話語體系並形成落地機制的強大能力。

掛牌香港,應該也是阿里集團集中展示這一週期內在變化的舞臺。融合螞蟻金融雲服務的阿里雲智能,勢必將成為外界觀察舞臺成效的關鍵單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